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有关江南的人物等(文人等)和描写江南的章段

有关江南的人物等(文人等)和描写江南的章段(名人名篇写明作者)

全部回答

2018-03-25

0 0
    唐寅(1470~1523),江苏吴县人,生于成化六年(1470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号鲁国唐生,晚年好佛学,又号六如居士,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称,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
  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绘《震泽烟树图》唐寅绘《秋风纨扇图》唐寅自幼天资聪敏,博览《四书五经》、 《史记》、《昭明文选》等典籍。
  喜爱绘画,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故也有“南京解元”之称。  次年进京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下狱,成了朝廷党争的牺牲品,后来经吴宽保举出狱,他无辜受牵连入狱,妻子又改嫁,精神上备受打击。
     由于仕途受挫,饱尝世态炎凉,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闽、赣,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大量从事绘画创作。  唐寅的绘画以山水为主,继承了李成、范宽和宋元之风,造景或雄伟险峻,或平远清悠,山石皴法以大斧劈为基,中锋行笔掺合“披麻”、“乱柴”诸法,风格独特。
  其作品烘染墨彩,更是随象多变,明洁滋润,巧妙无穷,世称“六如居上笔灵逸,洗其勾研,焕然神明”。其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堪称登峰造极。  传世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其作品中常流露遭受打击后的忧郁之情和消极出世的思想。
     唐寅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常常放浪形骸,玩世不恭,说话做事常有惊人之处。某年春节,有个财主送给唐伯虎礼物,请他给写几个吉字,图个吉利。  唐伯虎满口答应,来到财主家,“刷刷刷”写下:“父死、子死、孙死”。
  财主怒不可遏,恼羞成怒,一把抓住唐伯虎:“我哪点对不住你,你竟用这么恶毒的话咒我全家?”唐伯虎慢悠悠地说道:“这是很好的祝福辞呵!一个家族的人如果是按这个顺序,父亲死了儿子死,儿子死了孙子死,那说明家里没有横死暴死的,每一代人都无祸无灾,个个都寿终正寝。
    这样的家庭能不幸福吗?”财主想想,这道理倒也对,只得把唐伯虎恭恭敬敬送走。   由于唐寅放荡无羁,又曾治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再加上其仕女画炉火纯青,故被后人误解,有许多风流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
  其实他坎坷一生,生活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贫困凄苦。  “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过着以作画卖文聊补家用的穷苦生活。到了晚年,唐伯虎体弱多病,不能天天作画了,唯一的生活来源中断,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有时不得不靠朋友的接济来维持一家生活。更不幸的是,在这样拮据的生活环境里,她的妻子先他而去。妻子的死,使唐伯虎伤心欲绝,不久,这位杰出的书画家带着绝望,走完了他那坎坷的人生之路。  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是年54岁。
  临终,唐伯虎留下一首绝命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它乡。   一代风流才子的终局,竟是这等凄惨! 知江南 (一) 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
    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 (二) 闻听江南是酒乡,路上行人欲断肠。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 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   晚唐诗人杜牧这样描写江南的美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后人也多有赞美江南的诗词,如韦庄这样写他对江南的感受: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女词人皇甫松则从女性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江南: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潇潇。
   人语驿边桥。 江南究竟有多好? 有个故事可以说明:南北朝时,陈伯之叛梁北逃,他的好友丘迟竟以书信相劝,信中写到,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这句话引发了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终于回梁。
   江南   我没有去过江南,对那里的印象全来自书画及影片中。每每看到的江南,都是回眸浅笑,似那惊鸿一瞥,短暂却又华丽。江南之美,可以用美艳绝伦来形容,但又过于俗气;倘若用轻巧空灵来形容她的美,又太过于高雅。
    她的美既非大俗也非大雅,俗气却不低媚,高雅却不孤傲,那种美介于两者之间,感受起来却无法用言语表达。   江南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称。江南的山水却也与别处不同,没有磅礴之气势,也没有娇小之怜爱,江南的山水美在一个“静”字。
  山虽无言,但给人一种坚强的感觉;水虽无语,但又有一份独特的韵味。  江南之山水,应在落日西斜或星月满天时,独自在柳荫下细细欣赏。   苏州园林可算江南之一大景观。我对那里的印象,在于亭台轩榭的相互映衬和花红柳绿的自然之趣。
  苏州园林中的建筑是活的。在亭前可看到清澈的水中鲜活的游鱼,在漂浮着的绿藻间来回穿梭。每一处房屋中都有几扇小窗,每扇窗上均刻着玲珑的镂空的花纹,透过空隙欣赏窗外的景色,自然盎然生趣。  园中的假山和池沼,也配有竹子花木,是那本来冷冰冰的石头的堆砌物,此时也活灵活现了起来。
  还有栏木上的广漆,是一种温和的安静,在江南独有的细雨中散发着柔和的色彩。苏州园林是艺术与风景的结晶,只在图片中欣赏就仿佛已置身在园林秀丽的画卷之中了。   若看江南之水的柔美,西湖是最好的去处。
    虽没去过西湖,但闭上眼睛一想,仿佛见过此湖似的,脑海中便浮现出西湖宁静、温柔的身影。在细柳淡花的掩映之中,更突现其静美。而西湖边却有着喧闹的人群,颇快了这一分美。却也怨不得他们,人们本来对美就愿意去欣赏,宁肯破坏了这份美也在所不惜,人与美的关系本身就是十分奇怪且复杂的。
    若静下心来,自然忘却那一阵喧嚣,独自在静谧中沉浸,似与外世隔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种柔和的色彩就这样安静地包围着西湖,包围着周围的大千世界。   江南的风景数不胜数。
  江南之美,妙不可言,语言文字难以细细表达。倘若要发现江南真正的美,就应用眼睛和心灵去浏览江南那安静的山水。     江南给人的印象在于其散发着的独特的魅力。一汪浅浅的溪流,一座精致的古桥,还有浣洗衣纱的女子,给人一份宁静又悠远的淡雅。
  富可敌国的沈万山,貌似天仙的苏小小,心地善良的白素珍,为其人文景观更添异彩。   对于沈万山,我本不熟悉,只不过了解他善于经商,有万贯家财罢了。  而这殷厚的家财又与江南小镇的那般轻柔古朴相差甚远,甚至是极不和谐。
  在我的想象中,江南的人们应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很富裕也不至于穷得要命。但是江南自由江南的风采,富裕的沈万山也是江南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但后来他还是栽了跟头,栽在天子脚下,最终被流放云南。不知他在客死他乡时是否记得周庄的宅院和流水呢?   名妓苏小小,是我不愿提及的一个人物;但若没有她,江南的西子湖畔仿佛又少了些什么。
    作为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女孩子来说,妓女是一个避而不及的职业;而苏小小却在唯美的生活中度过了短暂的一生。她的美貌令众生倾倒,他的素养在同一职业的人们中又出奇得高,而她最感人的地方在于她感激上苍对他命运的安排:宁可在青春年华长逝,也好及浑浑噩噩的过完残损的一生。
  苏小小之于他人,也是令人敬佩的。     而白蛇精白素珍,在我心中是一个可爱的人物。她本是修行千年的妖怪,却不接受成仙这等美差,只愿做一个平凡的人,与其夫君恩爱厮守一辈子。
  而她这个简单的愿望最终还是无法达成,就被法海镇于雷锋塔下。就这样,白素贞抱着半生的遗憾在塔下冷冷清清地生活着。白素珍可能不会死,即使死去,她的灵魂也要为那个“人”字坚持到下一辈子。  不知转世的白素珍是否做成了人,但愿她成人后不要在经受这么多的苦难。
   。

2018-03-25

78 0
很抱歉,本人打字很慢,无法让你即时一览为快.有关江南的人物等(文人等)和描写江南的章段(名人名篇写明作者),在下推荐你一本好书:清.沈复>,其中第四记>对清代江\浙\皖\赣\粤\鄂等省诸多美景及风土人情记述详细.第五记>是对台湾省风土人情的记述.值得一览.

2018-03-25

81 0
    唐寅(1470~1523),江苏吴县人,生于成化六年(1470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号鲁国唐生,晚年好佛学,又号六如居士,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称,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
  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绘《震泽烟树图》唐寅绘《秋风纨扇图》唐寅自幼天资聪敏,博览《四书五经》、 《史记》、《昭明文选》等典籍。
  喜爱绘画,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故也有“南京解元”之称。  次年进京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下狱,成了朝廷党争的牺牲品,后来经吴宽保举出狱,他无辜受牵连入狱,妻子又改嫁,精神上备受打击。
     由于仕途受挫,饱尝世态炎凉,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闽、赣,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大量从事绘画创作。  唐寅的绘画以山水为主,继承了李成、范宽和宋元之风,造景或雄伟险峻,或平远清悠,山石皴法以大斧劈为基,中锋行笔掺合“披麻”、“乱柴”诸法,风格独特。
  其作品烘染墨彩,更是随象多变,明洁滋润,巧妙无穷,世称“六如居上笔灵逸,洗其勾研,焕然神明”。其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堪称登峰造极。  传世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其作品中常流露遭受打击后的忧郁之情和消极出世的思想。
     唐寅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常常放浪形骸,玩世不恭,说话做事常有惊人之处。某年春节,有个财主送给唐伯虎礼物,请他给写几个吉字,图个吉利。  唐伯虎满口答应,来到财主家,“刷刷刷”写下:“父死、子死、孙死”。
  财主怒不可遏,恼羞成怒,一把抓住唐伯虎:“我哪点对不住你,你竟用这么恶毒的话咒我全家?”唐伯虎慢悠悠地说道:“这是很好的祝福辞呵!一个家族的人如果是按这个顺序,父亲死了儿子死,儿子死了孙子死,那说明家里没有横死暴死的,每一代人都无祸无灾,个个都寿终正寝。
    这样的家庭能不幸福吗?”财主想想,这道理倒也对,只得把唐伯虎恭恭敬敬送走。   由于唐寅放荡无羁,又曾治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再加上其仕女画炉火纯青,故被后人误解,有许多风流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
  其实他坎坷一生,生活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贫困凄苦。  “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过着以作画卖文聊补家用的穷苦生活。到了晚年,唐伯虎体弱多病,不能天天作画了,唯一的生活来源中断,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有时不得不靠朋友的接济来维持一家生活。更不幸的是,在这样拮据的生活环境里,她的妻子先他而去。妻子的死,使唐伯虎伤心欲绝,不久,这位杰出的书画家带着绝望,走完了他那坎坷的人生之路。  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是年54岁。
  临终,唐伯虎留下一首绝命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它乡。   一代风流才子的终局,竟是这等凄惨! 知江南 (一) 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
    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 (二) 闻听江南是酒乡,路上行人欲断肠。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 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   晚唐诗人杜牧这样描写江南的美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后人也多有赞美江南的诗词,如韦庄这样写他对江南的感受: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女词人皇甫松则从女性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江南: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潇潇。
   人语驿边桥。 江南究竟有多好? 有个故事可以说明:南北朝时,陈伯之叛梁北逃,他的好友丘迟竟以书信相劝,信中写到,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这句话引发了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终于回梁。
   江南   我没有去过江南,对那里的印象全来自书画及影片中。每每看到的江南,都是回眸浅笑,似那惊鸿一瞥,短暂却又华丽。江南之美,可以用美艳绝伦来形容,但又过于俗气;倘若用轻巧空灵来形容她的美,又太过于高雅。
    她的美既非大俗也非大雅,俗气却不低媚,高雅却不孤傲,那种美介于两者之间,感受起来却无法用言语表达。   江南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称。江南的山水却也与别处不同,没有磅礴之气势,也没有娇小之怜爱,江南的山水美在一个“静”字。
  山虽无言,但给人一种坚强的感觉;水虽无语,但又有一份独特的韵味。  江南之山水,应在落日西斜或星月满天时,独自在柳荫下细细欣赏。   苏州园林可算江南之一大景观。我对那里的印象,在于亭台轩榭的相互映衬和花红柳绿的自然之趣。
  苏州园林中的建筑是活的。在亭前可看到清澈的水中鲜活的游鱼,在漂浮着的绿藻间来回穿梭。每一处房屋中都有几扇小窗,每扇窗上均刻着玲珑的镂空的花纹,透过空隙欣赏窗外的景色,自然盎然生趣。  园中的假山和池沼,也配有竹子花木,是那本来冷冰冰的石头的堆砌物,此时也活灵活现了起来。
  还有栏木上的广漆,是一种温和的安静,在江南独有的细雨中散发着柔和的色彩。苏州园林是艺术与风景的结晶,只在图片中欣赏就仿佛已置身在园林秀丽的画卷之中了。   若看江南之水的柔美,西湖是最好的去处。
    虽没去过西湖,但闭上眼睛一想,仿佛见过此湖似的,脑海中便浮现出西湖宁静、温柔的身影。在细柳淡花的掩映之中,更突现其静美。而西湖边却有着喧闹的人群,颇快了这一分美。却也怨不得他们,人们本来对美就愿意去欣赏,宁肯破坏了这份美也在所不惜,人与美的关系本身就是十分奇怪且复杂的。
    若静下心来,自然忘却那一阵喧嚣,独自在静谧中沉浸,似与外世隔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种柔和的色彩就这样安静地包围着西湖,包围着周围的大千世界。   江南的风景数不胜数。
  江南之美,妙不可言,语言文字难以细细表达。倘若要发现江南真正的美,就应用眼睛和心灵去浏览江南那安静的山水。     江南给人的印象在于其散发着的独特的魅力。一汪浅浅的溪流,一座精致的古桥,还有浣洗衣纱的女子,给人一份宁静又悠远的淡雅。
  富可敌国的沈万山,貌似天仙的苏小小,心地善良的白素珍,为其人文景观更添异彩。   对于沈万山,我本不熟悉,只不过了解他善于经商,有万贯家财罢了。  而这殷厚的家财又与江南小镇的那般轻柔古朴相差甚远,甚至是极不和谐。
  在我的想象中,江南的人们应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很富裕也不至于穷得要命。但是江南自由江南的风采,富裕的沈万山也是江南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但后来他还是栽了跟头,栽在天子脚下,最终被流放云南。不知他在客死他乡时是否记得周庄的宅院和流水呢?   名妓苏小小,是我不愿提及的一个人物;但若没有她,江南的西子湖畔仿佛又少了些什么。
    作为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女孩子来说,妓女是一个避而不及的职业;而苏小小却在唯美的生活中度过了短暂的一生。她的美貌令众生倾倒,他的素养在同一职业的人们中又出奇得高,而她最感人的地方在于她感激上苍对他命运的安排:宁可在青春年华长逝,也好及浑浑噩噩的过完残损的一生。
  苏小小之于他人,也是令人敬佩的。     而白蛇精白素珍,在我心中是一个可爱的人物。她本是修行千年的妖怪,却不接受成仙这等美差,只愿做一个平凡的人,与其夫君恩爱厮守一辈子。
  而她这个简单的愿望最终还是无法达成,就被法海镇于雷锋塔下。就这样,白素贞抱着半生的遗憾在塔下冷冷清清地生活着。白素珍可能不会死,即使死去,她的灵魂也要为那个“人”字坚持到下一辈子。  不知转世的白素珍是否做成了人,但愿她成人后不要在经受这么多的苦难。
   。

2018-03-25

50 0
=.=``````````````

2018-03-25

76 0
    描写江南美景的名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早春》) 柳永《望海潮》词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王安石《桂枝香》词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清平乐》) 西湖十景介绍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
    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个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1、苏堤春晓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  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
  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 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
     苏堤长堤延伸,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
  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又相邻,垂杨带跨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2、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
  南宋诗人王洧有诗赞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  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后曲院逐渐衰芜,湮废。清康熙帝品题西湖十景后,在苏堤跨虹桥畔建曲院风荷景碑亭。
  遗留下来的,只不过是一处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曲院风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赏荷。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中特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  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
  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 3、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 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 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处泛舟”之句; 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
    “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摇篮枣--八艺社所在地。
  如今,这里辟为西泠书画院,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   4、断桥残雪 断桥,今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
  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  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明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 --断桥春望》称 :“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  ”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 5、柳浪闻莺 今日柳浪闻莺,经过近四十多年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由当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园,演变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乐园。
  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  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
  闻莺馆东面,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引种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北侧铺石砌台,矗立着”日中不再战纪念碑。闻莺馆西侧,是柳浪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侧,是迁建来此的康熙御题柳浪闻莺景亭碑;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
     公园北部早先的钱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布局的庭院景区,沿用“聚景园”旧称命名。 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泉池,小桥流水,矮墙漏窗,奇花异草,各据其位,合为胜景,全园曲径通幽,别有天地。
   公园东南辟为群众游园文娱活动场所,建起了露天舞台,成为杭州市民和八方游客晨间锻炼,假日休闲和节日庆典的好去处。   每到夏秋季节,这里又是消暑纳凉“夜花园”,歌舞,戏曲,电影和内容多样,形式丰富,不定期举办的各种各样的花展,灯会民俗风情表演等,吸引着人们。
   6、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南宋时,内侍官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
    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今日花港观鱼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   7、雷峰夕照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
  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西湖南岸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
  一九四九年以后,山上种埴了大量香樟、枫香、榆树等观赏树木,夕照林涛,景色依然富丽。 8、双峰插云 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与北高峰古时均为僧人所占,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
    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远望气势非同一般。南宋时,两峰插云列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题为双峰插云,建景碑亭于洪春桥畔。其时双峰古塔毁圮已久,以至连此景原有的内涵也一度难为人知‘插云’者虚言也。
  设景碑亭于此,实为权宜之计。“浮图对立晓崔巍,积翠浮空霁蔼迷。  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这是南宋诗人王洧的《两峰插云》诗,它告诉人 们:双峰插云的景观。 双峰插云虽然自古至今其观赏的地点和方式迭经变化,但南、北两面三刀高峰都是西湖妖山中极富登临之胜的著名山峰却至今未变。
  南高峰临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显露,绝壁峥嵘。  登上山巅向东俯瞰,西湖全景历历在目不是画图,胜似画图。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灵隐寺的坐山,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至数千级, 盘折回绕三十六弯,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古人有诗赞道:‘一路松声长带雨, 半空岚气总成云’。
  山东侧,建有西湖叭一的载人索道,全长六成余米,上下山往返只需六七分钟。   9、南屏晚钟,也许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
  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  晴好日 ,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 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象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
  后周显得元年(九五四),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后来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刹兴教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营。
    净慈寺、兴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庙,形成继灵隐、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钟幕鼓,焚贝佛号,香烟烛光,南屏山从此添了‘佛国山’的别称南屏晚钟的情韵,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
    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 10、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
  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  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
   明万历三十五年(一六零七),钱塘县令聂心汤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后人在岛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称为“三潭”,清初岛上又加营建筑曲桥,堂轩,沿内湖环植木芙蓉,复经清光绪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
     三潭印月景观富层次,空间多变化,建筑布局匠心独运。从岛北码头上岸,经过先贤祠等两座建筑,即步入九曲平桥,桥上有开网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异的亭子,让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谈笑,或留影,流连观照,饱览美景。
   九曲桥东,隔水与一堵白粉短墙相望。  墙两端了无衔接,形若屏风。但粉墙上开启四只花饰精美的漏窗,墙内墙外空间隔而不断,相互渗透。墙外游人熙熙攘攘,墙内却幽雅宁静,咫尺之间兀自大异其趣。
   唐寅(1470~1523),江苏吴县人,生于成化六年(1470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号鲁国唐生,晚年好佛学,又号六如居士,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称,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
    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绘《震泽烟树图》唐寅绘《秋风纨扇图》唐寅自幼天资聪敏,博览《四书五经》、 《史记》、《昭明文选》等典籍。
  喜爱绘画,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  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故也有“南京解元”之称。
  次年进京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下狱,成了朝廷党争的牺牲品,后来经吴宽保举出狱,他无辜受牵连入狱,妻子又改嫁,精神上备受打击。     由于仕途受挫,饱尝世态炎凉,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闽、赣,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大量从事绘画创作。
  唐寅的绘画以山水为主,继承了李成、范宽和宋元之风,造景或雄伟险峻,或平远清悠,山石皴法以大斧劈为基,中锋行笔掺合“披麻”、“乱柴”诸法,风格独特。  其作品烘染墨彩,更是随象多变,明洁滋润,巧妙无穷,世称“六如居上笔灵逸,洗其勾研,焕然神明”。
  其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堪称登峰造极。传世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其作品中常流露遭受打击后的忧郁之情和消极出世的思想。
       唐寅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常常放浪形骸,玩世不恭,说话做事常有惊人之处。某年春节,有个财主送给唐伯虎礼物,请他给写几个吉字,图个吉利。唐伯虎满口答应,来到财主家,“刷刷刷”写下:“父死、子死、孙死”。
  财主怒不可遏,恼羞成怒,一把抓住唐伯虎:“我哪点对不住你,你竟用这么恶毒的话咒我全家?”唐伯虎慢悠悠地说道:“这是很好的祝福辞呵!一个家族的人如果是按这个顺序,父亲死了儿子死,儿子死了孙子死,那说明家里没有横死暴死的,每一代人都无祸无灾,个个都寿终正寝。
    这样的家庭能不幸福吗?”财主想想,这道理倒也对,只得把唐伯虎恭恭敬敬送走。   由于唐寅放荡无羁,又曾治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再加上其仕女画炉火纯青,故被后人误解,有许多风流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
  其实他坎坷一生,生活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贫困凄苦。  “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过着以作画卖文聊补家用的穷苦生活。到了晚年,唐伯虎体弱多病,不能天天作画了,唯一的生活来源中断,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有时不得不靠朋友的接济来维持一家生活。更不幸的是,在这样拮据的生活环境里,她的妻子先他而去。妻子的死,使唐伯虎伤心欲绝,不久,这位杰出的书画家带着绝望,走完了他那坎坷的人生之路。  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是年54岁。
  临终,唐伯虎留下一首绝命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它乡。   一代风流才子的终局,竟是这等凄惨! 知江南 (一) 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
    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 (二) 闻听江南是酒乡,路上行人欲断肠。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 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   晚唐诗人杜牧这样描写江南的美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后人也多有赞美江南的诗词,如韦庄这样写他对江南的感受: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女词人皇甫松则从女性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江南: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潇潇。
   人语驿边桥。 江南究竟有多好? 有个故事可以说明:南北朝时,陈伯之叛梁北逃,他的好友丘迟竟以书信相劝,信中写到,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这句话引发了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终于回梁。
   江南   我没有去过江南,对那里的印象全来自书画及影片中。每每看到的江南,都是回眸浅笑,似那惊鸿一瞥,短暂却又华丽。江南之美,可以用美艳绝伦来形容,但又过于俗气;倘若用轻巧空灵来形容她的美,又太过于高雅。
    她的美既非大俗也非大雅,俗气却不低媚,高雅却不孤傲,那种美介于两者之间,感受起来却无法用言语表达。   江南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称。江南的山水却也与别处不同,没有磅礴之气势,也没有娇小之怜爱,江南的山水美在一个“静”字。
  山虽无言,但给人一种坚强的感觉;水虽无语,但又有一份独特的韵味。  江南之山水,应在落日西斜或星月满天时,独自在柳荫下细细欣赏。   苏州园林可算江南之一大景观。我对那里的印象,在于亭台轩榭的相互映衬和花红柳绿的自然之趣。
  苏州园林中的建筑是活的。在亭前可看到清澈的水中鲜活的游鱼,在漂浮着的绿藻间来回穿梭。每一处房屋中都有几扇小窗,每扇窗上均刻着玲珑的镂空的花纹,透过空隙欣赏窗外的景色,自然盎然生趣。  园中的假山和池沼,也配有竹子花木,是那本来冷冰冰的石头的堆砌物,此时也活灵活现了起来。
  还有栏木上的广漆,是一种温和的安静,在江南独有的细雨中散发着柔和的色彩。苏州园林是艺术与风景的结晶,只在图片中欣赏就仿佛已置身在园林秀丽的画卷之中了。   若看江南之水的柔美,西湖是最好的去处。
    虽没去过西湖,但闭上眼睛一想,仿佛见过此湖似的,脑海中便浮现出西湖宁静、温柔的身影。在细柳淡花的掩映之中,更突现其静美。而西湖边却有着喧闹的人群,颇快了这一分美。却也怨不得他们,人们本来对美就愿意去欣赏,宁肯破坏了这份美也在所不惜,人与美的关系本身就是十分奇怪且复杂的。
    若静下心来,自然忘却那一阵喧嚣,独自在静谧中沉浸,似与外世隔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种柔和的色彩就这样安静地包围着西湖,包围着周围的大千世界。   江南的风景数不胜数。
  江南之美,妙不可言,语言文字难以细细表达。倘若要发现江南真正的美,就应用眼睛和心灵去浏览江南那安静的山水。     江南给人的印象在于其散发着的独特的魅力。一汪浅浅的溪流,一座精致的古桥,还有浣洗衣纱的女子,给人一份宁静又悠远的淡雅。
  富可敌国的沈万山,貌似天仙的苏小小,心地善良的白素珍,为其人文景观更添异彩。   对于沈万山,我本不熟悉,只不过了解他善于经商,有万贯家财罢了。  而这殷厚的家财又与江南小镇的那般轻柔古朴相差甚远,甚至是极不和谐。
  在我的想象中,江南的人们应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很富裕也不至于穷得要命。但是江南自由江南的风采,富裕的沈万山也是江南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但后来他还是栽了跟头,栽在天子脚下,最终被流放云南。不知他在客死他乡时是否记得周庄的宅院和流水呢?   名妓苏小小,是我不愿提及的一个人物;但若没有她,江南的西子湖畔仿佛又少了些什么。
    作为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女孩子来说,妓女是一个避而不及的职业;而苏小小却在唯美的生活中度过了短暂的一生。她的美貌令众生倾倒,他的素养在同一职业的人们中又出奇得高,而她最感人的地方在于她感激上苍对他命运的安排:宁可在青春年华长逝,也好及浑浑噩噩的过完残损的一生。
  苏小小之于他人,也是令人敬佩的。     而白蛇精白素珍,在我心中是一个可爱的人物。她本是修行千年的妖怪,却不接受成仙这等美差,只愿做一个平凡的人,与其夫君恩爱厮守一辈子。
  而她这个简单的愿望最终还是无法达成,就被法海镇于雷锋塔下。就这样,白素贞抱着半生的遗憾在塔下冷冷清清地生活着。白素珍可能不会死,即使死去,她的灵魂也要为那个“人”字坚持到下一辈子。  不知转世的白素珍是否做成了人,但愿她成人后不要在经受这么多的苦难。
  

2018-03-25

77 0
    描写江南美景的名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早春》) 柳永《望海潮》词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王安石《桂枝香》词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清平乐》) 西湖十景介绍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
    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个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1、苏堤春晓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  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
  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 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
     苏堤长堤延伸,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
  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又相邻,垂杨带跨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2、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
  南宋诗人王洧有诗赞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  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后曲院逐渐衰芜,湮废。清康熙帝品题西湖十景后,在苏堤跨虹桥畔建曲院风荷景碑亭。
  遗留下来的,只不过是一处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曲院风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赏荷。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中特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  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
  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 3、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 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 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处泛舟”之句; 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
    “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摇篮枣--八艺社所在地。
  如今,这里辟为西泠书画院,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   4、断桥残雪 断桥,今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
  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  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明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 --断桥春望》称 :“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  ”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 5、柳浪闻莺 今日柳浪闻莺,经过近四十多年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由当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园,演变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乐园。
  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  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
  闻莺馆东面,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引种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北侧铺石砌台,矗立着”日中不再战纪念碑。闻莺馆西侧,是柳浪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侧,是迁建来此的康熙御题柳浪闻莺景亭碑;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
     公园北部早先的钱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布局的庭院景区,沿用“聚景园”旧称命名。 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泉池,小桥流水,矮墙漏窗,奇花异草,各据其位,合为胜景,全园曲径通幽,别有天地。
   公园东南辟为群众游园文娱活动场所,建起了露天舞台,成为杭州市民和八方游客晨间锻炼,假日休闲和节日庆典的好去处。   每到夏秋季节,这里又是消暑纳凉“夜花园”,歌舞,戏曲,电影和内容多样,形式丰富,不定期举办的各种各样的花展,灯会民俗风情表演等,吸引着人们。
   6、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南宋时,内侍官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
    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今日花港观鱼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   7、雷峰夕照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
  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西湖南岸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
  一九四九年以后,山上种埴了大量香樟、枫香、榆树等观赏树木,夕照林涛,景色依然富丽。 8、双峰插云 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与北高峰古时均为僧人所占,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
    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远望气势非同一般。南宋时,两峰插云列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题为双峰插云,建景碑亭于洪春桥畔。其时双峰古塔毁圮已久,以至连此景原有的内涵也一度难为人知‘插云’者虚言也。
  设景碑亭于此,实为权宜之计。“浮图对立晓崔巍,积翠浮空霁蔼迷。  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这是南宋诗人王洧的《两峰插云》诗,它告诉人 们:双峰插云的景观。 双峰插云虽然自古至今其观赏的地点和方式迭经变化,但南、北两面三刀高峰都是西湖妖山中极富登临之胜的著名山峰却至今未变。
  南高峰临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显露,绝壁峥嵘。  登上山巅向东俯瞰,西湖全景历历在目不是画图,胜似画图。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灵隐寺的坐山,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至数千级, 盘折回绕三十六弯,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古人有诗赞道:‘一路松声长带雨, 半空岚气总成云’。
  山东侧,建有西湖叭一的载人索道,全长六成余米,上下山往返只需六七分钟。   9、南屏晚钟,也许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
  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  晴好日 ,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 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象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
  后周显得元年(九五四),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后来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刹兴教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营。
    净慈寺、兴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庙,形成继灵隐、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钟幕鼓,焚贝佛号,香烟烛光,南屏山从此添了‘佛国山’的别称南屏晚钟的情韵,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
    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 10、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
  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  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
   明万历三十五年(一六零七),钱塘县令聂心汤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后人在岛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称为“三潭”,清初岛上又加营建筑曲桥,堂轩,沿内湖环植木芙蓉,复经清光绪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
     三潭印月景观富层次,空间多变化,建筑布局匠心独运。从岛北码头上岸,经过先贤祠等两座建筑,即步入九曲平桥,桥上有开网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异的亭子,让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谈笑,或留影,流连观照,饱览美景。
   九曲桥东,隔水与一堵白粉短墙相望。  墙两端了无衔接,形若屏风。但粉墙上开启四只花饰精美的漏窗,墙内墙外空间隔而不断,相互渗透。墙外游人熙熙攘攘,墙内却幽雅宁静,咫尺之间兀自大异其趣。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