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如何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我和我的妻子在上海打工,儿子今年也要到上海来上学,可是我住的那个小区附近的学校都不要我儿子。我该怎么办?

全部回答

2008-03-18

233 0
    1。 学校“婉拒”农民工子女,算不算违法? 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从法律上确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居住地政府要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然而,记者最近在银川、南昌、南宁等地采访发现,尽管当地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但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仍然遭遇“择优入校”、变相收费、公办学校资源匮乏“三重障碍”。
     “择优录取”:成绩瓶颈难煞农民工   贺先生前年从新疆来到银川务工,今年将女儿接到银川读书。开学已一周多,小女儿到哪里上学的事情让贺先生很是犯愁。
     他告诉记者,自己住在银川市一家公办小学附近,一开学,就立刻找到了这所学校教务处,为女儿报名。  然而,学校给予贺先生的答复是:对前来报名的外来打工人员子女,学校将进行考试,优秀的学生可以留下来读书,而贺先生的女儿数学成绩差,因此不予录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广西、宁夏、江西等省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择优录取”的门槛。广西柳州市中学教师曾范序颇为无奈地说:“学校容量确实有限,只好采取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
    ”   变相收费“借尸还魂”   以“择优录取”为名,“变相收费”“红包开路”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的又一障碍。   南昌市《关于农民子女教育工作暂行办法》规定,农民工子女根据居住所在地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就近安排入学,不得收取借读费和与就学有关的赞助费、捐资助学款等。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公办学校却巧立名目,变相收费。当记者问一位农民工家长为何不去公办学校给孩子报名的时候,这位家长说:“公办学校,我们交费交不起,还有借读费。
  有钱也进不了公办学校,我的孩子成绩不太好,老师拒绝他入学。”   一位正在南昌市某所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在这所公办学校读书,交了赞助费两年,共2800元。     南宁市一位熟悉内情的学校教师透露:“一些学校明说不再招生,可一些实力雄厚的家长还是会采取交纳‘借读费’或给学校领导‘人情费’的方式,设法让孩子入学。
  ”   公办学校遇“瓶颈” 民办学校令人忧   银川市2006年中小学招生工作安排意见中规定,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农民工子女就学由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安排,在政策待遇上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
       然而,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大多数的公办学校难以敞开接受全部前来报名的农民工子女。银川市兴庆区满春小学副校长何翠玲说,学校现在一个班最多的有60多名学生,有的教室课桌甚至摆到了后墙根。
  可还是有许多附近的农民工陆续过来给孩子报名,实在没有办法接收。   在广西博白县,由于今年涌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迅速增多,学校原来向新华书店预订的课本远不够用,不少学校学生开学之后近两个星期课本还没有发到学生手上。
       如今,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出了许多城市公办学校的承受能力,民办学校仍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一个主要渠道。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学校校舍简陋,没有体育、音乐、美术等各种教学教材,不具备基本的教育条件。
  农民工子弟学校银川市明春小学负责人陈老师说,学校每学期只收学生书费60元,学校建校5年来,已经亏了50多万元。     江西教育科学研究所家庭教育研究室主任彭建兰说,如果公办学校容纳不了农民工子女,靠没有“名分”的民办学校来分担农民工子女就读压力,让人担忧。
     农民工子女上学何时不再难?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新《义务教育法》从法律层面上保护了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事实上,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现状并没有明显好转。     为了让农民工子女也能享受到真正的义务教育,银川市采取了一项新措施:从今年秋季起,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生也免收杂费,同时,一些特困家庭和残疾家庭的子女还可以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补助。
  然而,在大多数城市,民办学校仍然被排除在免收杂费行列之外。   宁夏社会科学院李禄胜建议,要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各地政府要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到本区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让公立学校成为吸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主渠道。
    同时扶持一些条件相对好的自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发展成为规范化学校,进而按公立学校进行管理,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改善学校的软硬件质量,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2。教育部: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将会得到妥善解决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9月2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解决各地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工作机制。
    王旭明表示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各项政策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   王旭明指出,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
  教育部负责把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纳入到自己的教学规划当中来,指导和督促各地学校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公安部门要及时地向教育部门提供有关流动人口的情况和材料,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流动人口子女上学的问题纳入到社会发展的规划当中去。
  而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保障等等。   王旭明称,目前已经明确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是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同时当地的农民工子女要与流入地的其他学生享有同等的受义务教育的决定,学校不能违反规定加收借读费和其他任何费用。
    同时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建立了一套经费保障机制。据了解,从2004年开始,中央财政在安排有关专项经费的时候,已向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就读人数较多的地区给予了倾斜。
     对于农民工自己或者是其他有关方面出资建立的专门用于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王旭明表示,教育部门会将这类学校纳入到民办教育管理的范畴,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其中做得非常好的学校要给予表彰、扶持。
    对于达不到国家办学条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来办学的学校,要予以取消。对在已经在这些不合格的学校入学的学生,将给予合理、妥善的安排。 3。城市公办学校,请为农民工子女敞开大门 随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全国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学生开始享受免交学杂费等政策。
     然而,许多农民工子女不仅不能及时地享受这些政策,甚至还要为去哪里上学而发愁。   开学一周后,记者在南昌市采访发现,不少农民工子女学校虽然条件简陋,可报名者仍络绎不绝。
  一些带孩子报名的农民工告诉记者,他们尝试过去公办学校就读,但两道门槛把他们挡在了公办学校大门之外:一是借读费或者赞助费交不起;二是“八证”“五证”齐全难办到。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的一项针对中国流动儿童的抽样调查,在9个被调查的城市中,有20%的流动儿童无法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学习,6周岁流动儿童未入学的比例达46。
  9%。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今年3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要求农民工输入地政府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
     尽管有法律规定,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可一些地方的公办学校仍然以各种理由将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  即使一些地方政府允许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也要求提供五花八门的证件近十个:户籍所在地户口簿、身份证、本市暂住证、劳动用工合同或工商营业、房屋产权证或租房协议、养老保险凭证、户籍地乡镇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和当地监护条件的证明等。
  而实际上,大多数农民工难以做到“五证俱全”。     目前在城市里,能够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多数是基础薄弱校和城郊乡镇学校。大多数农民工子女都在专为农民工子女开办的“体制外学校”上学,校舍、师资等条件都比较差。
     城乡社会要和谐发展,就必须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包括让农民工子女享受法定的义务教育。  让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学,是各地政府的法定职责。首先,各地政府要尽快取消二元户籍制度所造成的农民工子女上学限制,将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敞开公办学校大门,使公办学校成为吸收农民工子女的主渠道。
  其次,可以考虑扶持条件较好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将其发展成为规范的学校,改善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和环境,进而按公办学校管理,提高学校质量。  第三,应该放宽公办学校的就学准入条件,减少繁琐手续,为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提供便利,彻底去除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后顾之忧。
   乌鲁木齐市日前公布的一份对农民工生活质量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农民工的生活观念正在发生三大变化: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     日前,为了了解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的现状,乌鲁木齐市企业调查队对在乌鲁木齐市内11个行业就业的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在乌鲁木齐市的农民工中,年龄在25岁~45岁之间的,占调查总人数的7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5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8。  5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
  8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4。29%,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仅占5。71%。外出农民工正值青壮年,也是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向往城市生活,有强烈的外出就业冲动,也较容易适应现代工业生产要求。
     调查发现,80%的农民工常年在外务工经商,8。  57%的农民工在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11。43%的农民工属于临时外出务工经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域不断向周边农村地区扩展,一些农民在撤村建居的过程中失去了耕地,因此,放弃农村生活去城市务工,成了他们的主要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18。57%的农民工表示家乡已经没有耕地。  除此以外,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和务农收入较低等因素也是促使农民工选择长期在城市务工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60%的农民工对于未来生活的设想选择的是在城市发展定居,选择赚钱或学到技术后回家乡生活的仅占25。
  71%。81。44%的农民工表示对城市生活能够适应或比较适应,只有7。  14%的农民工表示不太适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部分农民工现在考虑最多的已不是工资多赚100元还是少赚100元,而是在城里可以过上小日子,孩子可以在城市上学,家人能在城市团聚,能够在城市里看病,能够获得各种社会保障,这个意义远比多赚一两百元工资大得多。
     调查发现,在调查问卷“目前最希望得到政府帮助”的选项中,55。  71%的农民工选择“和本地人享有同样户口”;38。57%的农民工选择“解决好子女就学难问题”。
  新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仅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他们中不少人如今更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有更多的企盼,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农民工对此的关注超出了对讨薪、就业等基本生存问题的关注。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