九上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苏教版初三语文《补充习题》参考答案(九上) 一、鼎湖山听泉 练习 一、1、循;2朗;3佯;4、翼5、详6嬉;7盎8迥 二、略 三、鼎湖山泉水清澈晶莹,活泼可爱,它使鼎湖山生意盎然,滋润万物,所以说“泉水是。 。。。。” 四、不矛盾。这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有声衬无声。 五、略 六、游踪、山脚----山中-----半山腰;时间、近黄昏---日暮----入夜。复式 问题探究 第二句,第五句、虚写 二、林中小溪 练习 惹:招惹,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水流的活泼 惹:(飞翔时)带动,以动衬静,写出了林中的寂静 二、1、悄悄、粼粼;2、闪闪、晃晃 三、1、比喻、拟人;...全部
苏教版初三语文《补充习题》参考答案(九上) 一、鼎湖山听泉 练习 一、1、循;2朗;3佯;4、翼5、详6嬉;7盎8迥 二、略 三、鼎湖山泉水清澈晶莹,活泼可爱,它使鼎湖山生意盎然,滋润万物,所以说“泉水是。
。。。。” 四、不矛盾。这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有声衬无声。 五、略 六、游踪、山脚----山中-----半山腰;时间、近黄昏---日暮----入夜。复式 问题探究 第二句,第五句、虚写 二、林中小溪 练习 惹:招惹,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水流的活泼 惹:(飞翔时)带动,以动衬静,写出了林中的寂静 二、1、悄悄、粼粼;2、闪闪、晃晃 三、1、比喻、拟人;2、设问 四、第一类、象征着一种平淡,没有激情、没有战斗的生活;小溪象征着激荡奔腾的生活 五、略 六:正确 问题探究 一、略 二、表现了作者摆脱了孤独和失望情绪,融于自然、社会,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和幸福感 三、“只要有只蝉起个音。
。。。。。。表示不同的心情”、“让人忘却忧虑,悠游其中,留给人一些惆怅、一些伤感”。所以说。。。。 三、飞红滴翠记黄山 随文练习 一、 1、道教传说,神仙运用法术使物发生变化。借指僧道用言语启发人悟道。
泛指启发指导。 2、这里指点染而使之美化。 二、 1、侵蚀奇特 2、兴奋肃穆 3、沉醉诞生 三、1、3 四、地壳中的岩浆凝固后所形成的花岗石群,经过亿万年的日晒雨淋、水流侵蚀以及其他气候因素的影响,最终在距今二三百万年时形成了黄山。
五、历史悠久、姿态万千、生命力强。体会到作者对黄山松敬仰与赞颂之情。 六、略 问题探究 一、 1、介绍了登天都峰感受。主要介绍的是峰顶所见。 2、眼前实见之景和想象之景。特点是高、陡、险。
3、丰富了黄山峰石的文化内涵,给人们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二、描绘了鸽群、柳条、鸭、鹰隼等。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 2、心理、动作。期待雨水的烦躁的心态。 四、画山绣水 随文练习 一、 1、因为整个句子是陈述的语气,前一个分句只是整个句子的宾语。
2、此处问号表示的是一种惊喜的语气。 二、 1、品评烘衬风致神态 2、怠慢宝库健壮贮藏 三、笨拙迟钝说明桂林山水的美丽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的。 四、起过渡的作用。不多余。起强调的作用,更突出了桂林山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错对 六、赞颂了古代劳动人民刚直骨气、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反应了旧社会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这样写的目的是让我们每一位读者都能牢记过去,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略 问题探究 一、不是不调和。
这样写体现了作者所处那个时代的印记,作者这样安排正体现了他的写作用意。 二、 1、总的印象: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 单独地看:从地面直拔起来,陡升上去 合起来看:互相连接,互相掩映,互相衬托 颜色的变化:不断变化着深浅浓淡的颜色,整体上呈绿色 春山:一片翠绿,到处点缀着鲜艳的花朵 山的情貌:更为清晰,仿佛在流动 山的姿态:不断变化 2、略 专题:气象物候 看云识天气 一、②①②①二、象征预兆点缀阴森三、1改句比原句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改句比原句多用了拟人修辞,更加生动语言活泼。
四、云的形态变化怎样看云识天气 云和天气的关系总分总五、作诠释引用作比较六、参考书77页 问题探究 一、1如何通过云彩的形态来判别天气 2、不能删掉因为“往往”说明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也会有其他情况存在,而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了,“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1、说明当天空出现钩钩云的时候,过一会就要下雨了。2、朝霞意味着这天会阴雨连绵,而出现了晚霞那么最近几天都将晴空万里。 大自然的语言 萌发孕育销声匿迹风雪载途草长莺飞连翘盛开 ②句因为“悬殊”就存在着差异很大,与“很大”重复 ①句“避免”比“减轻”程度深,应在其后 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有必要,因为运用这些表顺序的词语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自然现象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大自然的一些现象给人以信息,与语言的功能是一样的,而将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丰富多变的物候现象,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的重要性 这些都是描写人们日常生活中现象,都是一些物候现象,自然引出下文说明,使得文章更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问题探究 一、1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2、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研究的意义。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一、略 二、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折杨柳》曲上市 三、A 问题探究 一、1不是,是祁连山2、举一反三以少见多手法3、因为祁连山海拔高,气候恶劣主峰山顶终年积雪不化4、抱比枕更加传神烘托出军营中枕戈待旦的高度警惕 二、1拟人可见稻花香2、蛙声十分欢快天上星星稀疏3明月……视觉听觉 稻花……嗅觉听取……听觉七八个……视觉触觉 五、故乡 一、略 二、阴晦:阴沉昏暗阴暗:阴深灰暗 嗤笑:讥笑耻笑:嘲笑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发抖瑟索: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发抖。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隔绝:彼此分离、绝断。 三、B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膜 四、1、我奔波劳碌2、闰土辛勤劳苦3、官绅、杨二嫂们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五、4暗示他日后将在求神拜佛中麻醉自己 六、只有美好的的愿望而不去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就有实现的可能。
七、略 问题探究1、我和闰土从小关系很好,后来两人之间隔膜起来,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会不会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从现呢?小说就是通过在同我和闰土这一组人物关系的有机联结中,对宏儿和水生这一组关系加以描写,而形象的提出这个问题的。
二 1、美在传递爱意,安静中透着温和,有父亲般的慈祥荡涤人的心灵。。。。。要有一个浸满人间大爱的灵魂。 2、侧面烘托。 六、我的叔叔于勒 略 略 三、BBA 四、作家没有抛开主线,而是插入了对于勒的介绍,让情节舒缓下来。
五、说话断断续续,突出父亲此时内心极度的惶恐和不安。 六、说明了我对叔叔的同情,对父母做法的不满。 七、安排我去付钱,别让女儿女婿看见,改坐别的船。突出出了克拉丽丝的有心计,冷酷无情的性格。
一、参考:于勒思念家乡,但又知道哥哥嫂嫂的性格,不会认自己的,所以不会回家。也可能存有一丝希望,哥哥良心发现,会让自己回家。 二、 1表示对高局长的否定,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他是一个官僚气十足,附庸风雅的人。
2、参考:结尾最精彩,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发人深思。 八、多收三五斗 一、A 二、略三、略 四、米行粜米 街上购物、船头议论五、略 六、因为在丰年丰收给他们带来希望,但是米价的猛跌带给他们极大的失望和打击,揭示农民命运的悲惨 二、问题探究一、 1用景物描写反衬江南吴县河埠头上热闹的景象。
2从数据上体现今天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政策的优越。 3通过对比揭示封建制度对农民的剥削,从而更加珍惜新的生活。二、1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要到的地方。 2恐惧心理的描写 3是一个有耐心、教子有方、关心子女成长的人。 九、《成功》答案 随文练习 一、1、错综复杂2纷纭3、浩劫4、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二、略 三、赞扬、作用、重要性 四、1、作者对自我标榜的唯物主义行为的深恶痛绝,实质是对他们的讽刺。
2、委婉的讽刺 3、赞颂与推崇 4、表明作者谦虚的态度 五、道理论证与引用论证。 因为文章在前面对“成功之道”作了许多分析,认为天资与机遇都是没有办法预期的、无能为力的,只剩下一条路——勤奋。
六、如陈景润阅读上千本文献,终成为数学家。马克思写《资本论》。 问题探究 一、略 二、1、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2、因为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3、三、四两段运用举例论证,五段运用道理论证。作用是更好的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十、创造学思想录 二、 难于解决的难题(绳索打成的结) 思维定势 三、雄厚的实力、非凡的勇气与智慧、上下团结一心 四、我们要从不同角度,多问为什么,勇于思考,敢于发问,培养发散性思维。
五、同意 六、举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意义。 问题探究 一、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 往往以判断代替想象,以抽象代替思维,不注意利用想像区以发展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导致了想象力的衰退和枯竭。
什么是想象力,为什么青年以后想象力衰竭,如何锻炼想象力。 二、1、收获,肉体或精神的创造;葡萄汁,“我产生我的思想和行动,作为我身体的果实,永远把血肉赋予文字” 前半句比喻创造,后半句比喻创造的巨大价值。
全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创造的重大意义和巨大价值。 生命在于创造。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创造的价值。 十一、学问和智慧 一、1、铢会浮新 2、读书得间鞭辟入里豁然贯通高头讲章读破五车 二、若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那家便是是温暖的港湾。
三、“透视”在这里的意思是对事物的深刻的认识;“反想”是指全面、多角度的思考和品味;“远瞻”则是指对事物的发展的预见。 四、作用:承上启下,由“人的智慧”论及“书的智慧”。 从关照人——“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呼应“没有智慧”的“从事研究工作”的“许多人”,到了关照人们写作阅读的书——“缺少智慧的书”。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五、1,选择好的适宜自己的书需要智慧;2,感悟、品味、剖析书本需要智慧;3,读出独特的感受和认识需要智慧;4,学以致用需要智慧。 六、3、4 因为3、文中所有论据均来自于学习生活实际;4、本文能受读者喜爱,除了拥有正确的观点,还在于充满智慧的语言。
问题探究: 一、论点: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不应当形成矛盾关系。 事实论据:略 二、1、自己认为而事实并不是那样。(意思对即可) 2、学龄前儿童的提问是“孩子式的,幼稚的,表层的”;人长大后,极少数大人的提问是“非常智慧的,节骨眼上的,深层面的,触及到世界深层结构的。
”(可引用原文也可概括回答,意思对即可) 3、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举例论证),用爱因斯坦一生都在追问“为什么”证明爱因斯坦保持“童心”,造就了自身的伟大。(意思对即可) 十二、论美 随文练习 一、1、华美2、俊俏3、文雅4、完善;完满;完好;完备;圆满 二、珍惜美貌才能 三、1、不能,说明美貌的人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2、不能,表示推测,语气委婉 四、证明优雅行为之美胜于形体之美 五、美的行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层层深入 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七、略 问题探究 1、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2、前,给人美的感受,具体的美。后,美是一种意识,一种个人的意识,社会的意识。美是一种情趣,美是一种感受。抽象的美 二、1、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 2、赞赏细心、自然、纯真的举止。
鄙视粗放不拘的礼仪。 3注重小节,从“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可赢得很高的称赞”,“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等可以看出。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