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太平公主的真面目

《大明宫词》与《唐明皇》两部电视剧里都有对太平公主这个人物的诠释,为什么截然相反。一个是注重亲情、友情、爱情,不追逐权力;而另一个则是钩心斗角、对权力狂热的追求。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太平公主呢?

全部回答

2009-08-21

0 0
     电视连续剧《大明宫祠》以唐代标志性的建筑———大明宫为背景,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宫廷中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的精彩画面。剧中的许多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的太平公主,更以其鲜明的人物个性,最为突出。
  但影视作品塑造的人物,由于加入了艺术夸张的因素,往往偏离历史人物的真实本身。  本文试图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时空,去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她是唐高宗李治的幼女,女皇武则天所生,史籍上对她的确切出生年月记载不祥。
  武则天和高宗所生的两个女儿中,由于大女儿刚出生不久,为了陷害王皇后,被武则天掐死,因而对自己惟一的亲生女儿太平公主倍加的疼爱。  公主长得“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武则天认为她很像自己,更是“爱之倾诸女”。
  高宗永淳(682—683年)年间以前,亲王的实封户为八百,最多的也不过一千,公主出嫁则为三百户。然而太平公主的“汤沐邑”则高达到一千二百户,圣历(698—700年)初年更加到三千户,“贵比亲王”。
    仪凤(676—679年)中,吐蕃请求以太平公主和亲,被武则天拒绝。几年后,公主下嫁给薛绍。但薛绍在武则天垂拱(685—688年)年间被诬告与诸王谋反被处死,后又嫁给武攸暨(武则天侄)为妻。
  《大明宫祠》中说她曾与武承嗣结婚,是不符合史实的。薛绍死后,公主本想嫁给武承嗣,但恰好这时武承嗣有病,太平罢婚,未能如愿,并没有与武承嗣结婚。   太平公主是唐代很有政治野心的一位公主,早在武则天在位时期,随着其地位和权势的不断上升,就常和武则天一起谋议政事,并帮助中宗复位。
  武则天知道在她死后,太子李显、相王李旦与诸武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太平公主作为李显、李旦的兄妹,她的丈夫武攸暨又是武则天的侄儿,其身份地位作为两派之间的调停人最合适不过了。  圣历二年(699年),“太后春秋高,虑身后诸武与太子不相容。
  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为誓文,高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藏于史馆”(《资治通鉴》卷206)。这就使得她在武则天死后的朝政局势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成为她日后干政的基础。 太平公主一生并不太平,她的政治活动,大体与唐代三次大的宫廷政变相联系,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谋诛二张,复位中宗;二、联合玄宗杀韦后与安乐公主;三、玄宗灭太平。
     一、谋诛二张。二张即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两人是高宗时宰相张行成的族孙,由于长的英俊潇洒,被武则天招入宫中,充当面首(男宠)。
  二人出于山东名门,有着很强的政治活动能力,仗着受宠于武则天,横行宫中,干涉朝政,严重地危及了李武政权集团的利益。  《旧唐书》卷87《张行成附二张传》载:“中宗为皇太子,太子男重润及女弟永泰郡主窃言二张专权,易之诉于则天,付太子自鞠问处置,太子并自缢杀之。
  ”作为皇太子的长子,只因私下里说二张专权,就被处死。在此事中武承嗣的长子继魏王武延基,即永泰郡主的丈夫,连同永泰郡主一同被处死。  可见当时二张的势力已超过李武集团。长安二年(702年),与太平公主一党的司礼丞高戬受二张诬奏被贬。
  在此形势下,太平公主与其夫武攸暨、宰相张柬之等于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在东都洛阳利用禁军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进而逼武则天退位,中宗复辟,复国号为唐。太平公主也因“预诛二张功,增号镇国太平公主”并“食实封通前五千户,赏赐不可胜数”(《旧唐书》卷133《太平公主传》)。
    更重要的是她在李武集团中的地位进一步抬高。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大明宫祠》中太平公主因张易之与薛绍酷似,而与之通奸的情节,纯属虚构,是没有根据的。 二、联合玄宗杀韦后与安乐公主。
  中宗李显复位之后,“志昏近习,心无远图”,政治上十分的昏聩,政事为皇后———韦后所掌,史称“韦后干政”。  韦后不仅与武三思淫乱后宫,而且与其女儿安乐公主及中宗昭容上官婉儿一起,依势用势,卖官鬻爵,历史上有名的“墨敕斜封”即处于此时。
  这使得“政出多门,滥官充溢”,唐代的财力日益消耗,政治混乱不堪。神龙二年(706年)七月,李重俊被立为太子,这与一心想当皇太女,梦想继承皇位的安乐公主发生了矛盾。  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崇训经常凌辱太子,这使得太子忍无可忍,仓促间发动政变,杀死了武三思、武崇训,但由于力量有限,自己也兵败被杀。
  此后能够对他们干政构成威胁的只有太平公主一人了。而此时作为中宗妹妹的太平公主,对韦后的专横也很不满,对安乐公主索要皇太女的野心更加忌恨,往往溢于言表。  两派各树党羽,互相诋毁,纷争不已。
  太子宫变失败后,韦后、安乐公主又诬陷太平公主和相王与太子合谋,此事在中宗的干预之下,二人才免于灾祸,由是太平公主与韦后、安乐的矛盾也进一步加深。景云二年(710年),韦后毒杀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又密谋诛杀心腹之患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一心想“遵武后故事”,当第二个女皇。
    相王的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预得此消息,决定兴兵靖难,拯救父亲与自己。但认为自己的力量有限,就派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取得联系,以征得她的支持。而此时的太平公主也在考虑自己的安危处境,二人一拍即合,结成联盟。
  《旧唐书》卷八《玄宗纪》谈到这件事时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谋之,公主喜,以子崇简从。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之后,景云二年(710年)六月庚子夜,发动政变,杀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
  四天后,由太平公主出面说“国有大乱,宜立长君”,要少帝李重茂退位,立相王李旦为帝,并以姑母的身份入宫对少帝说:“天下事归相王,此非儿所坐”,于是“乃提下幼主,因与玄宗,大臣尊位睿宗(李旦)”(《新唐书》卷83,《旧唐书》卷133《太平公主传》)。
    太平公主也因拥戴之功,“乃加实封五千户,通前满一万户”(《旧唐书》卷133《太平公主传》),这是至大唐开国以来,首次加以如此高的实封。而睿宗对这位胞妹更是尊重,视为辅弼,让她干预朝政,商议军国大事。
  由是太平公主势焰熏天,“主权由此震天下”,“其时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旧唐书》卷133《太平公主传》)。  每次宰相奏事的时候,睿宗先问有没有同太平公主商量过,然后才问有没有同太子商量过,最后才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
  太平公主在这时已达到了她一生政治权利的颠峰,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一场灾难正悄悄的向她逼近。 三、玄宗灭太平。  前文已提及太平公主并非安分之徒,而系多谋略,是当年武则天“以为类己,每预谋议”的政治人物。
  一旦得权之后,利欲熏心,积极准备力量,结党营私,意图篡权。李隆基虽被立为太子,但处理政事时候,却经常受到太平公主的掣肘。而太平公主也“惧玄宗英武”,“欲更择?弱者立之以久其权”(《资治通鉴》唐玄宗景云元年),还散布流言说“太子非长不立”,请更立太子(玄宗为李旦的第三子,非嫡长子)。
    不仅如此,她还在太子的东宫安排了耳目,《旧唐书·后妃·玄宗元献皇后》载:“时太平用事,尤忌东宫,宫中左右持两端,而潜附太平者,必阴伺察,事虽纤芥,皆闻于上。”这使得李隆基深深感到了太平公主对自己的威胁,但苦于力量有限,还不能反抗。
  景云二年(711年)二月,睿宗听从宰相姚崇、宋王景的建议,使太子(隆基)监国,为避免一山二虎,激化二者的矛盾,议把太平公主迁往东都。  此事遭到太平公主的强烈反对,“(公主)乘撵至光范门,召宰相白废太子”,致使睿宗与李隆基不得不做出让步,只将公主迁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并以“离间姑侄”之罪,把姚崇、宋王景分别贬为楚州、申州刺使。
  五月,太子在太平公主党羽的强大压力之下,主动建议召太平公主回京师。  这进一步加剧了二者之间的斗争牞助长了太平公主的嚣张气焰。 712年,睿宗传位李隆基,改元先天,是为唐玄宗。
  此后太平公主加速了自己的政治活动,并企图派私党与宫人元氏在玄宗常吃的赤箭粉中下毒,未能成功,进而决定于次年七月举兵叛乱,夺取皇位。  就在她们紧锣密鼓的准备时,唐玄宗也在暗中积极的积蓄力量,以对抗太平公主。
  在探知太平公主的谋乱日期后,玄宗提前发难,利用羽林军“万骑”的力量,先杀太平公主的党羽———羽林军将领常元楷、李慈,然后捕杀宰相萧至忠、岑羲等,一举消灭了太平公主一党的核心力量。太平公主本人,在平叛之时住在宫外,闻变逃脱,“亡入南山”,终因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三月后出山,被处死在家中。
    诸子亦被处死数十人,只有薛崇简正直善良,曾多次苦谏其母而被鞭打,被玄宗特免,官复原职,并赐姓“李氏”。在唐代历史上,存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太平公主政治势力,至此土崩瓦解。曾煊赫一时的太平公主,落得了被杀的结局,结束了她并不太平的一生。
  

2009-08-22

177 0
《大明宫词》是给女人看的节目,如果太阴暗斗争太复杂会降低收视率,况且哪有把主角写成反面教材的? 玩政治的人‘注重亲情、友情、爱情,不追逐权力’你信吗?

2009-08-21

189 0
    太平公主可是我国历史上赫有名的人物,在历史女强人里绝对是排得上字号的一位。她血管里流动着的是她那极不安分的母亲的血液。从小,她骄横放纵,长大后变得凶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觊觎着那高高在上的皇位,梦想像她母亲那样登上御座,君临天下,差点真成了“武则天第二”。
   还太平公主的历史面目,涉及面广,可以先了解她周围的主要人物与女主角→太平公主的关系: -------------------- 唐高宗李治→父亲 女皇武则天→母亲 唐中宗李显→同胞三哥 唐睿宗李旦→同胞四哥 唐玄宗李隆基→唐睿宗李旦第三子→侄子 薛绍→唐高宗的嫡亲外甥→第一任丈夫 武攸暨→武则天伯父武士让的孙子→第二任丈夫 张昌宗→情人→后送于母后武则天作宠臣 张易之→武则天宠臣→情人 高戬→情人 唐中宗韦后→三嫂 安乐公主→唐中宗与韦后之女→侄女 少帝李重茂→唐中宗与韦后之子→侄子 -------------------- 太平公主(约665年—约713年)原姓李,名令月,太平只是封号。
    681年,约16岁时,下嫁唐高宗的嫡亲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薛绍。薛绍的兄长薛?参与唐宗室李冲的谋反,牵连到驸马薛绍,武则天下令将薛?处死,薛绍杖责一百,饿死狱中。当时太平公主还正怀着她和薛绍的第四个孩子。
  事后,武则天为了安慰女儿,打破唐公主食实封不过三百五十户的惯例,将她的封户破例加到一千二百户。  这是她的第一次婚姻。 690年,太平公主改嫁予武攸暨。武攸暨性格谨慎谦退。
  太平公主在第二次婚姻期间,大肆包养男宠,与朝臣通奸,并曾将自己中意的男宠进献给母亲武则天(即莲花六郎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逊位给太子李显。太平公主由于参与诛杀二张兄弟①有功,而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其兄李睿封“安国相王”,开府,封五千户。
    太平公主本人虽是武家儿媳,但政治上一直是李家的拥护者。 唐中宗复位之后,太平公主受到中宗的尊重,她逐渐走到幕前,积极参与政治。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皇后韦氏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唐中宗。
  韦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自己临朝摄政,并密谋害死小皇帝,革唐命,除掉相王李旦(即后来的唐睿宗)和太平公主。  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联合万骑果毅陈玄礼等起兵,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迎唐睿宗李旦(即相王)即位。
  太平公主对这次斗争态度积极,不仅参与了事先的谋议,而且派儿子薛崇简②直接参加了行动。这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即太平公主可以让李氏掌权,也可以让武氏掌权,就是不能允许韦氏占有天下。  太平公主在这次斗争中一个重要作用,即在处理小皇帝的问题上,是她出面将小皇帝从“御座”上提下来,让四哥李旦坐上了帝位。
   睿宗立李隆基为太子,便与太平公主产生矛盾,与李隆基发生权争。她不仅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不当立为太子,甚至召集宰相要求将太子换掉。她曾经要求睿宗废掉太子李隆基,并积极培植党羽。  此时,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经由太平公主任命,文武百官除了姚崇,宋璟等寥寥数人外,大多数都依附太平公主。
  到睿宗朝末期,“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在外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旧唐书·王琚传》),左、右羽林将军也都投靠了公主。 事与愿违,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即唐玄宗,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
    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去世。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准备以羽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李隆基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发制人,诱杀了左、右羽林将军和宰相。
  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南山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唐玄宗恕其死罪,被唐玄宗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其夫武攸暨坟墓也被铲平。   注:①武则天晚年,张易之兄弟倚仗武则天的宠爱,权势冲天。
  他们利令智昏,大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势头。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张氏兄弟将私自议论他们的邵王李重润、其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下狱逼死。这就不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迫使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二张。
    太平公主参与此事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她作为李氏女、武氏媳,不能容忍张氏兄弟掌权。再一个可能是私人原因,即张昌宗诬陷她所爱的情人高戬,把高戬投入了监狱。 ②太平公主共有四子四女,与薛绍生有二子二女:长子薛崇训、次子薛崇简,长女薛氏,次女万泉县主薛氏。
  与武攸暨生有二子二女:长女武氏,次女永和县主武氏,长子武崇敏、次子武崇行。  太平公主死时,除次子薛崇简因是李隆基一党而幸免以外,其余儿子均被处死。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