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建文帝朱允文下落之迷
虽然朱棣宣称在宫中找到建文帝的尸体,并为他举行葬礼,但朱棣对建文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溥洽是建文帝主录僧,《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 而命给事中胡?L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直到姚广孝病危时请求朱棣释放溥洽,溥洽才获释。
有野史记载,建文帝离宫后出家为僧,云游四方。有诗云:“阅罢楞言磐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 南来嶂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传言此诗作者是建文帝,但未证实。
另有一说建文帝逃到东南亚,野史传闻郑和下西洋其中任务...全部
虽然朱棣宣称在宫中找到建文帝的尸体,并为他举行葬礼,但朱棣对建文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溥洽是建文帝主录僧,《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
而命给事中胡?L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直到姚广孝病危时请求朱棣释放溥洽,溥洽才获释。
有野史记载,建文帝离宫后出家为僧,云游四方。有诗云:“阅罢楞言磐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
南来嶂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传言此诗作者是建文帝,但未证实。
另有一说建文帝逃到东南亚,野史传闻郑和下西洋其中任务之一便是寻找建文帝。
2006年6月,有学者发现怀疑是建文帝的踪迹。新华网引述江西省学者官涛称,建文帝在“靖难之变”后与随从在江西三清山隐居,并化名为“詹碧云”的全真道人,死后葬于其兴建的三清宫内。
号称明史第一谜案的建文皇帝失踪案有望得到破解。
1402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嫡孙——建文皇帝朱允?8,被其叔叔燕王朱棣武力逼宫,朱棣攻占南京进入皇宫时,却发现怎么也找不到建文帝朱允?8的影子。从此,建文皇帝流落何处,众说纷纭,成为明史第一谜案,也是传说中的中国历史四大谜案之一。
近日,江西玉山县读者官涛向本报反映,他破解了建文帝失踪之谜,并探究考证得出,建文皇帝失踪隐身于三清山且建有自己的陵墓,该陵墓命名为“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詹碧云实际就是建文帝本人。
这一说法在江西文物考古界掀起轩然大波。
3日,记者随同江西明史研究专家、江西历史研究所所长方志远教授火速赶赴三清山进行了实地考察。
民间推测
明建文帝魂归三清山
曾任上饶玉山县旅游局局长的官涛,从1982年至今一直参与三清山风景普查工作,被称为“三清山活地图”。
在历经了十余年的探究、思考后,官涛大胆推测、求证,推断明朝建文皇帝隐姓化名为全真道人“詹碧云”,并巧施谋略,应王祜(1456年重建三清宫人士)之邀成为三清山“三清宫住持”。建文帝藏身三清山后,以王祜作掩护,大规模进行三清宫等道教场所建设,“詹碧云藏竹之所”陵墓就是他本人墓冢。
官涛认为,三清山道教建筑物大多为微缩小殿、小庙,这与建文帝隐身财力受限有关。其殿堂虽小,但规制未减。局限于特定历史下的有限财力但仍然精巧作之,利用信教徒崇教捐资,苦心经营几十年才全部完成。
其以名山大川为陵的豪博大气,决不亚于一般在位帝王陵墓建制。
据了解,关于建文帝与三清山有关联的故事,我国民间及文物考古界一直有传闻。上饶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黄上祈的著作《三清山道教文化考略》中就有《明代建文帝失踪之谜和三清山追踪》一文,该文对建文帝有可能逃往三清山,隐居玉山境内,作了合理猜测、推断。
书中认为,明朝三清山林深叶茂、地广人稀,不易引起朝廷注意。而且兴盛的道教文化和众多佛、道宫观寺院形成较为安全的隐蔽条件。另外,1983年玉山县东南发现的《重修三学禅院碑记》碑文中有一段提到了建文帝当年逃出南京后曾来到三学禅院避难。
实地考察
大量石刻疑与皇室有关联
4日一大早,记者随同方志远教授、官涛一行来到三清山景区北面的三清宫景点进行现场考察。
官涛领着记者一行查看了刻在“詹碧云藏竹之所”东北侧面的一块山岩,山岩上刻有“?冈”二字。
对此,官涛解释,经考证“?”为“蛇”,即小龙。建文帝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五日,为农历丁巳年,属相为蛇,即位时年仅21岁,也可谓“小龙”。一个“?”字,刻置于墓侧,用心良苦。
另外,在三清宫前牌坊上有一幅石刻对联,“云路迢遥入门尽鞠躬之敬,天颜咫尺登坛皆俯首之恭”。
官涛告诉记者一行,经查典籍,“天颜”只有“帝王的容颜”一种解释。据《王氏宗谱》记载推测,当时詹碧云正被延为三清宫住持,往来烧香拜神的善男信女,对虔诚礼神三跪九叩的“詹碧云”实在是“天颜”咫尺。
此外,三清宫大殿石柱楹联镌刻“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三元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有传说是建文帝隐身三清山时所题。
一同考察的方志远教授认为,这些石刻确有不同寻常之处,官涛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但不能仅凭这些表面现象就推断出石刻一定与建文帝有关,任何考古发现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来驳倒他人的不同说法。
道士陵墓极像南京明孝陵
考察途中,官涛表示,最能说明建文帝失踪之谜的证据就是“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与山路相接之处竖有一块“詹碧云墓”的指示牌。
记者一行在现场看到,该陵墓是由同一色花岗岩仿陵园式建筑,其构造因山制形,拾坡而上,前陵后寝,共有五层。
墓正中设有须弥座,座上建有宝塔。宝塔分三部分,最下端为双层环形基座;中部则成腰鼓形,正面镂空成拱状神龛,龛内放置詹碧云石雕像,该雕像道冠长须,鹤发童颜,面容清癯,栩栩如生。宝塔上端为七级六角密檐塔身及宝塔。
陵墓周围矮墙仿五岳封土火墙式,前后四进院落敞式拜堂结构,每层以寻杖石栏相隔,栏柱上分别雕刻石葫芦、莲花和形态各异的狮子,雕工精细,工艺精湛。
官涛介绍,该陵墓在三清山景区除三清宫以外是最大的明代古建筑,从前一直被认为这是一个全真派道士的墓,但明显比王祜及其他墓大而气派。
从墓基到宝塔,细心的方志远教授不停地拍照取证。他沉思片刻告诉记者,陵墓很不简单,绝不是一般道士的墓,其建筑风格与南京的明太祖皇孝陵十分相似。在三清宫一带的实物中,该处墓地是最有考究价值的。
专家观点
建文帝不可能活到120岁
“我一直奇怪,这道士凭什么占据三清福地绝佳风水宝地,连自称开山祖王祜墓的位置都远不及他。”官涛认为,该墓地前陵后寝,共有五层,含有“九五至尊”之意,且“治山”、“藏竹之所”用词充满神奇,“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很有可能就是建文皇帝陵墓。
记者采访时,官涛从建文帝的年龄判断其在三清宫重建时仍健存于世。据《让氏家谱》让氏后裔称,建文帝出逃后改名为“让銮”,即逊让出江山銮殿的,享年百岁,葬于武昌洪山,但找不到墓。而三清宫历三年建竣后开光,时间为1459年,建文帝朱允?桑ㄉ?377年)时为82岁。
根据对刻在三清山天门石香炉石罄外壁:“弘治丁巳本山占题”阴文楷书来分析,官涛推测,“占”即詹碧云之“詹”的简写通假,用以掩人耳目。弘治丁巳为1497年,那时的詹碧云如果正是朱允?傻幕埃咽?20岁高龄的仙寿,又值他本命属相年,故特置香炉、石罄作为祭祀。
方教授对此表示,虽然詹碧云的陵墓与南京皇孝陵相似,但还不足以说明这就是建文帝的墓。首先,最大的疑问就是建文帝是否真活了120岁。“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要活到120岁基本上不可能。据史料记载,有确切年龄记载的道士一般都只有60多岁。
而一些没有年龄记载的道士如‘张天师’都是活了100多岁的,这些只不过是道教故事中的一些传说罢了,没有依据。”方教授认为,从年龄上来推断詹碧云就是朱允?杉负跏敲挥械览淼摹?
陵墓建造者可能另有其人
“根据记载,建文帝自幼聪明好学,为人仁厚有余,刚强浑厚不足,显得未免有些柔弱,依照建文帝的经历和性格,以及当时逃亡的历史环境下,他本人不具备操作建陵墓的能力。
”驳了官涛的年龄之说,方教授又一次对建文帝葬于三清山提出质疑。
方教授告诉记者,根据现场考察,“詹碧云藏竹之所”极有可能是“詹碧云藏主之所”,以“竹”代“主”遮人耳目。但是,建造陵墓的人可能另有其人,这个人可能孝忠于建文帝,或是同情其遭遇的臣子,也有可能是与建文帝关系密切的道士子弟。
寻访王祜后人以求真相
结束考察后,方志远教授表示,官涛提出的道士墓与建文帝有关系存在一定的可能性,根据道教古建筑景观、摩崖石刻、石雕、楹联、景观景点命名、民间传说等,推断建文帝葬于詹碧云墓这一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一说法还需要漫长的考证过程。
方教授告诉记者,经过实地考察,结合历史以及对三清山景区的了解,不排除建文帝及其随从曾经在三清山一带隐居的可能,也不排除其死后葬于三清山的可能。“假设詹碧云墓真与建文帝有关,那么墓中可能葬有建文帝的尸骨或其衣冠,这需要历史及考古专家作进一步的考证。
”
此外,王祜与詹碧云是一种什么关系,他是否就是忠于建文帝的臣子,也有待考证。方教授称,史学专家将去王祜的老家上饶德兴,寻访一下他的后人,看看能否考证出王祜的身份。如果证实王祜真的是建文帝的臣子或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史学或考古专家就可以向省级文物部门申请挖掘詹碧云墓以寻找真相。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