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一周岁半,尿尿不说,且每次
通常,小宝宝刚刚吃过奶或喝过水,20分钟左右会撒一次尿。但如果孩子长到四五岁以后,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或在特殊的场合、情境中总想排尿,说上厕所马上就得去、一刻也不能等,甚至不自觉地尿湿了裤子。仔细观察孩子每次的尿量,却发现其实很少,甚至是几滴。 遇到这种状况,爸爸妈妈就该注意了,最好带孩子到医院查一查,因为他有可能得了神经性尿频。
神经性尿频也被称为场景性多尿症,是由不良精神因素造成的心理性排尿功能障碍,泌尿系统没有器质性病变,亦非感染性尿频尿急和其他身体疾病所致。 比如在幼儿园,一个孩子上厕所,会引来多个小朋友紧随其后,这些“效仿者”有的确实需要方便一下,有的根本不需要,只是...全部
通常,小宝宝刚刚吃过奶或喝过水,20分钟左右会撒一次尿。但如果孩子长到四五岁以后,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或在特殊的场合、情境中总想排尿,说上厕所马上就得去、一刻也不能等,甚至不自觉地尿湿了裤子。仔细观察孩子每次的尿量,却发现其实很少,甚至是几滴。
遇到这种状况,爸爸妈妈就该注意了,最好带孩子到医院查一查,因为他有可能得了神经性尿频。
神经性尿频也被称为场景性多尿症,是由不良精神因素造成的心理性排尿功能障碍,泌尿系统没有器质性病变,亦非感染性尿频尿急和其他身体疾病所致。
比如在幼儿园,一个孩子上厕所,会引来多个小朋友紧随其后,这些“效仿者”有的确实需要方便一下,有的根本不需要,只是觉得好玩或主观上觉得自己也应该去排尿,以至内心紧张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见“景”生情。
久而久之,会在多种场合下产生怕尿裤子的精神负担,索性频繁地去厕所。神经性尿频患儿年龄在2-11岁左右,一般多发病于学龄前,以四五岁居多,男孩多于女孩。
在多种儿童心理疾病中,神经性尿频是比较容易察觉的一种,但有可能与生理性尿频混淆。
有的孩子平时喝水多,上厕所的次数也多,但这和“神经性尿频”是两回事。那么,年轻的爸爸妈妈该如何区分孩子是在正常范围内的尿多,还是得了神经性的尿频症呢?
神经性尿频有哪些迹象
林林就要上学了。
听说现在不少好小学都设有入学考试,而且“考上”的孩子比“考不上”的孩子要少得多,竞争很激烈。于是,林林从5岁起,就被爸爸妈妈带着学英语、学珠心算和幼儿奥数,聪明的林林基本上都能应付。可是,他除了上课坐不住之外,最近有了个大麻烦,就是一上课就想上厕所,60分钟一节课他要去三四次,回家写“作业”时也是十几分钟撒一次尿。
但如果搭积木、看动画片或玩沙子,林林能一个小时不上厕所;睡觉以后也很正常,不会尿床,甚至可以一觉睡到天亮。妈妈带他到医院做了详细的检查,并未发现泌尿系统有任何异常。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甄中科说,林林的情况有明显的儿童神经性尿频的倾向。
他介绍,患有神经性尿频的孩子尿常规检查正常,他们每天的排尿量基本变化不大,但在特定的场合中排尿的次数明显增加——每次排尿很少。这些孩子不但尿频而且尿急,一要小便就不能忍耐片刻,四五岁的孩子经常为此尿湿裤子。
这些症状通常在上幼儿园前、刚刚开始上学、做从来没有做过的游戏、玩新鲜的玩具、看到凶猛的动物、遭到训斥打骂或出现紧急情况时加重,入睡后和正常的孩子没什么区别。神经性尿频与泌尿系统感染不同,后者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但使用抗生素对神经性尿频的孩子没有什么效果。
孩子尿频祸根何在
甄大夫认为,孩子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即由于生活内容的突然改变,如林林一下子增加了大量的学习任务;生活环境出现较大变化,如孩子对刚入托,入学或被寄养在他人家里心理准备不足;面临重大突发事件,如父母的突然分离、亲人的死亡,以及害怕考试、厌学或惧怕某些事物等,都可能使孩子精神紧张、焦虑,引起尿频。
这种病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长的可延续至成年,给自身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
儿童神经性尿频也与父母对孩子排尿习惯训练方式不良有关。如今纸尿裤普及了,年轻的父母怕宝宝尿湿裤子不舒服,频繁换尿布也麻烦、冬天还容易着凉,索性从孩子出生到两三岁一直使用纸尿裤,宝宝想什么时候尿就什么时候尿,从小没有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训练方法不当,比如让孩子在便盆上坐很长时间,边撒尿边玩,这样幼儿很难将排尿与坐便盆联系在一起,构成条件反射,并且容易造成孩子排尿紊乱,难以形成规律;也有的妈妈每隔一定的时间就强迫他排尿,这会造成孩子对排尿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同样不利于培养有规律的排尿习惯。
另外,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如过分强调孩子“不能憋尿”,或父母本身性急、焦虑、神经质、强迫症,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给孩子。
降低孩子尿频的指数
甄大夫说,儿童神经性尿频不是不可逆转的,孩子一旦排除了某些方面的心理障碍,情况就会改善。
但这需要时间和父母的耐心引导。
表面淡化孩子的病情
患有神经性尿频的孩子多为精神紧张型,即便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时候,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忧虑自己的“病情”,由此产生自卑感,但越是担心,症状就越有可能加重。
所以,父母最好采取泰然处之的态度,佯装没有这回事。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心理氛围,鼓励、诱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烦恼;安排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活动。如果孩子出现尿频现象或因此心神不安,爸爸妈妈与其大惊小怪,不如蹲下来温和地安慰孩子,让他知道自己是健康的,尿频是暂时的。
在没有任何压力、平等的生活空间内,孩子能解除顾虑、放松心态,症状也会逐渐缓解。
让孩子看到希望的曙光
六岁的荞荞每天练琴时间一个小时,这中间她至少排尿四五次。原因是荞荞一想到每次弹琴时间这么长就控制不住要往厕所跑。
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每天练琴前妈妈先给荞荞15-20分钟的“心理准备时间”:如“我们玩卖东西的游戏还是摆火柴棍?之后就开始弹琴。”当然,游戏的内容可以让孩子自己选。这能起到放松孩子心理的作用。
正式弹琴时,妈妈有意分段进行,即一次一支曲子、10分钟,随后让荞荞玩10分钟,再开始下一轮练习。荞荞的排尿次数明显减少了;妈妈同时将她每两次的排尿间隔时间和排尿量记录下来,一旦有进步就鼓励她,偶尔也给些小奖励,目的是让孩子看到自己“病情”好转的现实和自身的潜力,增强治愈的信心。
一段时间之后,荞荞的尿频症状彻底消失了。
帮孩子系统“脱敏”
像林林这样上兴趣班、学前班精神高度紧张,以致引起生理反应的孩子,爸爸妈妈不妨先中断他的学习,避免不良环境对孩子的刺激。
然后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边玩边学,当他解除了对学习的心理负担并爱上玩学习游戏之后再进入状态也不迟,以便孩子在心理上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比如,和老师商量好,最初带孩子到班上看几次,每次时间控制在10分钟到15分钟,可适当延长;随后鼓励孩子参与其中的部分活动,比如一个小时的课,先参与10分钟、20分钟;等他发自内心地对“上课”有了一定的期望值后,再开始他正式的学习。
切忌因此训斥、羞辱、打骂孩子,因为这会加剧孩子的紧张情绪,使病情有增无减。
预防从婴幼儿时期开始
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
情绪容易紧张,心理脆弱、有什么事情憋在心里不愿意或不会表达的孩子是神经性尿频的易感人群。
因此,从小多为孩子设置大大小小的挫折、不溺爱、扩大他们的生活内容,有助于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练就孩子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有效地使孩子远离由于紧张、焦虑、惊吓以及突发事件等引发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爱心提示:
不使用药物:神经性尿频是心理和生理的作用在一个孩子身上的集中体现,对这类孩子,减轻其心理压力、力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给予他们强烈的精神刺激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药物治疗。
借助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减少泌尿激素的产生和尿液的泌出,全神贯注地锻炼,不仅能消耗一定的体力,还能使排尿的注意力得以分散,使尿频的症状减轻或消失。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