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张洁文章的读后感
读张洁的《无字》有感
小说围绕女主人公吴为母女俩两段心酸的人生历程,展开了一系列揭露人生无常、人情似纸、世事如棋的故事情节。
以吴为的回忆为线索,从吴为的外婆麻木凄苦的人生,一路走到吴为的母亲叶莲子童年丧母、无依无靠、少年漂泊、青年忍让无依、中年遭夫抛弃、与女儿在苦难中蝼蚁般偷生、老年因女儿的不幸而遭牵连,熬煞白发、却苦尽甘不来。 最终在对女儿的无尽牵挂中自己结束了生命。其中,吴为的童年生活凄苦、孤独,为自己年轻时的真爱而生下的私生女婵月受尽白眼、吃尽苦头,进而奋不顾身地爱上了一个本不该爱上的男人。一个有着以丰厚经历为资本的优秀作家,一辈子的幸福于此葬送,从此越走越远,到背叛生命中挚...全部
读张洁的《无字》有感
小说围绕女主人公吴为母女俩两段心酸的人生历程,展开了一系列揭露人生无常、人情似纸、世事如棋的故事情节。
以吴为的回忆为线索,从吴为的外婆麻木凄苦的人生,一路走到吴为的母亲叶莲子童年丧母、无依无靠、少年漂泊、青年忍让无依、中年遭夫抛弃、与女儿在苦难中蝼蚁般偷生、老年因女儿的不幸而遭牵连,熬煞白发、却苦尽甘不来。
最终在对女儿的无尽牵挂中自己结束了生命。其中,吴为的童年生活凄苦、孤独,为自己年轻时的真爱而生下的私生女婵月受尽白眼、吃尽苦头,进而奋不顾身地爱上了一个本不该爱上的男人。一个有着以丰厚经历为资本的优秀作家,一辈子的幸福于此葬送,从此越走越远,到背叛生命中挚爱的母亲,自己也发了疯而终结。
婵月从小在外婆、母亲的竭力呵护下,日子比起前三代相对安稳,却背着私生女的身份,目睹外婆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软弱,母亲在世俗中的不屈、却在爱情中的失去自我。由此成长的婵月决裂地离开了祖国,在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找到自我,活出新的境界。
吴为婆孙四代的人生因其个性与生活背景的不同而使其人生道路各具不同。其中以叶莲子默默的逆来顺受及吴为的为爱奋不顾身,到头来支离破碎为主,以吴为外婆浑浑噩噩、麻木不仁,婵月的独立自主、敢作敢为为辅。
其中,吴为外婆、叶莲子及吴为三人,无论其个性、生活背景 、经历怎么不同,其人生道路都不可避免地被烙上了“苦难”印记;直到婵月这一代才彻底翻了身,摆脱凄苦。
我个人认为,这与她们的个性、背景、经历都有关,其中个性起到了及其大作用。
吴为外婆、叶莲子及吴为三人的个性都存在缺陷,使其深陷在各自心里的深牢大狱中。
有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的人是幸福的,一如吴为外婆。如果她不是一个农村妇女,而是一个知识分子,她面对着婆婆、小姑的野蛮乃至病态、丈夫的三心二意,叫她如何不心灰意冷?幸亏她只是一个知足常乐的无知妇人(此处绝无任何轻视之意),面对着非她能力可以改变的现实,她麻木不仁地接受,却也不是很辛苦,我指的是心理上的。
郑板桥如是说:“难得糊涂”!世事并非一切都可以尽如人意,惟有糊涂了之,这样,或许可以过得轻松些、容易些。只是吴为外婆的那种糊涂,实在不是读过太多书的穷酸知识分子所能达到的境界。这样,他们若要坚持自我,又该如何走出自己为自己作的茧呢?而吴为外婆的生命如此地缺乏自我,她的生命的存在意义到底又是什么? 这又如何显现出一个人的尊严来呢?
叶莲子鱼跃龙门,走出农村,嫁给一个军官,却对眼前这位军官丈夫完全依赖——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心理上。
如此地过于依赖别人,以致当生命中的这根拐杖断了的时候,她怎样地凄苦;然而她却没有吸取教训,再一次把所有的生活重心都放在女儿吴为身上,到最后女儿的背叛让她不堪重击,自行了断, 带着对女儿的无限牵挂离去,却留下了女儿一个人一生无尽的悔恨。
当一个人太过于依赖别人时,也就完全失去自我,成为别人的傀儡。从这个角度看,叶莲子和她母亲有着本质性的相同。
只是我不明白,叶莲子对女儿的依赖到底是出于一种惯性,还是出于一种母爱。天底下有多少女性有了孩子之后,都把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以孩子为中心,心甘情愿地放弃了之前努力坚持的自我?这是望子成龙?还是母爱过分满溢变成一种寄托 、一种依赖?很喜欢张绍涵在《妈妈》里面唱着:”妈妈,妈妈,找点事做,不应该是我填满你生命的全部。
你不会失去我,虽然我有秘密不说……”
吴为呢,从小生活在缺乏父爱的阴影里,童年处处充斥着不安定,对安全感有着一种情迷的执着。故而特别期待可以抓住心里爱上的男人,以为抓住了就可以弥补心中一直缺失的患得患失,于是为了爱奋不顾身。
只是两次她都错把稻草当横梁抓了,并且不愿意承认她爱上的男人并不是值得让她奋不顾身的男人。虽然后来吴为在物质生活上可以让婆孙三人过得丰足,却在内心里对爱太过于渴求而对对爱上的男人无可奈何,一切只是因为她陷得太深而已难以自救了。
有时候我会怀疑这是不是一个感性女人的宿命?历史上多少痴情故事在重演?然而总是男人比女人来得冲动,却也总比女人来得决裂而无情。一旦女人认真爱上一个人,她是怎样地奋不顾身;但这场游戏的规则却不是“有所付出就有所收获”,而是“十赌九输”。
人总是要学会适度原则才会让自己远离伤害的!
到了婵月,她却演绎出完全不同于母辈们的情节:远离缠绵悱恻,理性而自在。此时的她,看尽了母辈们的辛酸,并从中获取了一种完整的人格,在人生或喜或悲的历程中,看轻潮起潮落,养成“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性格。
所以说人生最大的深牢大狱并非物外的贫富,而是个人自己的人格个性。若个人的人格个性存在缺陷且拒绝承认和弥补,他将永远处在自己的深牢大狱里,就算他多么家产万贯。相反,若一个人若形成健全的人格,无论他走到哪里,无论他的身躯是否处于自由状态,他的内心始终是自由的,当然也就远离“苦难”的束缚了。
只是“人非圣贤”,谁又能形成绝对健全的人格呢?所以,我们还是活在自己的深牢大狱里吧?就算是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们!
《无字》上中下三部书是看完了,却始终不理解书名的真正涵义。书上说:“每个人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归到出发点的时候,都会把不是出生伊始就附着在身上的东西抖搂干净,有点佛家所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意思,与岁月催人并无关系。
”是不是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种虚无?那么岁月中的时间又是什么?“是无论行走多远都将回到起点的一个周圆?还是永远不会重叠的平行线?”
人的一生常常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改变你的生活,改变你的路线,甚至,改变你的性格。
反正每个人一路走来,总是离出发点越来越远;不论你如何想回到从前,都是不可能把“附着在身上的东西抖搂干净的”。就算你回到出发点,那时的你身上带着太多的故事,那种感情不再纯粹,那种情怀不再依旧。于是于你而言,现在的起点站绝不再是当年的起点站了,毕竟一切都“物非人非”了。
这样,我们所经历的时间到底是什么,是怎样一个“无”字可以概括的呢?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也许人生就象抽烟一样,只在点燃时不经意瞥一眼,生命的过程在胸口的吐纳中,化成烟圈,消失得无踪影。
这算不算是“无字”的解释?那么,我们所经历的时间,是不是,只是吐纳过程中的见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