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愿学习怎么办?小学6年级,成绩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性趣,我们应该先看一下学生们的心理是怎么想的,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给予孩子们最好的支持和帮助。
以下是小学生自己的关于“生本教育理论”学习的心得体会
教育必须走向“生本”
出外学习,不经意中聆听了广东省教科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先生的“生本教育理论”,立时让我耳目一新;再捧《教育走向生本》,细细品味,颇受启迪。
当前,素质教育的呼声铺天盖地,作为处在教育最前线的教师无不摩拳擦掌,纷纷投入到了教改的热潮之中。那么,教学改革将何去何从?呼声极高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然而在以上的教育观中,老师的仍是排序在第一位的,学生为主体仍是排第二位的。 诚...全部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性趣,我们应该先看一下学生们的心理是怎么想的,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给予孩子们最好的支持和帮助。
以下是小学生自己的关于“生本教育理论”学习的心得体会
教育必须走向“生本”
出外学习,不经意中聆听了广东省教科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先生的“生本教育理论”,立时让我耳目一新;再捧《教育走向生本》,细细品味,颇受启迪。
当前,素质教育的呼声铺天盖地,作为处在教育最前线的教师无不摩拳擦掌,纷纷投入到了教改的热潮之中。那么,教学改革将何去何从?呼声极高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然而在以上的教育观中,老师的仍是排序在第一位的,学生为主体仍是排第二位的。
诚然,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导,但教师如何“导”,导到何种程度?“导”在课堂教学中占多少比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真正体现?我们的研究却重视不多。而《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正是抓住了这些问题,站在教改的至高点上对生本教育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生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里表面上看不过是句序的颠倒,实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先“主导”后“主体”,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先“主体”后“主导”,学生则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因而我们说教育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忘记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师都认为孩子只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案以教师思路为主,以教师好教为原则,牵着儿童鼻子走,扼杀了儿童自主认识事物的积极性,因而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
也许有人会说:“是啊,我们知道儿童有认识能力,可就是他们不愿学习,怎么办呢!”其实,学习与吃饭一样,是人的天性,孩子们是爱学习的。我们都知道,小孩子一旦接触了外界,就会不断地提出问题,经常问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可是,经过几年、上十年的教育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不管知道不知道,再不愿意问为什么了,这是为什么?这难道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我们仔细想想,就可以醒悟,就会明白“
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
”《教育走向生本》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定教。
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学习处于最自然的状态。
“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采取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应该追求和推崇的。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规律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
所谓适合学生的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
生本让我们激动,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每个人都有好多话要说,于是我们便有了这期的《澜中教研之生本学习体会篇》。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的学习体会
八年级 刘耀新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者教学。
生本教育的目的: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少喧哗,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生本教育体系与旧的教育体系不同,旧的教育体系存在如下不适应形势的问题: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的师本教育体系中,只能处处依靠教师,充其量是个没有资本的老板或是高级打工者,而不是真正的主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遵照教案进行,未能留有学生活动的空间,不可能容纳学生的活动,学生不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开展任何创造性的思考,也就永远不能摆脱教师的控制,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刻板。而生本教育则大不一样,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因此,生本教育体系的特点:1、它力图不仅仅的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满足于局部改革,而是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因此,具有彻底性。
2、它把过去的教育基本上看成是师本的,在对此的基调上揭示生本教育的存在和意义,因而较此前的相关研究有更多的根本性和鲜明性。3、它提出相应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框架,因此,较有可操作性。
生本教育在实验时收到很好的效果:一年级的学生入学才三个月,就在一种自主程度很高的学习中变得十分兴奋,他们很快能阅读,他们可以朗读诗文、讲述故事、演课堂剧;他们在游戏中短时间就学会了过去难学的数学,而且成绩更好。
入学八个月的学生,就开始出现自主阅读写作,他们用纸笔、或用电脑,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日记、文章,其文思改革敏锐和吸收信息的效率,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预期。因此,我们尽可放开手脚进行生本教育体系的改革,我们的素质教育将成一批批地涌现在自己基础上充分发展的儿童,真正达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境界”。
“生本教育”的学习体会
陈汉群
在师本教育体系下老师心中的优生就是“成绩好”,这一好可遮百丑,若是体育好,那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会电脑,那是“不务正业”;劳动积极肯干,那是“没出息”。
教育在我们许多老师的心目中就是培养会读书会考试的学生,他们把这些学生称之为“人才”,而导致了一大批不是这种“人才”的“人才”,他们在班级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否定自己的能力(包括潜能),随便应付难以提高成绩的学习,变得毫无理想(成绩差的人哪敢谈“理想”?),缺少激情(在班上没有地位的人,有激情也不敢表露),放弃努力(在无数次失败面前,你越努力就越证明自己无能),自由散漫(他们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毫无分量,那么老师同学们制定出的班规在他们眼里也就毫无神圣可言),反叛顽劣(此时,他们只有以极端恶劣的手段来维护他们日渐脆弱的自尊心)。
无怪乎有人慨叹:当今教育,“培养”了“差生”,制造了“弱势人群”。教育陷入困境和迷惘,作为为人师表的我们麻木地进行着一个又一个痛苦的轮回,盼望着冲出这个令人绝望的泥潭。
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聆听了郭教授报告会,一次又一次地被小学、初中生动活泼、散发着无穷魅力的生本课堂吸引,以及为郭教授的富于生命力的理论所折服。
因为生本课堂是一座知识宝殿,同学们欢天喜地地在里面奔跑跳跃;生本课堂是一座充满智慧的花圃,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在里面自由采撷;生本课堂是一座精神的伊甸园,同学们思维的触觉无拘无束地向着阳光灿烂的天空发散。
这里没有打手板的戒尺,没有特为惊醒“梦中人”而发出的厉喝,没有“安静!看黑板!”之类的“劝导”,没有聒噪、没有责备、没有对下课铃的渴望,甚至连东张西望都没有。学生是如此地关注学习,教师是如此地认同学生的个性,欣赏他们每一个“独到”的发现。
“高度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多么朴实而又发人深思的教育理念!“高度尊重学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再是一种师本理念下的“长辈施舍”,而是让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与老师并肩站立,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对人类基本道德的尊重,就自尊心而言,学生不再是“师道尊严”的殉葬品,就人格而言,学生真正感到了平等,感到了平等的学生,在“被尊重”的激励下,懂得用进取来维护这种尊严。
“完全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把学生当成了一个真正的求学者,相信他们想学、能学、会学,相信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的资源。这种观点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了很高的“科技含量”,它在启示我们教师必须从“教书匠”向科研者进行角色转换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为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思路。
“生本教育”培养学生主动,自主研究性学习
程金娣
“生本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
我要学是基于学习的一种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学习有了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学习事半功倍。
相反,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
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生本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和教学的结果,有意义学习理论是要求新知识与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学习的关键。
因此,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尤为重要。教师要落实学生主动性原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生”能力上下功夫。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是学习的一种内在品质,它的特征是,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制度,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积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感情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学习者能够对课文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另外在教学的有意义学习还应该注重探究学习。从本质上讲,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和质量取决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应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问题中发展提高,以解决问题而告终。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开积极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起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起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探求和求知欲。
走进“生本”天地宽
霍妹
随着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到来,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
最近,我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听了校内几位老师的公开课,耳闻目睹“生本教育”的成果,有茅塞顿开之感,下面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生本”是近年来流行的话题,是由郭思乐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而创造出来的一套全新的教学理念、方法。
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
生本教育使学生摆脱原有教育体系的桎梏,摆脱完全由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
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
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的真正含义是使学生真正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不是以教师教为中心,而是以学生学为中心。 生本教育应用于课堂教学,首先就是更新观念,即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老师的角色,要让老师从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释放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
它认为,只有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融为一体,才能创设出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恰当地应用生本教育的模式、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评价,从而最终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
实践中我体会到,预习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预习时,我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又要求学生读书时要专心致志,把课文、地图读懂读透,善于在表象中找到藏在背后的内涵和特征,碰到自已不懂的问题,要求学生把它记下来,准备质疑。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鱼仅能供人一餐之饱,授渔则能终身受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法,学生一旦领悟到科学的、富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地理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如新课程中区域地理的学习,我让学生明确区域地理的认识方法:区域地理就是解决区域 “在哪里”、“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在哪里”主要是位置和范围的学习,要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特点,必先掌握该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是什么”是一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地理分布及区域特征的问题;“为什么”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找到自然、人文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怎么办”是区域的发展问题。
七年级下册是区域地理的内容,我在“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教学时,就指明了学习区域地理包含的内容要素和方法:自然环境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状况来学习;人文环境则从人口、文化、民族、经济等方面来学习。
这样,学生以后学习每个大洲、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可以抓住这些方面的要素来分析,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合作学习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已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已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讨论是学习的常规,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有时候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的讨论;学生任何时候都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为方便学生的交流,我尝试将课桌摆放成四人或六人一组,虽是简单的课桌移动,但这种学习组合使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成绩、不同素质的学生处于一组,利用空间距离的接近互帮互学,形成民主交往的情景,使学生在交流中智慧互补、相互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因为不管基础好与差,通过努力,全体同学都能体会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功,合作学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生本教育”让学生尽早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保证“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精简传授环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活动,师生共同设计课程,增加自由学习的时间,拓展自由学习天地,实现他们的自身发展,是一种教育的新境界,作为教学工作者应转变教学观念,为了学生的发展,积极投身课改的大潮中去。
“生本教育”与开放性教学
曾卫良
近年来,佛山市中考命题有一个大的转向——试题的开放性逐年增强,即那些材料新、角度多、问题活,注重学生分析、归纳、注释等各种能力考核的题型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这种转向是与我国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相一致的。要适应开放性考试,关键是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实施开放性教学。在实施开放性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生本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一、开放性教学要坚持的原则
1.坚持师生平等的原则。“生本教育”提出的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只有高度尊重学生,才能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这样在实施开放性教学中,才能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生本教育”提出的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教育这件事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
我们在实施开放性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机制变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机制,改变陈旧的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被动“聆听、模仿、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3.坚持全面依靠学生的原则。“生本教育”提出的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在开放性教学中,我们要发挥学生的智慧和积极性,使教育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地、全面地展开,实现“教少学多”的目的。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生本教育”认为“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是一种活性的资源。”如此,学生怎样更快捷、更有效地理解、接受理论知识呢?那就应从“活性”着手了。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具有抽象性、理论性强的特点,因此要使学生喜欢并学好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课堂在时间、空间、内容上拓展、延伸,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开放性教学的内容
要进行“生本教育”体系的改革,必须首先对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
所谓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然而,要做到“小立课程”,就必须进行“课程整合”、教材整合,从而达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具体可以如此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1.教材自身内容的开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将原来抽象的概念、原理、规律通过灵活多样的设计,使之成为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向教材外开放。教材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篇幅有限,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相对滞后性。因此必须对教材的内容加以适当的补充和延伸。
三、开发性教学的方法
1.课堂教学方法的指导性。
在“生本教育”体系的方法论中提出“先学后教”,这样会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经验、既有知识、能力等。那么,“先学后教”,是不是意味着不要教呢?这里实际上涉及了我们所说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
2.讨论成为课堂的正常秩序。“生本教育”的一个含义,是原来在教育教学范畴中的事情大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自己来做——本体在行动中。而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一般来说,学习者必须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通过这种人人参与的讨论,学生不仅很轻松地学习了相关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合作精神和民主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3.加强实践活动。在“生本教育”体系的方法论中提到“先做后学”,其中“做”是指实践,而实践加工的是对象的整体,这就给学生以十分鲜明的意义,从而保证了他们充沛的学习热情和经验支持。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进行开放性教学的过程中,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是进行教学的有效手段。如社会调查、演讲、专题报告等这些活动不受教学的时间、地点、内容的限制,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进行,以学生的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为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