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下雪天为什么不打雷

不管下大雪还是下小雪都不打雷

全部回答

2019-02-24

0 0
    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形成雷雨云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对流运动。春夏季节,由于受南方暖湿气流影响,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上层的冷空气下沉,易形成强烈对流,所以多雷雨,甚至降冰雹。
     而冬季由于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因而很少发生雷阵雨。但有时冬季天气偏暖,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偶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会形成雷阵雨,出现所谓“雷打冬”的现象。
  气象专家还说,雷暴的产生不是取决于温度本身,而是取决于温度的上下分布。  也就是说,冬天虽然气温不高,但如果上下温差达到一定值时,也能形成强对流,产生雷暴。冬打雷在中国很少见,但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冬天就经常出现“雷暴雪”,所以“冬打雷”不过是一种天气现象,跟兆头无关。
   民间还有谚语说“冬天打雷雷打雪”,也就是说冬季打雷说明空气湿度大,容易形成雨雪;而“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意思是说,冬天打雷,暖湿空气很活跃,冷空气也很强盛,天气阴冷,连牛都可能被冻死。
     。

2019-02-24

556 0
    夏天打雷冬天下雪,这是常识。然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冬天打雷夏天下雪,这样的事情虽鲜为人知,更鲜为人见,但确有其事。我国民间称冬天打雷现象为“雷打冬”,而称夏天下雪现象为“六月雪”。
  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异常等原因,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雷打冬”现象。请看下述事例。   2003年11月6日晚,北京、天津和河北普降大雪,并伴有隆隆雷声。临近“立冬”节气出现这种罕见天气现象,人们一时议论纷纷,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谣言。
   无独有偶。2002年1月12日凌晨6时许,几声沉闷的雷声拌随着阵雨,打破了黎明的宁静,将中原地区沿黄一带的郑州、新乡等地的人们从睡梦中惊醒。  当时,正在院中忙活的郑州市金水区庙李村村民温某被雷电击中而断送性命;6时50分许,一声响雷将郑州市中原区沟赵乡赵村一片麦地里一棵高12米左右、直径40多厘米的大泡桐树劈得粉碎。
  与此同时,在焦作市武陟县,冰雹拌随着雷阵雨也从天而降。三九天里响惊雷,下冰雹,击人毁物,真乃反常至极。  一时间,社会上传言四起。封丘县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说,我活了80多岁,从未见过这种奇怪的天气。
   为什么冬天会出现打雷甚至降冰雹现象?我们知道,各种反常现象的出现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必有特殊原因,“雷打冬”这种反常天气的出现也不例外。雷电是大气里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其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暖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上下对流运动。
    春夏季节,由于受南方暖湿气流影响,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而上层冷空气下沉,易形成强烈的上下对流,从而经常生成雷雨云,很容易地出现雷阵雨天气,甚至降冰雹。
  而在冬季,由于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强烈的上下对流,因而很难形成雷雨云,也就很难产生雷阵雨,更不要说降冰雹了。  但在某些年份的冬天里某一时期内,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天气偏暖时(事发地气温往往在0℃以上),而北方又有较强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相遇,重量较轻的暖湿空气受到猛烈抬升,导致大气层结构不稳定,上下对流加剧,这时就有可能形成雷阵雨或雷雪交加的天气现象。
  当暖湿气流特别强,空气上下对流特别旺盛时,还有可能形成冰雹。   “雷打冬”现象虽罕见,但并非绝无仅有。古今中外,类似事例还很多。“雷打冬”现象大多发生在阳历1~3月。此时正值由冬半年向夏半年的过渡时期,天气忽冷忽热,反复不定,故出现“雷打冬”现象的机会也就较多。
   我国民间通过对“雷打冬”现象长期而细致地观察,总结出“冬天打雷雷打雪”之规律,其意是,冬天打雷说明空气湿度大,易形成雨雪;民间还有“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之说,意思是说,冬天打雷,暖湿空气很活跃,冷空气也很强烈,天气阴冷,冰雪多,连牛都可能被冻死。
     在古代,由于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古人认为一切异常自然现象如昼昏夜亮、山崩河干、冬雷夏雪、南冷北暖等等,皆与人事相通,并被当作是某种征兆。宋代的真宗皇帝就曾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自欺欺人地伪造所谓的“天书”。
  每当“天书”降临时,百官争言祥瑞。  惟有龙图阁侍制孙某对真宗说:“我听说过一句话,‘天何言哉!’天连话都不会说,怎么会有书呢?”他还一针见血地揭露群臣的丑态:“现在见到一只野雕、山鹿就当成祥瑞奏报,连冬天打雷这类事情也要作为吉兆称贺,而在背地里取笑的人有的是”。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认识较过去客观多了,但依旧不可否认的是,四时之变在人们眼里仍然充满了玄妙。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用科学的“慧眼”来观察和认识“雷打冬”等此类异常现象,明白这是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特异自然现象,就会闻奇不奇,见怪不怪;一旦出现,就不会惊慌失措,认为是什么不祥之兆了。
   。

2019-02-24

551 0
     春夏季节,由于受南方暖湿气流影响,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而上层冷空气下沉,易形成强烈的上下对流,从而经常生成雷雨云,很容易地出现雷阵雨天气,甚至降冰雹。
   而在冬季,由于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强烈的上下对流,因而很难形成雷雨云,也就很难产生雷阵雨,更不要说降冰雹了。   但在某些年份的冬天里某一时期内,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天气偏暖时(事发地气温往往在0℃以上),而北方又有较强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相遇,重量较轻的暖湿空气受到猛烈抬升,导致大气层结构不稳定,上下对流加剧,这时就有可能形成雷阵雨或雷雪交加的天气现象。
  当暖湿气流特别强,空气上下对流特别旺盛时,还有可能形成冰雹。   。

2019-02-24

552 0
    打雷就是很大电流在空气中流过。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云层积累了大量的电荷,二是放电途径顺畅下雪不打雷我认为有2个原因 1是下雪多在冬天,而云产生电荷主要是因为上升气流和它的摩擦,冬天很少有上升气流,所以电荷积累不多 2是冬天里空气湿度不如夏天大,湿润的空气才容易导电,所以冬天的云不容易放电 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
    形成雷雨云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对流运动。春夏季节,由于受南方暖湿气流影响,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上层的冷空气下沉,易形成强烈对流,所以多雷雨,甚至降冰雹。
   而冬季由于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因而很少发生雷阵雨。  但有时冬季天气偏暖,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偶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会形成雷阵雨,出现所谓“雷打冬”的现象。
  气象专家还说,雷暴的产生不是取决于温度本身,而是取决于温度的上下分布。也就是说,冬天虽然气温不高,但如果上下温差达到一定值时,也能形成强对流,产生雷暴。  冬打雷在中国很少见,但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冬天就经常出现 空气极不稳定的时候,容易发生强烈的向上对流运动,而形成高耸的积雨云,云中充满上上下下奔窜的水汽,就会产生静电,云的上端会产生正电荷,云的下端会产生负电荷,地面又是正电荷,那么,正、负电荷之间有空气作为绝缘体,若正、负电荷间的电压差,大到可以冲破绝缘体的空气,使空气在瞬间膨胀爆炸、发热发光,发光就是闪电,膨胀爆炸发出巨大声响就是打雷。
     河南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李保生: 雷电是暖湿空气上升、空气上下剧烈对流的结果。春季、夏季因为暖湿气流活跃,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形成强烈的上下对流,易出现雷电现象。
  而在冬季,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很少出现雷电现象。   他还说,雷暴的产生不是取决于温度本身,而是取决于温度的上下分布。
  夏天地面温度高,对流比较强烈,容易产生雷暴;冬天的降水不是强对流降水,比较稳定,但如果上面的温度和下面的温度差达到一定值时,也能形成强对流,产生雷暴。因为下层空气相对暖和湿,就会产生浮力,破坏大气的稳定性。
    但是,当出现强盛的暖湿空气北上,遇上冷空气被迫抬升后,也会产生强烈对流,到一定强度就会出现雷电现象,在暖湿气流特别强、对流特别旺盛的情况下,还可降雹。 目前物理学理论对闪电认识是:带有不同电荷的云相接放电或对地放电的过程。
   上述河南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李保生并没有从物理学理论角度阐述打雷成因,他只是阐述什么情况容易发生闪电和什么情况不容易发生闪电,所谓“冬打雷”并不是寒冷的三九天发生的打雷现象,所谓“冬打雷”是暖冬发生的打雷现象,仍属春、夏、秋打雷内涵。
    立冬不等于寒冷的冬天,立春也不等于温暖的春天,我指的是没有寒冷的冬天发生打雷现象。 现理论“积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着两种电荷碰撞发生打雷现象的认识欠妥”,因为积雨云不是绝缘体,就每一朵积雨云而言其导电性,不应当出现在积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成正负两种电荷现象,只要积雨云导电性的存在,正负两种电荷早已中和了。
    也就谈不上每一朵积雨云带有不同电荷的现象,恰恰相反导电性不好的非积雨云淡淡的云,容易用聚集正负两种电荷理论推理的云,却不发生雷电,事实和理论相矛盾。 参考资料: 。

2019-02-24

524 0
那是因为你从来没听到过下雪天打雷,下雪天有可能打雷的。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理工学科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化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