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交往和建立良好人际。。。2.自傲心理 自傲与自卑正好相反,自傲心理表现在交往中是不切实际地对自己作。。。7.猜疑心理 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其目的比社会上的单纯。。。
2010-1-8 - 百度快照
(打开吧,你可从中借鉴)
第一章中学生的人际交往
1.人际交往的意义与原则
人际交往是社会关系的动态形式,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以人际交往为条件的。 人际关系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
有一家老式旅馆,餐厅很窄小,里面只有一张餐桌,所有就餐的客人都坐在一起,彼此陌生,都觉得不知所措。突然,一位先生拿起放在面前的盐罐,微笑着递给右边的女士:“我觉得青豆有点淡,您或者右边...全部
交往和建立良好人际。。。2.自傲心理 自傲与自卑正好相反,自傲心理表现在交往中是不切实际地对自己作。。。7.猜疑心理 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其目的比社会上的单纯。。。
2010-1-8 - 百度快照
(打开吧,你可从中借鉴)
第一章中学生的人际交往
1.人际交往的意义与原则
人际交往是社会关系的动态形式,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以人际交往为条件的。
人际关系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
有一家老式旅馆,餐厅很窄小,里面只有一张餐桌,所有就餐的客人都坐在一起,彼此陌生,都觉得不知所措。突然,一位先生拿起放在面前的盐罐,微笑着递给右边的女士:“我觉得青豆有点淡,您或者右边的客人需要盐吗?”女士愣了一下,但马上露出笑容,向他轻声道谢。
她给自己的青豆加完盐后,便把盐罐传给了下一位客人。不知什么时候,胡椒罐和糖罐也加入了“公关”行列,餐厅里的气氛渐渐活跃起来,饭还没吃完,全桌人已经像朋友一样谈笑风生了,他们中间的冰被一只盐罐轻而易举地打破了。
第二天分手的时候,他们热情地互相道别,这时,有人说:“其实昨天的青豆一点也不淡。”大家会心地笑了。
有人曾慨叹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太厚,这隔膜其实很脆弱,问题是敢于先打破它的人太少。只要每人都迈出一小步,就会发现,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就会化解这层隔膜。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人际交往是为了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必要的生活协作的手段;也是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的方式;同时也是人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安全感的需要。可见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际交往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
著名医学、心理学专家丁攒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心理病态大多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所致。
这是因为:
1.与人发生冲突会使人心灵蒙上阴影,导致精神紧张、抑郁,不仅可致心理障碍,而且可刺激下丘脑,使内分泌功能紊乱,进一步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许多心身疾病,如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甲状腺机能亢进、偏头痛、月经失调和癌症,都与长期不良情绪和心理遭受强烈的刺激有关。
2.每个人都有快乐和忧愁,快乐与朋友分享会更快乐,忧愁向朋友倾诉就会减轻,倾诉的过程就是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紧张的过程。如果缺乏必要的交往会导致心理负荷过重。大量的研究证实,离群索居会使人产生孤独、忧虑,可导致心理障碍。
有的国家以限制人际关系、实行心理隔离作为惩罚罪犯的手段,经过数年隔离,罪犯轻者出现心理沮丧,失去语言能力,重者可患精神分裂症。
3.愉快、广泛和深刻的心理交往有助于个性发展与健康。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积极交往,缺乏稳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个人往往就有明显的性格缺陷。
咨询发现,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危机都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相联系。同时,心理学家也从各个不同角度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人际交往相伴随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与别人交往越积极,越符合社会的期望,与别人的关系也越深刻。
心理学家专门研究了身体、智力和心理健康水平都很优秀的宇航员、研究生和中学生,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同别人的交往以及人际关系都很好。他们有着一系列有利于积极交往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个性特点,如友好、可靠、替别人着想、温厚、诚挚、信任别人等等。
这些研究还发现,那些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往往来自于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幸福家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人际关系状况也影响着个性发展和健康。
二、人际交往是人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1.人作为有机体,同样要遵循“生存第一”的生存法则,没有人会怀疑“自我保存”是人的最根本的原发性需要。
因此,人都需要安全感。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大量研究表明,与人交往是获得安全感的最有效途径。当人们面临危险的情境而感到恐惧时,与别人在一起可以直接而有效地减少人们的恐惧感,使人们感到安宁与舒适。有人研究过战场上与部队失散的士兵的心理,发现最令散兵恐惧的不是战场的炮火硝烟,而是失去同战友联系的孤独。
一旦一个散兵遇到自己的战友,哪怕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也会感到莫大的安慰,独自一人时的高度恐惧感也会大大减轻甚至消失。
2.人不光有生物性的安全感需要,而且还有社会性的安全感需要。当人置身于自己不能把握或控制的社会情境时,也同样会缺乏安全感。
如新兵入伍来到部队,脱离了原来的人际关系支持,新的人际关系尚未建立,因而在自我稳定感和社会安全感方面就可能出现危机。在新的人际关系建立起来之前,会一直处于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同生物安全感的建立相似,获得社会安全感的最有效途径同样是与人交往,并由此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不过与生物安全感不同,一个人要获得充分的社会安全感,仅有别人的陪伴或表面交往还很不够,社会安全感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只有通过交往,同别人建立了可靠的人际关系之后,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才能得到确立。
三、人际交往是人确立自我价值感的需要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从一个人自我意识出现的那一天起,他就开始用一定的价值观来进行自我评判。当自我价值得到确立时,人在主观上就会产生一种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的感受。
这就是所谓的自我价值感。人的自我价值感一旦得到确立,生活就会富有意义,使人充满生活的热情。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得不到确立,他就没有正常的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感。此时,人就会自卑、自贬、自我厌恶、自我拒绝、自暴自弃。
自我价值感完全丧失,人生就不再有意义,人就只能走上自毁、自绝的道路。
人的自我意识的保持和自我价值感的确立是通过社会比较过程来实现的。一个人只有将自身置于社会背景之中,通过将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才能确立自己的价值。
所以,人需要了解别人,也需要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因此,需要同别人进行交往,需要同别人建立并保持一定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必须不断地通过社会比较获得充分信息,使自己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才能保持其稳定的自我价值评判。
如果社会比较的机会被长期剥夺,则会使人因缺乏自我状况的社会反馈信息而导致个人价值感的危机,并使人产生高度的自我不稳定感。人是不能忍受自己的价值得不到肯定的。因此,自我不稳定感会引起人的高度焦虑,并促使人去同他人进行交流,进行有意无意的社会比较,以便获得有关自我状况的社会反馈,了解自我,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并使自我价值感重新得到确立。
对于社会比较现象的揭示和社会比较规律的发现,是社会心理学家近年来的杰出贡献。大量的科学研究揭示,人们对于自己的能力、性格与心理状态的评价,以及对人、对事、对物所持有的看法,常常是不确定的。
人们要想在这些方面作出明确的判断,必须通过将自身的状况与他人的状况进行比较,找到一个参照系,并确定了自己在这一参照系中的位置之后,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
四、人际交往是人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和必经之路。
社会化,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生存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开始发展自己的过程。如果没有其他个体的合作,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个过程的。人只要活着,不管是否愿意,都必须与人进行交往。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无不与同他人的交往相联系。
从人际关系中得到信息、机遇、扶助就可能助你走上一条成功之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依靠群体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和智力交往使某些工作出现质的飞跃,这种“群体效应”已越来越成为各项工作的推动力。
这种效应的出现主要是在人际互动和交往中实现的。在交往过程中,彼此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可产生1+1>2的智力共振。
五、人际交往是人生幸福的需要
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些人会认为,人的幸福是建立在金钱、成功、名誉和地位的基础之上的。
其实,对于人生的幸福来说,所有这些远不如健康的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要。交往和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无法为金钱、成功、名誉和地位所取代。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的金钱收入一直是呈上升趋势的,但是对生活感到幸福的人的比例并没有增加,而是稳定在原来的水平。
这说明金钱并不能简单地决定人的幸福。
西方心理学家克林格做了一个广泛的调查,结果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具有首要意义。当人们被问到“什么使你的生活富有意义”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回答,亲密的人际关系是首要的;自己的生活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同生活中其他人的关系是否良好;如果同配偶、恋人、孩子、父母亲、朋友及同事关系良好,有深刻的情感联系,那就会感到生活幸福且富有意义。
反之,则会感到生活缺乏目标、没有动力和不幸。在这些被调查者的回答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成功、名誉和地位,甚至超过了西方人最为尊重的宗教信仰。有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压抑、人际关系和谐度和人际关系压力是导致自杀的三大因素。
法国社会学家指出,社会关系的丧失是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搞好人际关系是一个技术的问题。从心理上讲,不管身份高低,每个人都希望受人欢迎,因为,受人欢迎意味着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老师希望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同样希望老师喜欢自己。
一个人可能一时不在乎别人是否喜欢他,但是他不可能一直都不在乎。人们追求受人欢迎,是在我们一出生时就注定了的,因为我们总是不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地生存。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许多人共同存在的认识上的两个误区:一是对人际关系抱无所谓的态度,二是在人际关系上过分讲究谋略。
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要意识到他人的存在,理解他人的感受,既满足自己,又尊重别人。下面是几个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
1.真诚原则。真诚是打开别人心灵的金钥匙,因为真诚的人使人产生安全感,减少自我防卫。
越是好的人际关系越需要交往的双方暴露一部分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与人交流。当然,这样做也会冒一定的风险,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装起来是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的。
2.主动原则。主动对人友好,主动表达善意能够使人产生受重视的感觉,主动的人往往令人产生好感。
3.交互原则。人们之间的善意和恶意都是相互的,一般情况下,真诚换来真诚,敌意招致敌意。因此,与人交往应以良好的动机出发。
4.平等原则。任何好的人际关系都让人体验到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
如果一方受到另一方的限制,或者一方需要看另一方的脸色行事,就无法建立起高质量的心理关系。
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2.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表现
“万水千山都有情,没有朋友可不行。
”朋友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对于中学生来说,开始离开父母的怀抱,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并把朋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一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却遇到了种种障碍,无法与同学友好相处。
17岁的韩某,性格外向,爱与人交际,但人缘极差。他总是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在同学面前夸夸其谈,夸耀自己的经历和家庭的富有,还不断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生活琐事,但从不对别人的问题感兴趣,也从不理会别人的感受和反应。
在与同学交往中,总要尽力表现自己,使自己成为同学们注意的中心。对别人的错误和缺点,添油加醋,极力渲染夸张,引起同学们的哄笑,还自以为很得意。
其实,不少的中学生都存在着像韩某这样或那样的不良的个性习惯,而形成这样的习惯完全是一些不良心理在作祟。
据调查,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交往上的不良心理,最典型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
自卑是性格上的缺陷,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自卑是中学生的大忌,有自卑心理的人,缺乏自信,在人际交往中总认为自己不行。
总是想着成功的经验少,失败的经验多,丧失了交往的勇气和信心。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父母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
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2.自傲心理
自傲与自卑正好相反,自傲心理表现在交往中是不切实际地对自己作高度评价,在他人面前显得自以为是,甚至不愿与人交往,常常使别的同学处在难堪、窘境中。
自傲心理对于交际危害很大,这些人也很难与别人相处。
3.自私心理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自己为中心,不顾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心理常常引起同学的不满和反感。自私在中学生交往心理中是比较普遍的。
有自私心理的人,时时处处会伤害到别人,这种人永远也不会找到真正的朋友。
4.恐惧心理
在交往中,特别是在人多的场合下,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等等,严重的会发展为“社交恐惧症”。
5.害羞心理
大多数中学生都有害羞心理。中学生在交往中过分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表情羞涩,神情不自然,往往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使你们失去许多社交的机会,失去自我上进的动力和他人的鼓励。
6.嫉妒心理
中学生在交往中出现这种病态心理也是比较常见的。中学生往往对他人取得的地位、名誉、进步等存在一种不服气、不友好的心理,甚至是敌对的情感。是由一种想保住自己的优越地位而极力要排除他人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
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别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本人相齐。”嫉妒会使人停止不前,使人际关系不和谐。有嫉妒心理的人不仅会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也会受到身边人的反感。
这也会使别人不愿与之交往。
7.猜疑心理
在交往过程中,长期处于“疑神疑鬼”的情绪中,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不信任,往往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8.干涉心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私,有一个不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别的同学的事情过分关心,打听、传播和干预别人的私密,从而引起别人的不满及厌恶,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
这些不良的交往心理障碍并不是独立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中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困难和不适应也都是难免的。对于中学生的不良交往心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会使其和谐地与人共处。
了解了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该怎样做呢?这就要求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
1.增加交往频率。
人际关系要密切,彼此有一定的交往是其前提。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原来关系密切的两个人,后来由于交往少了,关系可能淡漠下来。反之,原来并不很熟悉的两个人,由于经常在一起活动,关系也可能密切起来。
因此,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不妨主动找同学聊聊天,讨论某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互相传递信息。也可以一起下下棋,打打球,还可以搞点郊游,远足之类的集体活动,这些都可以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和信任。在这种交往中,对方从中感到愉快,加深了情感联系,并逐步形成了一种整体感,彼此的关系就容易密切了。
2.真诚关心同学。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注意是人的心理需要。当一个人感到周围的同学对他十分关心时,他心中便会有一种温暖、安全的感觉,就会充满自信和快乐。他受到别人的关心,同样也就会去关心别人,这样,相互间就容易有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了。
3.学会宽容待人。能否宽容别人对于搞好人际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同学之间难免有被人误解、嫉妒和被人背后议论等疙疙瘩瘩的事情发生。如果别人刺着点你,你就耿耿于怀,睚眦必报,结果引来的多是“以牙还牙”的恶性循环,反之,如果你相信人的感情是可以诱导的,因而能宽容别人,礼让别人,“投之以桃”的话,则别人迟早也会礼尚往来而“报之以李”的。
同时,在人际交往中,切不可因为别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就横加指责、挑剔,甚至故意疏远、嫌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都会犯错误,有句名言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过分苛求别人,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一个孤家寡人。
4.讲究褒贬手段。为了搞好同学间的关系,还必须学会诚心地赞美同学。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赞美别人也并非是一件难事,因为每个人多少总有一些值得赞美之处。当然,这里所说的赞美是指诚心诚意、实事求是的赞美,这才能于人有益,于己无害。
和赞美相对的是批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虽然往往是人们难于接受和不喜欢聆听的,然而中肯的批评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当然,批评也必须注意方式。批评别人之前,应先让对方充分说明情况,等到整个情况都了解清楚之后,我们总会能发现当事人在全部行为过程中,也总有某些可取之处。
因此,必须从肯定对方的可取之处入手,对方在其行为应受夸奖之处受了夸奖之后,必然能在应受批评之处接受批评。而且,在批评别人时,应尽量避免伤害他人的自尊,宜用诚恳的态度,平静的口吻,不含讽刺意义的词句,尽量使对方感受到你的批评之后的善意和友情。
5、保持人格完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也是健康人格的特征之一,与别人相处时,固然要对别人的一些需要持迁就、随和的态度,但随和不等于放弃原则,迁就也不等于予取予求。如果一个人真要那样做的话,则根本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自然也不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3.如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人际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人们之间直接的、间接的、可觉察到的并受心理特征所制约的相互交往关系。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是社会性动物。因此,与人交往,不仅是每个人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也是建构人类文明的基础。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取他人和社会的赞誉,并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
和大多数留学生一样,王林也选择打工补贴生活。一年多来,他卖过咖啡,修过汽车,也做过刷碗工。后来,他到了当地一家比萨店打工,现在成了这家店的经理。
上班没多久就当了经理,一些老员工自然很不服气,经常会弄出点状况来。
这时,虚心的王林就亲自上阵排除这些故障,并和同事进行沟通。一段时间下来,他和同事们的关系也逐渐好了起来。不久后,他已经和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14位员工打成一片,同时还兼管另一家店。现在,打工收入已完全可以满足他的生活需要了。
王林正是善于把自己与同事的关系处理好,才有了最后的成功。可见,处理好人际关系在我们生活中尤其重要。
同样,中学生也是如此。中学生的人际关系有其本身的特点。有人说学校是象牙塔,也有人说学校是小社会。
一方面,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其目的比社会上的单纯,学生之间一般比较重视心与心的交流,你们看重每一份真挚的友谊;另一方面,校园里的人际关系也从某些方面折射出社会上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要与人交往。
当从学校走上社会,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
作为中学生,其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有:朋友、同学、老师、父母。其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章(2)
更新时间2010-1-8 17:51:42 字数:5983
1.与朋友间的关系
朋友之间的情谊为友谊,是建立在思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
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便逐步有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是在中学时期。
2.与同学的关系
同学关系是中学生人际烦恼的第二大问题。大多数中学生都能在集体生活中找到归属感,与同学的关系相处融洽,但也有一部分中学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却不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摩擦、忌妒、歧视或误解、猜疑等。
但也有一些同学对他人存在着敌意的倾向,不能抑制自己的冲动,常为一些小事与人争吵、打架。有的同学甚至仅仅因为别人学习好就对他怀有敌意。即使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你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好好的交往,不知该如何与人交谈。
3.与老师的关系
作为中学生,你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视老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你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学生以自己对某一科老师的好恶来决定自己对这一学科的学习态度。如果科任老师给他留下的印象不佳,他就会对其所任教的学科产生厌恶心理,直接表现为不愿意学习这科知识,成绩较差;一旦对某科任老师印象较好,就会对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4.与父母的关系
现在不少的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与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从而不断地加剧了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如果在家庭中,父母讲究民主、平等,注意和你们及时沟通交流,那么你们的性格就会阳光、开朗,也就有积极上进的良好品质;而如果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你们的期望值过高,管是太严,干涉太多,就会使你们形成较为严重的逆反心理;其中,你们有些家长有娇纵、溺爱的习惯,致使你们任性、懒惰、自私、依赖性强;有些父母不起表率作用,致使你们养成了抽烟、酗酒、赌博等恶习;你们其中还有些父母离异,你们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母爱,甚至无人管束,致使你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作为中学生,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与朋友交往
在交往过程中不要一味付出,往往付出得越多,换来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朋友有的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冷淡甚至疏远自己,这对付出很多感情的同学来说,就会觉得很不公平,心理很不平衡,认为朋友不够意思,自己太傻。
其实,也并不是朋友有意背叛你,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社会交换原则,人们总是希望得到的不少于付出的,如果付出的多于得到的,人们心理上就会不平衡,如果得到的多于付出的,人们的心理也会不平衡。为保持付出和得到的关系平衡,人们总是要知恩图报的。
如果你的付出太多,使人觉得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时,就会被一种愧疚感所笼罩,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就会导致受到恩惠的一方选择冷淡或疏远。
二、与同学交往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