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小说

急需有关黄河的小说散文任何文体都行啊!多谢!

最好是小说、散文

全部回答

2018-10-16

2 0
    1、李准《黄河东流去》(长篇小说),以三、四十年代黄泛区人民的苦难史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黄河流域勤劳、质朴、侠义的农民的历史命运,热情地讴歌了他们那黄金般可贵的品质和纯朴美好的感情,挖掘出中华民族的伟大魂灵。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李麦、徐秋斋、海老清、蓝五、王跑等典型形象。  在艺术上作者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同外国小说的某些富有表现力的技巧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描写上,既有白描的硬功夫,又学习外国小说心理描写方面的长处,使这部小说成为杰出的土洋结合之作。
  2、黄河秋祭(散文)作者:lean68 ??今天北上学习,两过黄河。南岸麦田油绿,阡陌纵横,北堤绿柳垂绦,红果压枝。  车行堤上,蜿蜒逶迤,却正与堤上的车道平行。秋季的黄河,东流入海,没有了那波涛如怒、浊浪排空、令人胆战心惊、望而生畏的气势,像个历经沧桑,对故土依依不舍的老人,缓慢地移动远离的脚步。
  古往今来,描写黄河的诗文、著作可谓充栋。记得王蒙先生曾撰文《大地和青春的礼赞》,书中称张承志为“学者型作家”,盛赞其小说《北方的河》,并在烟台召开的青年作家创作笔会上,激动得难以自已,击节拍案,大发骇人之词:他妈的,简直写绝了,我预言50年内没有人敢再写黄河。
    这句话是同学转告我的,至今铭心刻骨,所以虽然多年前与黄河有过故交,近来也不止一次的目交神会,却一直不能提起笔来,哪怕是一次速描的念头都不敢动。??其实这只是一方面的理由,因为纵然没有王先生的这番高论,我也是写不出关于黄河的任何像样的文字的。
  就黄河而言,虽说是故交,却知之甚少,就像两个多年工作在一起的同事,彼此又真正了解多少呢。  仅有的一点也不过是书上的文字和图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吟咏过;王之涣 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我畅想过;王维的“长河落日圆”我神往过。
  然而一切都是虚幻的影像,是空对空的对白。现代网络检索出来的图片,也至多不过是屏幕大小的东西,黄河在这里摇身而为蚯蚓,形体完备却僵死渺小。  既无动感,何来气魄。就像我曾经教授过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一样,至今“会当凌绝顶”的夙愿都还只是彩虹似的梦,那可以想见我对李先生绘声绘色的文字的解读到底是一种多么苍白的样子了。
  总之,那时站在讲台,高高在上,可是心虚的厉害。“纸上得来终觉浅”,古人早有言在先了,我辈又岂能跳得出去。  我也没有恩师山曼先生那样的魄力雄魂,做一个民俗文化的行者,六十余岁时,竟然徒步丈量黄河沿岸,亲身感受黄河母爱,体悟流动的灿烂文明;我也没有像卢得志先生那样乘船,目睹九曲黄河携带万里黄沙与迎面而来的大海潮水相撞,在蔚蓝里突然隆起的黄龙翻滚腾跃、鼓动喧嚣的胜状。
  我无此运气,“大河出海图”依然在大脑的模糊记忆区域里,缥缈如烟,摇曳有无。  ??眼前的黄河,静寂的销匿了一切声音。汽车在浮桥上起伏颠簸,我可以清晰地看见河水经过铁制桥洞后被割成大大的几股,步履滞重地走出几米远,又从容地汇合起来,不见了刚才竖条的微澜,背负着一路沉重的泥沙,缓缓地向前挺进。
  ??河面敞阔,没有一棵芦苇直立,没有一只水鸟盘桓,也没有一只木船摆渡,这该是怎样的一种空荡和百无聊赖呵。  这次第,我是断然忍受不了。遥记得十五年前枯水时节从黄河大桥上经过,见河底沉沙似面,竟有一拖拉机拖着一缕缕的黑烟,从黄色的河床上突突地驶过,碾出两道弯曲清晰的平行车辙。
  不知那以后经历了多么漫长的等待才复有滔滔叠浪,抚平了那碾压的伤痕。??也许多数的时候,黄河是平静而寂寞的,不复是庄子《秋水》里的“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烟波浩荡,可是永远不要忘记,这也是黄河真实的一面啊。
    今天从浮桥上过往的时候,凝视东流的河水,我突然有了上面的感觉,写出来,不再怕这仅仅有的一点感觉会在明天作废而随空气飘散殆尽。?。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小说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文学
小说
诗歌
散文
戏剧
小说
小说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