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定要点
(一)玉质
我国古代玉器材质在产地、品种上具有多元性、复杂性的特点,但同一时代玉器用料有一定的倾向性。如红山文化的玉料大多采用辽宁的岫岩玉,而清朝皇家玉器材料多用新疆产的和田玉等。
现今一些造假者多采用鸭蛋壳青色玉、多绺裂玉等玉材制伪古玉,这些玉材因质地不纯、色彩不正、肌理粗糙、光泽晦涩,类似出土古玉或传世的熟坑古玉,欺骗性很大。
(二)器型纹饰
历代出土玉器的器型和纹饰,演变踪迹清晰,有规律可循。
器型受制于功能,纹饰则是思想观念及审美意识的产物,有着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
伪古玉器一般都是仿照古玉,依式琢成的。玉工仿制古玉时,一般都比较拘谨,惟恐做错,故制成的伪古玉往往比较呆板、无生气,正所谓“有形无神”。
而有的杜撰出来的伪古玉,其纹饰往往随意为之,或是不同纹饰的拼凑。有的伪古玉器型与纹饰之间还会出现不统一的现象,也就是形与饰年代脱节。
(三)沁色
沁是古玉在墓穴或其他相似条件下,受周围他种物质侵蚀而产生的玉质颜色改变现象。
古玉沁色很多,主要有黑色,称为水银沁;
绿色,称为铜沁;赭褐色,称为铁锈沁;白色如雾,称为水沁;暗黄色,称为土沁。
仿制古玉者进行人工染色多采用烧烤、油炸、化学试剂等手段,还有人把玉放入羊、狗的肚子里进行染色,以仿制“血沁”。
真古玉的沁色比较单一,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另外,收藏爱好者还可从制作工艺、气味及铭款等方面识别假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