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态度是什么?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孔子说:具备中等以上的聪明才智的人,可以教授给他深奥的学问;中等聪明才智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孔子是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人性差异的观点,强调人与人的差别是由天性决定的。他认为,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则不能给他讲授高深学问。
此外,孔子在《论语。阳货》中也曾提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看法。在他看来,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人类的智力水平自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之分,即上智、下愚与中人。上智即“上知”就是“生而知之...全部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孔子说:具备中等以上的聪明才智的人,可以教授给他深奥的学问;中等聪明才智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孔子是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人性差异的观点,强调人与人的差别是由天性决定的。他认为,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则不能给他讲授高深学问。
此外,孔子在《论语。阳货》中也曾提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看法。在他看来,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人类的智力水平自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之分,即上智、下愚与中人。上智即“上知”就是“生而知之者,上也。
”这种人天赋良明,及时不经教育也能达到较高的智识水平。而“下愚”则是“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的人,指那些就算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不愿学习的人。所以上智与下愚都很难改变。孔子认为,可以给中人和上智之人讲授高深的学问,但不可以给下愚之人讲授高深的学问,而只能给他们讲授较为浅显的学问。
因为“天性所定”,孔子注重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与分析,根据个性差异“对症下药”,选择各不相同却行之有效的方法。《颜渊》篇中记载了问“仁”一事,孔子便针对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不同的性格与学识,给出了三种答案。
在《先进》篇中,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解答竟截然相反,公西华不明白为什么,孔子便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后来,朱熹在《论语注》中总结孔子一生“施教”理论,归纳出八个大字——“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高度概括出“因材施教”这一伟大教育思想。
有的放矢,扬长避短,孔子的这一思想传承至今,已经成为尊重学生个性,促进主动学习,实现各展所长的一剂良药。
“因材施教”是公认的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之一,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它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既有孔子对学生的严厉批评,也有孔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激励,还有孔子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需要严厉教育的学生孔子绝不留情
《公冶长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学生大白天课堂上睡着了,孔子说,朽木不可雕啊,粪土之墙再粉刷也没用。想必宰予同学在课堂睡觉问题上是屡教不改,或许老师和言细语已经不起作用,才会惹老师说出狠话。
孔子还有一个受到批评最多的学生——子路,子路性格鲁莽,孔子多次当面批评。有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和老师闲坐,孔子就让大家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治国之志,结果孔子“哂之”(哂:讥笑)。
原来,孔子认为,你既然想治国,治国以礼,自己尚且不通“礼”,空谈治国。
对待宰予和子路这样性格比较特殊的学生,和风细雨不及重锤猛药,孔子就做了一回“严师”。
二、不失时机抓住闪光点激励学生
对待子路这样的学生,孔子煞费苦心。
有重锤的敲击,也有激励。
《子罕篇》中,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孔子夸奖只有子路能做到穿着破衣服和衣着豪华的人不卑不亢站在一起,说他不嫉妒不贪求,所以能够胸怀坦荡。
常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子路这次心里着实美了一把。更有意思的是,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路把老师的表扬记在心中,天天吟诵“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孔子又说,仅仅做到不嫉妒不贪求怎么能说就是最好了呢,还要有更多的素养才能成就大业哪!看来,对子路一类的同学光树大拇指是远远不够的。
今天的教育从中是不是也应该学点什么呢?
《颜渊篇》中,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这次老师又狠狠地表扬了子路同学,夸赞子路根据一面之词就可以对案件进行判决的能力。
并且子路有诺必践。看来,孔子深谙子路的毛病,也深知子路的能力,该批就批,该夸就夸。
三、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三思而后行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成语,是教导我们对待事情一定要冷静,多考虑一下再行动。
但当孔子听说季文子做事考虑了好久才做,就说,考虑两次就行了。孔老师大概深知季文子同学是思考力有余而行动力不足,做事情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所以就鼓励他想好了赶紧去做,不要思来想去凉了菜。
孔子的确是个优秀的教育家,学活用活了教育理论。
所以在《论语》中,孔子的教育原则是活的,孔子也从来没有金科玉律一样地固守什么原则。教育对象在变,教育方法就一定会变。
《先进篇》中,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问同样一个问题:“听到了一件合于义礼的事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子路说,父兄都在,干吗不听听他们的意见再去做呢!回答冉有则是“赶紧去做”。
公西华感到很奇怪,老师怎么能给出两个答案呢?孔老师说了道理,原来,冉有是个畏缩不前的人,老师要鼓励他的行动力,而子路那家伙麦秸火脾气,好勇过人,得让他知道三思再行。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性格,施加不同的教育,教人心智健全,这差不多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含义。
今天,我们赋予了“因材施教”更丰富的内涵,心智与技能都要发展,也是一种进步吧。
朱熹把它进一步概括为“孔子教人 , 各因其材” ,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很重视运用和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夫子的教育观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者,更是深受启迪,教益颇多。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应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
根据学生的个性制定相应的岗位,让每个学生真正地做班级的小主人,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上,老师应该看到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有的学生或善于观察,或长于记忆,或擅长思维。
从思维类型上讲,也有长于形象思维和善于逻辑推理之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因人而宜启发诱导,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必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孔子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启发式原则: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曰: “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 “ 好学 ” 、 “ 乐学 ” 。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地分析 , 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 , 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 , 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一分为二 , 为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后进生和学困生 , 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 , 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 , 从实际出发 , 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措施。
只有这样 , 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论语》蕴涵深厚的哲理思想,博古通今,意蕴丰富。我 始终感到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在教学中,我将不断完善深化升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不负“万世之师”的夫子教导。
谢谢!。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