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娱乐休闲 度假旅游

北京古观象台有哪些展览?

全部回答

2009-05-24

0 0
     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明代称作观星台,清代称作为观象台,至今,在台体南侧的门洞上方还留有石刻“观象台”三个大字。古观象台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也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
  台上陈列着八架气势雄伟、铸造精湛的清代天文观测仪器,从明正统初年至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世界上现存古天文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久的天文台。   台体西侧是以紫微殿、东西厢房和晷景堂为主的附属建筑群,建于公元1442—1446年。
  紫微殿内正中悬挂着匾额“观象授时”,据查是乾隆皇帝的手书,两侧有一幅对联“敬协天行所无逸;顺敷星好敕时几”。紫微殿和东、西厢房内陈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展览。展览从三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和中西天文学交流。
     一、中国星空: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勤于观测,留下了丰富的天象纪录、星表和星图,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该展览以对各种天文现象的观测为故事线,由浅入深,从不同角度展示天文现象的奇妙,展览分三个部分:1、天象观测:日、月、五星及彗星、流星、超新星;2、中国星象:可参与互动的古代星图;3、观象授时:中国历法的基本要素。
    展示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博大精深,让观众在了解科学方法的同时学习科学的精神,从中体会独具特色的中国星空文化。 二、西学东渐 主要介绍欧洲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展览分5个部分:1、历史上著名的中西方天文学家及西学东渐的使者;2、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天文学;3、《崇祯历书》中的西方天文学;4西方天文仪器传入中国;5、《谈天》-中国天文学的近代转折。
    从中让观众了解到欧洲的近代天文学成果是如何传入我国的。 三、仪象神韵 主要介绍北京古观象台的历史,展览分5个部分:1北京古观象台在世界天文台中的位置;2明朝观星台;3清朝的观象台;4灵台劫难;5古台新貌。
  展示古台十余架精美的大型青铜古代天文仪器,在介绍其科学原理的同时告诉世人,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曾经被外国列强瓜分掠夺,提醒国人勿忘国耻,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紫微殿正前方摆放着由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制造的正方案(复制品)。
  院内陈列着浑仪、简仪、日晷、月晷、星晷、圭表、玲珑仪、天文学家铜像和天文画像石等。 北京古观象台历史悠久,台体、院落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是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国内外享有巨大声誉。
    如此完整配套的巨型天文古仪在世界上已是独一无二的了,它不仅是中西古典天文仪器的历史遗存,也是中国古代冶金铸造、机械工艺的重要遗存。 北京古观象台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东城区科普教育基地”,举办丰富多彩的天文科普活动已经成为古观象台的特色,天文知识竞赛、古星图填图比赛、天文培训班、天文小组、“古台之友”团支部、中秋赏月观星活动、特殊天象观测活动、野外认星活动及冬、夏令营等活动已经成为古观象台的传统活动项目,深受天文爱好者、青少年的喜爱。
     放时间:9:00-16:30(周一闭馆) 宣教部电话:65268705 ;65269468 门票价格:成人 10元; 学生 5元 1。
  2米以下儿童、现役军人、持老年优待卡者和残疾人士免票参观。周五中小学生团体(30人以上)免票,需事先联系。   乘车路线:乘坐1、120、802、728、52、126路等在北京站口东下车;乘10、20、403、420、122、29、59、52、673、729路等在北京站东下车;乘43、44、750、800、特2等在建国门南下车均可到达。
  乘地铁建国门站下车,出C口即到。   。

2009-05-31

56 0
    北京古观象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之《时间历法》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时间历法的形成发展过程和主要研究成果。我国古代的历法较为特殊,大多为阴阳合历,从古六历到清时宪历,共102种。
  其中仅有2部纯阳历,前后经历了五次较为重大的历法改革。展览运用文字和图片说明手段介绍了我国不同朝代的历法概况。  同时,展出了我国古代使用的一些时间量具,如日晷、圭表等。同时,亦有数架移自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近代天文摆钟原件。
   北京古观象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之《天象记事》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些主要历史事件和观测成就。例如: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出土的彩陶天文图案、公元8世纪的敦煌星图、以及我国传统的三垣二十八宿天区划分等。
    同时,展览还介绍了我国古代的一些天文研究成果:如对太阳黑子、哈雷彗星、以及超新星等的研究。展览立足于给观众以中国古代天文知识的全面了解,运用丰富的展陈手段,并有相当数量的实例模型。
  展览展出多年,深受国内外观众好评,同时亦常年作为青少年课外活动的教育基地 北京古观象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之《灵台仪象》部分主要对我国古代天文台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研究用仪器作了较为概括的介绍。
    展览表现了从西汉天文遗址开始一直到北京古观象台的中国天文研究机构发展历程以及浑仪和简仪等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观测仪器。展览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运用了大量实例模型与照片,同时还展出了我台首创研制的铜制古代天文仪器比例模型。
  展览自展出以来深受参观者和天文爱好者的欢迎。   北京古观象台院内陈放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主要有:明代原大铜制浑仪(复制品)、元代1:3铜制简仪(复制品)、元代原大铜制正方案(复制品)。
  后院陈放有日晷和圭表等古代计时仪器。这些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古代天文仪器多年来一直深受关注。 陈列在古观象台顶端的清代的天文仪器有: 1)玑横抚辰仪: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北侧东端。  仪重5145千克,仪高3。
  379米。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皇帝视察观象台时,看到台上天文仪器均为西洋的构造,随下令按中国传统的浑仪结构建造一架占仪。同年开始设计制造,工期历经十年。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制成。
  仪器南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御制玑横抚辰仪乾隆甲子年造”。  仪器分为三重:最外一重叫子午双圈,双圈空隙表示子午线;赤道单环与子午双圈相交。子午圈下半部分用云座支撑,南北两极设有铜轴。
  中间一层由连接在南北两极的赤道经圈和游旋赤道圈组成。最内层是贯于两极轴上的双层赤经圈,其上端有一十字丝,使观测更为准确。玑横抚辰仪是清代制造的最后一架大型铜仪,无论从冶金制造还是雕刻方式,都反映了当时的发展水平。
    1900年该仪曾被德国侵略者掠至柏林,于1921年归还我国,重新安装在北京古观象台上。 2)纪限仪: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南侧,与赤道经纬仪相邻。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
  仪重802千克,仪高3。274米。  在中国此类仪器始于清朝。主要部件是一个60度的圆弧和一个干,干末端有手柄,柄端有一个小环,用来挂滑车的钩(滑车已散失),干的顶端伸出一根横轴,用来挂窥横(原窥横已遗失,现仪器上的窥横是后配的)。
  横轴稍下位置,左右各立一个小柱,用来帮助测量。60度的圆弧而以流云作为装饰,背部有枢轴,可以随意调整高低,用半圆齿轮来支撑,同时还设有用来转动的柄轮,观测时可以左右升降,它的下面中柱,插入游龙缠绕的圆座柱里,,可四方旋转。
    该仪主要用来测定60度内两星之间的角距离。1900年曾被德国侵略者掠至德国,于1921年重新安置在古观象台上。 3)黄道经纬仪: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台顶的西南角。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 由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
  仪重2752千克,仪高3。  492米。是我国第一架独立的黄道坐标系统观测仪器。外圈正立的是子午圈,两极安有铜轴,用半圆契合,使它固定。里面为极致圈,连接在极轴上。距黄极90度,横置着黄道圈,和极致圈相直交,两圈的交点,靠近北极者为夏至点,靠近南极者为冬至点。
  最里面是黄道经圈,用铜轴贯于黄道南北极。  支撑子午圈的是一个半圆形云座,座下用两条相背升龙支撑,下接斜十字交梁。此仪主要用于测量天体的黄道经度和纬度以及测定二十四节气。由于我国历代天文学家对黄道坐标系统并不十分重视,因此,该仪制成后使用较少。
   4)地平经纬仪: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台顶南侧正中位置上。  制于康熙52年-54年(公元1713-1715年),由来华的耶酥会传教士德国人纪理安负责督造。仪重7368千克,仪高4。
  125米。此仪集地平经仪和象限仪的构造与作用于一体,所不同的是,将象限弧向上,游表不用夹缝方法,而采用游表两端各开一窥孔的方法,装饰上与前两架仪器有所不同,它是古观象台唯一采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式艺术装饰的天文仪器。
    使用时减少了由于两架仪器测量所带来的误差。1900年,该仪和其他四架仪器仪器被掠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内,后迫于舆论压力,于1902年归还我国。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侵略者留在挡风罩上的弹孔。
   5)地平经仪 :陈列于北京古观象台台顶南侧,黄道经纬仪东面,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仪重1811千克,仪高3。  201米。由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
  此仪主体是地平圈,圈内设有东西通径,中间为圆盘,用云柱支撑。四隅用三根龙柱及一根铸造精细的铜柱支撑,下面是十字交梁,有螺柱用来调整水平。在东西柱上,又立两根柱,两只苍龙沿柱蜿蜒而上,顶端各伸出一爪,合捧一个火球,球心表示天顶,与地平圈的中心成一条垂线。
    沿垂线方向安有一根上指天顶下指地心的中空立表,此表可旋转360度,立表下端设有一个与它垂直的横表,其长和地平圈外经相齐,平放在地平圈上。立表的中空处,上下各设有一个立柱,柱顶端有一个垂直的小孔,旁边有一个小孔贯穿两侧,并与垂直的小孔相通,两个立柱用垂线相连,立表上端两侧,平置两个小柱,从小柱分引两条斜线与横表两端相连。
    观测时,使待测天体与横表两端的线,和中心垂直在一个平面上,就可定出地平经度。此仪曾于1900年被德国侵略者掠至柏林20年之久,于1921年重新安置在古观象台上。 6)赤道经纬仪: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台顶的南侧东端。
  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  仪重2720千克,仪高3。380米。最外是子午圈,南北两极各安铜轴,用半圆契合,使它固定。
  距两极九十度位置,横贯着赤道圈,与子午圈相交,从南极处伸出两个象限弧用来支撑赤道圈。赤道圈内是一个可绕极轴转动360度的过极经圈----赤经圈。两极之间的通轴中央安有横表。  仪器下边有一半圆形云座,用来支撑子午圈,它的中央有一洞孔,用来装垂球。
  该仪是我国古代天文观测中经常使用的仪器,用途有十四项,主要用来真太阳时和天体的赤经、赤纬。该仪曾于1900年被法国侵略者掠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内,后迫于世界舆论,于1902年归还我国,重新安装在原来位置上。
     7)天体仪: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台顶的西侧正中。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仪重3850千克,仪高2。735米。
  此仪用一个直径为六尺的铜球代表天球,球面上布列着大小不等的镀金铜星1876颗,并把它们分为282个星官。  球面上刻有赤道圈,与钢轴垂直。铜球外边南北直立的是子午圈,其上最高点代表天顶的的铜制火球。
  球面外与地平平行的是地平圈,四根立柱托着地平圈立于底座上。该仪用途有60多项,但它主要用于黄道、赤道和地平三个坐标系统的相互换算以及演示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视位置等。该仪曾于1900年被德国侵略者掠至柏林,1921年才重新安放在北京古观象台上,至今球面上还留有侵略者打下的弹痕。
     8)象限仪 : 又称地平纬仪,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台顶西北角。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仪重2483千克,仪高3。
  611米。主要部件是一个90度的象限环,环中间以一条腾云驾雾的巨龙作为装饰。象限环竖边上指天顶,下指地心,横边与地平线平行,横竖两边相交于圆心。  仪器的背面正中是数轴,轴两端是圆的,象限环固定在数轴上,可做360度旋转。
  东西各有一立柱,立柱上端、下端都有一横梁相接,梁中心凿有圆孔用来安装竖轴。象限环的圆心,伸出一根横轴,其上挂窥横,窥横下端有立耳,背面设有夹螺子(现已折断),旁边有游表(已遗失)。该仪主要用于测定天体在地平上的或天顶距。
    1900年曾被法国侵略者掠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内,1902年归还我国,重新安置在古观象台。 ------------------------------------------------------- 从明朝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到1929年止,北京古观象台连续从事天文观测达487年。
     早在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天文学家王恂、郭守敬等在今建国门观象台北侧建立了一座司天台,成为北京古观象台最早的溯源。 北京古观象台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
  它以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   明朝建立后,于明正统七年(1442)在元大都城墙东南角楼旧址上修建观星台,放置了浑仪、简仪、浑象等天文仪器,并在城墙下建紫微殿等房屋,后又增修晷影堂。
  此时观星台和其附属建筑群已颇具规模。 1644年清政权建立之后,改观星台为观象台,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改用欧洲天文学的方法计算历书。  1669-1674年,由康熙皇帝授命,南怀仁设计和监造了6架新的天文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
  康熙五十四年(1715)纪理安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再造一架新的仪器,命名为玑衡抚辰仪。  至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八架古仪都已装备完毕。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德、法两国侵略者曾把这8件仪器连同台下的浑仪、简仪平分,各劫走5件。法国将仪器运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后在1902年归还。德国则将仪器运至波茨坦离宫展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于1921年装运回国,重新安置在观象台上。
     1911年辛亥革命后,观象台改名为中央观象台, 1927年,紫金山天文台筹建后,古观象台不再作观测研究,于1929年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进逼北京,为保护文物,将置于台下的浑仪、简仪、漏壶等7件仪器运往南京。
  现这7架仪器在分别陈列于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   解放后,北京古观象台于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3年重新对外开放。在国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许多国家的政府首脑、高级官员和科学界同行如英国首相布莱尔、比利时首相伏斯达等都曾慕名前来参观考察。 北京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  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
  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制8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
      它们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古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9:00-4:30 夏季:9:00-6:00 全年开放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裱褙胡同2号 邮编:100005 电话:65242202 。
  

2009-05-31

43 0
古观象台展览分为三部分: 中国星空 西学东渐 仪象神韵 网上另一种版本:时间历法 天象记事 灵台仪象

2009-05-24

57 0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约公元1442年左右),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北京古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  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
     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从明朝正统年间,到1929年止,北京古观象台连续从事天文观测达五百年,在世界上现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着连续观测最久的历史记录,而且,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清代制造的八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体形巨大,造型美观,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外,在刻度、游表和结构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   北京古观象台展览有" 1。时间历法   北京古观象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之《时间历法》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时间历法的形成发展过程和主要研究成果。
  我国古代的历法较为特殊,大多为阴阳合历,从古六历到清时宪历,共102种。其中仅有2部纯阳历,前后经历了五次较为重大的历法改革。  展览运用文字和图片说明手段介绍了我国不同朝代的历法概况。
  同时,展出了我国古代使用的一些时间量具,如日晷、圭表等。同时,亦有数架移自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近代天文摆钟原件。 2。天象记事   北京古观象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之《天象记事》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些主要历史事件和观测成就。
    例如: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出土的彩陶天文图案、公元8世纪的敦煌星图、以及我国传统的三垣二十八宿天区划分等。同时,展览还介绍了我国古代的一些天文研究成果:如对太阳黑子、哈雷彗星、以及超新星等的研究。
  展览立足于给观众以中国古代天文知识的全面了解,运用丰富的展陈手段,并有相当数量的实例模型。  展览展出多年,深受国内外观众好评,同时亦常年作为青少年课外活动的教育基地。 3。
  灵台仪象   北京古观象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之《灵台仪象》部分主要对我国古代天文台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研究用仪器作了较为概括的介绍。展览表现了从西汉天文遗址开始一直到北京古观象台的中国天文研究机构发展历程以及浑仪和简仪等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观测仪器。
    展览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运用了大量实例模型与照片,同时还展出了我台首创研制的铜制古代天文仪器比例模型。展览自展出以来深受参观者和天文爱好者的欢迎。 现在北京古观象台已经改建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属于北京天文台,继续在科学和科普领域发挥着作用。
   。

2009-05-24

58 0
      时间历法   北京古观象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之《时间历法》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时间历法的形成发展过程和主要研究成果。我国古代的历法较为特殊,大多为阴阳合历,从古六历到清时宪历,共102种。
  其中仅有2部纯阳历,前后经历了五次较为重大的历法改革。展览运用文字和图片说明手段介绍了我国不同朝代的历法概况。  同时,展出了我国古代使用的一些时间量具,如日晷、圭表等。同时,亦有数架移自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近代天文摆钟原件。
     天象记事   北京古观象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之《天象记事》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些主要历史事件和观测成就。  例如: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出土的彩陶天文图案、公元8世纪的敦煌星图、以及我国传统的三垣二十八宿天区划分等。
  同时,展览还介绍了我国古代的一些天文研究成果:如对太阳黑子、哈雷彗星、以及超新星等的研究。展览立足于给观众以中国古代天文知识的全面了解,运用丰富的展陈手段,并有相当数量的实例模型。  展览展出多年,深受国内外观众好评,同时亦常年作为青少年课外活动的教育基地。
     灵台仪象   北京古观象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之《灵台仪象》部分主要对我国古代天文台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研究用仪器作了较为概括的介绍。展览表现了从西汉天文遗址开始一直到北京古观象台的中国天文研究机构发展历程以及浑仪和简仪等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观测仪器。
    展览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运用了大量实例模型与照片,同时还展出了我台首创研制的铜制古代天文仪器比例模型。展览自展出以来深受参观者和天文爱好者的欢迎。

2009-05-24

59 0
     古观象台展览分为三部分: 一、中国星空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勤于观测,留下了丰富的天象纪录、星表和星图,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该展览以对各种天文现象的观测为故事线,由浅入深,从不同角度展示天文现象的奇妙,展览分三个部分:1、天象观测:日、月、五星及彗星、流星、超新星;2、中国星象:可参与互动的古代星图;3、观象授时:中国历法的基本要素。
    展示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博大精深,让观众在了解科学方法的同时学习科学的精神,从中体会独具特色的中国星空文化。 二、西学东渐 主要介绍欧洲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展览分5个部分1、历史上著名的中西方天文学家及西学东渐的使者;2、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天文学;3、《崇祯历书》中的西方天文学;4西方天文仪器传入中国;5、《谈天》-中国天文学的近代转折。
    从中让观众了解到欧洲的近代天文学成果是如何传入我国的。 三、仪象神韵 主要介绍北京古观象台的历史,展览分5个部分:1北京古观象台在世界天文台中的位置;2明朝观星台;3清朝的观象台;4灵台劫难;5古台新貌。
  展示古台十余架精美的大型青铜古代天文仪器,在介绍其科学原理的同时告诉世人,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曾经被外国列强瓜分掠夺,提醒国人勿忘国耻,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北京古观象台院内陈放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主要有:明代原大铜制浑仪(复制品)、元代1:3铜制简仪(复制品)、元代原大铜制正方案(复制品)。
  后院陈放有日晷和圭表等古代计时仪器。这些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古代天文仪器多年来一直深受关注。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娱乐休闲
度假旅游
明星
音乐
电影
动漫
宠物
谜语
花鸟鱼虫
摄影摄像
脑筋急转弯
收藏
其它
电视
星座/运势
幽默滑稽
度假旅游
度假旅游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