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扁体动物?关于进化、生态、分布等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蠕形动物旧时动物分类中的一大类。一般体形延长,左右对称,质柔软,体壁肌肉大多发达,无骨胳。多数无肢,常借蠕动而移行。栖息于水中、湿地等营自由生活,或营寄生生活。 包括扁虫、纽虫、圆虫、轮虫、环虫等类。参见“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担轮动物”、“环节动物”。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1)为低等蠕虫。身体背腹扁平,不分节。 具三胚层而无体腔,由中胚层形成实质组织,消化道缺肛门。通常雌雄同体。可分:涡虫纲,多数营自由生活,例如涡虫;吸虫纲和绦虫纲,全部营寄生生活,例如血吸虫、猪肉绦虫。
涡虫纲(Turbe...全部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蠕形动物旧时动物分类中的一大类。一般体形延长,左右对称,质柔软,体壁肌肉大多发达,无骨胳。多数无肢,常借蠕动而移行。栖息于水中、湿地等营自由生活,或营寄生生活。
包括扁虫、纽虫、圆虫、轮虫、环虫等类。参见“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担轮动物”、“环节动物”。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1)为低等蠕虫。身体背腹扁平,不分节。
具三胚层而无体腔,由中胚层形成实质组织,消化道缺肛门。通常雌雄同体。可分:涡虫纲,多数营自由生活,例如涡虫;吸虫纲和绦虫纲,全部营寄生生活,例如血吸虫、猪肉绦虫。
涡虫纲(Turbellaria)体表具纤毛,摆动时激水呈涡状,故名。
消化道单根或具复杂分枝。多营自由生活,海或淡水产;少数土栖或寄生。例如涡虫、笄蛭。
扁形动物的种类极多,约有8万余种。而涡虫约有1。8万余种,多数涡虫生活在水中,其中又以海水中居多。左右图是两种美丽的海产涡虫。
由于它们没有肺,体表的大面积有利于它们获得更多的氧气,并利于排泄废物。
笄蛭(Bipalium)古称“土蛊”。涡虫纲,笄蛭科。体长20-30厘米,头部作扇状。体黄色,其上有五条黑色纵纹生活于树根旁或墙脚下阴湿的土壤中。
吸虫纲(Trematoda)扁形动物门的一纲。体背腹扁平,体表无纤毛,有角质膜,附着器官为吸盘或后吸器。消化道退化。生殖腺发达。营体外寄生或体内寄生生活。可分单殖吸虫与复殖吸虫两大类。
前者直接发生,多寄生于鱼类体外,如三代虫。后者生活史中有二至三个宿主(一至二个中间宿主),多为脊椎动物的体内寄生虫,如日本血吸虫、肺吸虫、姜片虫等。血吸虫(Schistosoma)也称“裂体吸虫”。
吸虫纲,裂体吸虫科。有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和曼氏血吸虫( nsoni)三种。在我国只有日本血吸虫(左)。雌雄异体。雄虫乳白色,长5-18毫米,体侧向腹面卷曲,形成小槽,称“抱雌沟”,用以夹抱雌虫。
雌虫后半部褐色,纤细如丝,长7-27毫米。寄生在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的门静脉系统的小血管内,引起血吸虫病。雌虫在肠壁附近产卵,卵呈椭圆形,可穿透肠壁,随粪排出。在水中孵出毛蚴,进入中间宿主钉螺体内,发育增殖成许多胞蚴,由脑蚴产生许多尾蚴后,逸出螺体,遇入水的人、畜即由皮肤侵入体内。
其它吸虫类
三代虫 (Gyrodactylus medius)环指吸虫科。体长形,后端的吸器有一对大钩和十六个小钩。胎生,幼体尚未产出时,幼体体内就已孕育第二代幼体,因此祖孙三代同在一个虫体内,故名“三代虫”。
寄生在鲤科鱼类等鳃或体上,对养鱼业有害。
多盘吸虫 (Polystoma)多盘吸虫科。体扁平,呈叶片状,长10毫米左右,宽9毫米左右。后端有六个圆形小吸盘’对称排列,中央的前后两缘有少数小钩。
寄生在蛙的膀胱内。卵在水中孵化为毛蚴,附着蝌蚪的鳃上,随蝌蚪的变态,经消化道转入膀胱而变为成虫。
二口类 (Distomata)吸虫纲的一类。体扁平似烁叶。前端与腹面各有一吸盘(在前端的称“口吸盘”在腹面的称“腹吸盘”),均为吸着之用;旧时误认为口,故有此名。
包括各种片形吸虫如肝吸虫、肺吸虫等。
肝片吸虫 (Fasciola hepatica)也称“羊肝蛭”。片形吸虫科。体扁薄,叶片状,前端突出呈锥状,称头推。体棕红色,长18-38毫米,宽11-17毫米。
寄生在羊、牛及其他动物的胆管内,使宿主身体消瘦,甚至死亡。卵呈椭圆形,有盖,黄褐色。中间宿主是椎实螺。囊蚴附着在水边草叶上,羊、牛等动物吃入而得感染。人也偶有感染。
姜片虫 (Fasciolopsis buski)也称“布氏姜片虫”。
片形吸虫科。体扁,椭圆形,长20-70毫米,宽8-20毫米,肉红色。寄生在人和猪的十二指肠内。卵呈椭圆形,淡黄色,壳薄,有盖。中间宿主为扁卷螺。囊蚴附着在菱、荸荠等水生植物上,人因生吃附有囊蚴的菱、荸荠等而得感染,引起姜片虫病。
肝吸虫
(Clonorhis sinensis)也称“华枝睾吸虫”,通称“华肝蛭”。后睾吸虫科。体呈叶片状,薄而半透明,长6-20毫米,宽2-5毫米。腹吸盘位于前方,比口吸盘稍狭小。寄生在人的胆管内,引起肝吸虫病。
猫、犬、猪等也能感染。卵小,褐色,有小盖。第一中间宿主是豆螺、沼螺,第二中间宿主是鲤科等淡水鱼类。广东等地喜吃鱼生粥和鱼生的居民,较易感染。
肺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也称“魏氏并殖吸虫”。
隐孔吸虫科。体呈卵圆形,背面隆起,体表多小棘。长7-15毫米,宽3-8毫米。红褐色,半透明。口吸盘和腹吸盘大小相等。寄生在人的肺脏内,也可异位寄生在脑等部位。猫、犬、猪等也能感染。卵一般呈卵圆形,黄褐色,壳厚,有小盖。
第一中间宿主是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溪蟹、喇蛄(寄生在鳃、肌肉等处)等。人因食生醉和未煮熟的蟹或喇蛄而受感染,引起肺吸虫病。
鸡卵吸虫 (Prosthogonimus pellucidus)也称“透明前殖吸虫”。
斜睾吸虫科。体呈长卵圆形,长5-9毫米,宽2-6毫米,鲜红色。口吸盘和腹吸盘都近于圆形,大小也相似。寄生在鸡、鸭等鸟类的输卵管内,使输卵管的分泌机能失常而产生软壳、无黄等畸形卵。有时可在宿主卵内发现虫体。
虫卵呈椭圆形,棕褐色。第一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水虿或蜻蜒。鸡、鸭等由于啄食这些动物而感染。
绦虫纲(Cestoidea)扁形动物门的一纲。成虫寄生于人和脊椎动物的肠腔中。
全身呈带状,由头节、颈和体节(节片)组成;前端细。头节上有槽、吸盘或钩(左),借此附着宿主肠壁上。节片由颈分裂而来,节片数由一至数干不等。每一节片相当一个体,其中至少有一套雌雄生殖器官,其他器官退化,营养靠体表吸收宿主的养料。
随生殖器官的发育,节片愈后愈成熟,有卵的节片称为“孕节”最后逐节或整段脱落,随粪排出宿主体外。生活史具中间宿主。卵内具有钩的胚,胚逸出后侵入中间宿主,发育为实心或囊状的蚴,蚴被终宿主吞食后,即在肠内成长为成虫。
例如寄生人体内的猪肉绦虫、牛肉绦虫、鱼肉绦虫等和寄生动物体内的羊绦虫、狗绦虫等。
其它绦虫类
鱼肉绦虫 (Diphyllobothrium)也称“阔节裂头绦虫”。裂头绦虫科。是最大的一种绦虫,体长可超过10米,共有3O00-4200个节片。
节片横阔,宽达15毫米,后端数节稍为长形。头节长椭圆形,背腹两面有纵行的吸沟。体黄灰色,孕卵节片呈灰黑色。卵呈卵圆形,淡黄色,有一极小的盖。寄生在人的小肠内,引起裂头绦虫病。犬、猫、狐等也能感染。
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是鲑、鲈等淡水鱼类。吃未烧熟的鱼易受感染。见于北欧、北美和日本等地。
鸡绦虫 (Polystoma)也称“舌形斧钩绦虫”。斧钩绦虫科。体长不超过0。5—3毫米,节片仅3-4节,最后一节充满虫卵,各种器官全都萎缩。
头节圆筒形,有小型吸盘,前端列生小钩。寄生在鸡的小肠内,引起流行性肠炎等病症。中间宿主是螺类。
羊绦虫 (Moniezia expansa)也称“扩张蒙尼绦虫”。裸头绦虫科。体长4-5米,节片最宽达16毫米。
前部白色,后部带黄色。头节略呈方形,有四个吸盘。寄生在羊、牛、骆驼等反刍动物的小肠内。引起肠阻塞和幼畜发育迟缓等症状。中间宿主为甲螨等。
狗绦虫 (Diphlidium xaninum)也称“犬复孔绦虫”。
囊宫绦虫科。体长100-400毫米,节片共约120片,长形,最阔约3毫米。头节小,稍呈菱形,有棒形的顶突,环生3—4列小钩。体色淡红带黄。寄生在犬、猫、狐等肉食兽的小肠内,严重感染时引起肠阻塞、贫血等症状。
中间宿主是犬蚤、犬虱等。人也可得到感染,但少见。
鼠膜壳绦虫 (Hymenolepis)也称“短膜壳绦虫”。膜壳绦虫科。体细狭,长10-20毫米,共有100-200个节片,是人体寄生绦虫中最小的一种。
头节呈球形,有四个圆形吸盘,顶突短。寄生在人或鼠的小肠内。发育不经过中间宿主,可反复自身感染。严重感染时,引起腹泻、腹痛、便秘、眩晕甚至癫痫性抽搐等症状。儿童感染较多见。
猪肉绦虫
(Taenia solium)也称“有钩绦虫”。
带形科。体长2-3米,宽7-8毫米,共有800-900个节片,后端的成熟节片长约10毫米。头节圆球形,直径约1毫米,有四个吸盘,并有顶突与二圈小钩。人是唯一的终宿主,寄生于小肠内,引起猪肉绦虫病。
中间宿主主要是猪,囊尾蚴多寄生在肌肉、肝脏、脑等器官内,为白色小点。生有囊尾蚴的猪肉,通称“米猪肉”。人因吃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而感染。囊尾蚴也会寄生在人的肌肉、脑、眼等部,引起囊虫病。
牛肉绦虫
(Taenia saginata)也称“无钩绦虫”、“肥胖带绦虫”。
带形科。体长4-10米,最宽处约7毫米,共有1OOO-2000个节片,后端的成熟节片最长可达25毫米。头节呈方形,有四个吸盘,无顶突与小钩。人是唯一的终宿主,寄生小肠内,引起牛肉绦虫病。中间宿主主要为牛,囊尾蚴寄生在牛的肌肉内,可引起牛死亡。
人因食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牛肉而感染。
细拉棘球 (Echinococcus granulosus)也称“包生绦虫”。带形科。体长仅2-6毫米,由头、颈和3-4个节片组成。头节有四个吸盘和二圈小钩。
寄生在犬、狼、狐等小肠内,严重的可引起死亡。中间宿主是羊、牛、骆驼、猪、兔等,棘球蝴寄生在肝脏和肺脏内,长大达20毫米;多数棘球蚴寄生时,使脏器萎缩而引起死亡,绵羊尤其敏感。棘球蚴被犬、狼、狐等吞食而发育为成虫。
人是偶然的中间宿主,因接触病犬,手指污染,误吞虫卵而引起包虫病。
多头绦虫 (Multiceps multiceps)带形科。体长400-600毫米,最宽5毫米左右,共有200多个节片,成熟的节片两端狭小,形似瓜子。
头节梨形,环生两列小钩。寄生在犬、狐等动物小肠内。中间宿主为羊或牛、马等,在脑和脊髓等处形成具有多至100个头节的多头囊尾蚴,引起羊癫病。人误食虫卵而受寄生时,也会引起失语、癫瘸等脑部症状。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