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你还知道哪些与莲有关的传说或故事

全部回答

2018-12-29

0 0
    “东湖的碧波,西湖的水,比不上西湖的荷花美”。每到春夏之交,望西湖,高低参差的荷花梗,大小相间的荷花叶,给人以清新、愉快的感觉。  到了盛夏,散步的人、观花的人络绎不绝。
  到了秋天,你又会发现密密麻麻的荷花缝里,挺立着一杆杆的小“蜂窝”,里面藏有白胖胖的莲子,这是一  种很有营养的东西。  秋后,荷叶干了,藕也成熟了,人们又开始品尝藕的滋味。
    荷花的由来还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据说,以前,天上有一位仙女,羡慕人间生活。她在天上听说西湖的美丽,就一心想逃出天宫亲眼看一看。有一天,她趁王母不在家,就下凡来到西湖上空。她俯瞰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果然名不虚传。
    仙女被这里的美景吸引住了,再也不想回天宫。这一来,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就派了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她。可是仙女实在不愿离开西湖,痛哭流涕,恨自己不该在天宫,恨王母不该那么严。在天兵天将的簇拥和威吓下,仙女的眼泪滴到西湖里,又把头上的玉簪投在西湖中,表示恋恋不舍之意,悻悻离开西湖回到了天宫。
    一会儿,西湖里长满了盛开的荷花。从此  花开花落,年年如此。相传,莲从前是长在陆地上的,而桔藕树是生在水中的。他俩常常往来探访,促膝谈心,成了很密切的知己,便结为同年。
    有一天,他们谈到两人的居地时,桔藕树想自己常淹浸在水中,很是凄惨,就起了和莲换居的念头来,于是就对莲说:“同年,我居住的地方,无论怎么样旱也不会受灾,你天天受着旱灾,我真是难过,这样吧。  我俩换换住的地方吧。
    当时,莲有些不愿意,说:“你那里旱灾虽然可以避免,但天阴下雨恐怕就要受水泡了吧?”  桔藕树怕莲不愿意,就急忙说:“不会的,你有大叶子顶在头,完全可以抵御的。”  莲听后犹豫了,他想了一下说:“那我们暂时调换一下吧。
  如果我住着感到不合适,咱们仍然要换回来的,行吗?”  桔藕树一心想快些和莲换居,见莲还是不十分愿意的样子,就向莲发誓说:“行,行!那是一定的!如你住到我处后感到不合适,我们完全可以再调换回来,要是我不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那么以后就让天刮大风吹脱我的叶子。
    ”  莲见桔藕树说得那么认真,而且还发了誓,就换到水中住起来,桔藕树就搬到了陆地上。  莲住到水中后,总感到受水淹浸非常难过,便向桔藕树提出要换回原来的地方。这时桔藕树坚持不肯换了,而且翻脸不认人,恶狠狠地说:“岂有此理!不爱换,早就可以不换,现在既然换了,为什么又来后悔呢?不行!不行!”  莲听了这话,知道自己上了桔藕树的当,但也没办法,因为桔藕树就是赖在陆地上不肯搬走,所以它只好仍然住在水中。
    由于被水淹浸得太厉害了,又没其他法子,只得尽力向泥中钻进去躲避,所以现在的莲的根都是藏在泥中的。  桔藕树因为发誓后食言,所以直到现在大风一吹,它就要掉叶子。在很久很久以前,辽东半岛,在渤海与黄海交界处一个地方叫做普兰店。
  普兰店东三华里处有一片水乡,水乡深处,有一片莲花怒放的地方,人们叫它谷泡或叫莲花湖畔。  湖里住着一位美丽而善良的莲花仙子。湖两岸百姓在莲花仙子的呵护下过着美满祥和的温馨生活。
  可是这些朴实善良的人们和百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里将发生一次惊天动地的劫难。  渤海湾里住着一条凶狠、丑陋的蛟龙王子,他听说莲花湖里住着一位非常美丽动人的莲花仙子,领着这里的百姓过着安逸的生活,就决定占领这个地方,霸占莲花仙子,让当地的百姓听从他的,为他效力。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莲花湖畔的百姓向往常一样在这里耕耘、织布、养蚕、守猎……突然间西南方向,空中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风沙翻滚,渤海里一股黑色龙卷风向着莲花湖袭卷而来,蛟龙王子露出狰狞凶狠的面孔,大吼大叫的说到:“我要在这里称王,莲花仙子我要娶你为妻,你们都听着,从现在开始,都要服从于我。
    ”当地的人们早就痛恨这条蛟龙,便拿起武器同他斗争。可是纯朴的人民哪里是他的对手,看着百姓不断地倒下,莲花仙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穿上自己最心爱的粉红色长长的衣裙,手拿家中祖传的双锋宝剑冲出湖面与蛟龙展开了一场生与死的搏斗。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与蛟龙激战了九九八十一回,七七四十九天,天地万物都在感受着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与较量。  就在最后关头,莲花仙子再次手持双锋宝剑挥出闪眼光环,顿时,天地间一道耀眼的光亮从莲花湖里升起,深深地刺向蛟龙的眼睛,说时迟,那时快,莲花仙子一次再一次使出全身力气一个腾飞的健步冲向蛟龙,用锋锐无比的宝剑刺断了他的喉咙,此时疼痛难忍的蛟龙翻腾着身子撞断了莲花湖南岸边的高山逃回渤海湾里一命乌乎了。
    后来人们发现那座山的形状象两个车轮,就起名车轱辘山。  东方升起了一轮红日,万物复苏,而美丽的莲花湖因这场大战湖水因此而枯竭了,所有的莲花都渐渐的谢调了,而疲惫不堪的莲花仙子奄奄一息的说:“我不行了,我死了后,把我身上的莲花籽全部留下来,埋在莲花湖中,让以后这里飘满花香,让这里的人民充满希望”。
    只见莲花仙子站在湖中,伸出双手,一股热量由此生散发出,大地万物都能感受她的温暖,此时一粒粒晶莹剔透的莲花籽从空中飘落下来,投入大地的怀抱,深深埋在这黝黑黝黑的土地之中。
  而美丽的莲花仙子却再也回不来了。  一转眼几千年过去了,在普兰店西泡子黝黑的大地土层中,出土了大量的灼灼动人、坚忍不拔、出污泥而不染的千年古莲籽。  这就是古莲子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
  荷花姑娘  荷花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最美貌的侍女玉姬的化身。因为玉姬羡慕人间的双双对对,男耕女织的勤劳生活,感到身居天宫的空虚和寂寞。她在河神女儿逢莱尼的陪伴下,偷偷地打开了南天门,悄悄地飞来杭州西子湖畔,这两位天宫仙女看到这明镜的湖水倒映着天上的白云和凡间的青山,便跳入美丽的湖中恬洗。
    谁知天快亮了,逢莱尼要玉姬赶快回到天宫,玉姬哪里舍得这美好的人间。王母娘娘知道后,恼羞成怒,顺手拾起莲花宝座把玉姬打入湖中,还恶狠狠地骂道:"你要脱尘绝俗,我要把你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
  "从此这洁白无瑕的仙女化身为美丽的荷花。  芙蓉花名的由来  古有一女子,丈夫死于水。  她朝朝暮暮坐在水边,凝视水中,盼望丈夫魂魄归来。一天,岸上花树在水中的倒影中,现出她丈夫的笑容。
  她认为这花树便是她丈夫的灵魂所托,就天天与花树为伴,人们也就称此野生花树为"夫容"。后来文人为求字形美,就写成"芙蓉"。  芙蓉屏  元代末年,真州有个叫崔世英的,家富,工书画。  到浙江永嘉当县尉,带着爱妻王氏赴任。
  经苏州,舟人谋财,夜将崔投入水中,杀死奴仆,留王氏欲为媳。王氏佯允,乘隙逃走,奔入尼庵,遂落发于佛前。一年后,有人从街头买得芙蓉画一幅赠给尼庵。王氏见之,认识是她丈夫的手笔,就在画上题了一首《临江仙》词:  今日风流张敞笔,写生不数黄筌!芙蓉画出最鲜妍,岂知妖艳色,翻抱生死冤。
    粉绘凄凉余幻质,只今留落有谁怜,素屏寂寞伴古禅,今生缘已断,愿结再生缘。  御使高纳麟,退居苏州,慕书画。其旧部郭庆春向尼庵买此芙蓉屏献之。  崔世英自幼善泳,投水未死,流落街头,卖画为生。
  高御使见其才,留他教诸孙习字。一日崔见芙蓉屏,不禁恸哭。高查悉其详,捕盗置法,使夫妇复合。  后真州才士陆仲场作《芙蓉屏歌》,记其事以警世。歌曰:  画芙蓉,妾忍题屏风,屏间血泪如花红。
    败叶枯梢两萧索,断缣遗墨俱零落。  去水奔流隔生死,孤身只影成漂泊。  泉下遗魂竟不归,图中艳姿复秋霜……  芙蓉良有意,芙蓉不可弃。  幸得宝月再团圆,相亲相爱莫相捐。    谁笑我芙蓉篇,人间夫妇休反目。
    看引芙蓉真可怜。  莲花夫人  在很久以前,有一只鹿,因吃了仙人的小便,就怀胎生了一个十分漂亮的女孩。仙人将女孩抚养长大,就更加美丽动人,凡是她走过的地方,就会长出好看的莲花来。后来仙人就把她嫁给乌提延王为妻,被称为"莲花夫人"。
    她受到乌提延王的宠爱,生了500个王子。但遭到大夫人的嫉妒和仇视,大夫人在乌提延王面前,百般毁谤陷害莲花夫人。莲花夫人被贬,赶出宫廷,500个王子也被掷入河中。在奄奄一息将要淹死的时候,幸亏500个王子被萨耽菩王一一救起来,并悉心教育长大,天长日久,500个王子被训练成力大无比的大力士。
    萨耽菩王率领500个大力士攻打乌提延王。乌提延王吓得不敢出兵抵抗,就去求教仙人。仙人告诉他,500个大力士,乃是你和莲花夫人所亲生的儿子,只要你起用莲花夫人,请她回到宫中,帮你处理国事,500个王子自然就会停戈息怒,服从莲花夫人和你了,这是印度人民群众歌颂莲花,劝人为善,倡导和平、慈爱的神话故事。
      并蒂莲的传说  古籍中载,大名府有一对年青情侣,山盟海誓,订立了白头偕老之约。因家中阻力太大,好事难成,就相抱投水徇情。后来池塘莲花盛开,红裳绿盖,一水皆香。所开的花竟全是并蒂莲,人们认为这是青年情侣的精魂所化。
  从此并蒂莲便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一直为人们揄扬歌颂。    范成大的咏双莲诗曰:"馆娃魂散碧云沉,化作双莲寄恨深。千载不偿连理愿,一枝空有合欢心。池光栏槛倚斜晖,把酒看花醉不归。
  但许鸳鸯相对浴,休惊翡翠一双飞。"  并蒂莲与并头莲有别,容易混淆。并蒂莲是一朵花中有两个花心,是千瓣莲的一种变态。并头莲是茎上两蒂两花,能结出两个莲蓬,在太糊藕荡中常有。    观赏并蒂莲,可到江苏昆山亭林公园。
  每年7~8月开花。一花双蒂,有花瓣一千余片,也有人称它为千瓣莲。诗人顾仲瑛原是江南富豪,出资协助朱元璋灭元有功,朱元璋把和尚从印度带回的并蒂莲,赐给了他。昆山正仪镇东有宋代的古渡,设有东西两个凉亭,顾仲瑛便把并蒂莲植于东亭的一侧。
    它与扬州琼花、盐城卞仓焦骨枝牡丹,并称江苏三大奇花。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