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马谡是怎样的一个人?
马谡---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郡宜城县人。三国时期人物,与哥哥马良等四位兄弟并称“马氏五常”。马谡才器过人,且好谈论军计,《三国志》多次提到,“诸葛亮频携谡,逢议点谡”,可谓深受诸葛亮信任;刘备临终前,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亮犹谓不然。 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诸葛亮征讨南中时,曾向诸葛亮提议采取心战。建兴六年(228年)街亭之战时,马谡因违反军令,为张郃所破,蜀军进退无据,不得已放弃陇右三郡,退守汉中,后被诸葛亮处斩。 斩首之时,全军落泪,诸葛亮亦痛哭。京剧《失街亭》就是讲这一段故事。
《三国志&...全部
马谡---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郡宜城县人。三国时期人物,与哥哥马良等四位兄弟并称“马氏五常”。马谡才器过人,且好谈论军计,《三国志》多次提到,“诸葛亮频携谡,逢议点谡”,可谓深受诸葛亮信任;刘备临终前,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亮犹谓不然。
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诸葛亮征讨南中时,曾向诸葛亮提议采取心战。建兴六年(228年)街亭之战时,马谡因违反军令,为张郃所破,蜀军进退无据,不得已放弃陇右三郡,退守汉中,后被诸葛亮处斩。
斩首之时,全军落泪,诸葛亮亦痛哭。京剧《失街亭》就是讲这一段故事。
《三国志‧马良传》记戴马谡死于狱中,《向朗传》则提到马谡逃走,向朗知情不报,因此让马谡的死充满了谜团!。
马谡之死
正史《三国志.蜀书》各传包含引注野史,一共有三种马谡的死法:
第一是病死:《马谡传》记载:「马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
第二是死亡:
《诸葛亮传》:「斩(马)谡以谢众人。」
《王平传》:「丞相(诸葛)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
《襄阳记》:「(马)谡临终与(诸葛)亮书曰:『明公视(马)谡犹子,(马)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马)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诸葛)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华阳国志》:「马谡在前败绩,(诸葛)亮将杀之,(张)邈谏以『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诛子玉,二世不竞』,失(诸葛)亮意,还蜀。」
另外参考《晋书.陈寿传》记载:「(陈)寿父为马谡参军,(马)谡为诸葛亮所诛,(陈)寿父亦坐被髡」。
《资治通鉴》魏纪太和二年记载:「(诸葛)亮既诛马谡及将军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
《向朗传》则提到马谡逃走,向朗知情不报
《向郎传》记载:「向朗平时与(马)谡善,(马)谡逃亡,(向)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裴松之的注释为:「(向)朗坐马谡免长史,则建兴六年中也。」
戮、诛、斩、夷、杀、屠等虽各具其义,但都有杀人致死的意思,非仅限于惩罚。《蜀书刘璋传》:「(刘)瑁狂疾物故」,意为刘瑁得急病而死。
裴松之注:「魏台访『物故』之义,高堂降答道:『闻之先师:物,无也;故,事也;言无复所能于事也。』」注为原义,即物为无,故为事,物故即无事,即事情不能再有所作为,所以引申为死亡。
《英雄记》:「中(孙)坚头,应时脑出物故。
」,孙坚头受重创,所以致死。再引《吴书薛综传》:「(番)歆弟苗帅众攻府,毒矢射(儋)萌,(儋)萌至物故。」,儋萌被毒矢射中而死。
又物故意指死亡,归纳综合马谡最后的下场必死无疑,此事着无庸议。
不过再彻底仔细深入研究,「下狱」与「物故」中间还应该还有故事。被关入监狱,不过人身行动自由受限制,圈禁不足以致死。刑求可致死、疾病可致死及饥渴可致死等,就是被关不会致死。当然下狱物故不过是叙述事实的经过,把人被关到监狱中,后来才因为其它原故而死掉。
大部分的记载都是支持马谡被孔明诛戮,但是再考虑其它的逃亡及下狱等说法,倒不见得?I格不入。孔明一但判定马谡死刑时,马谡应身在何方呢?有自由身及禁锢的不同,首先是自由身的评估,如果马谡出入自由,不被限制行动,惊闻死亡最后通牒时,会乖乖的在家坐以待毙等死呢?还是因惧死而逃亡他乡呢?
所以判死刑前会囚禁犯人的惯例,就是恐有逃亡之虞。
其次就是禁锢以判刑处死,先关再杀,所以先下狱,被判处死,后来物故。
逃亡不一定就不一定必活不死,逃得再远,也是有追捕回笼的可能。因此发生逃亡不代表「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虽然可能一逃不复返,亦有极大可能被缉捕归案。
从反面来质疑马谡没被孔明戮死的话,那么同次战役的东路箕谷带兵官赵云虽敛兵固守,亦受贬官之罚(从征南将军贬至镇东将军),孔明本人也自贬三等(辞丞相降为右将军,但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那么西路街亭带兵官马谡理应也有惩罪。
所以马谡若未受死,也应受贬官,但是却无马谡贬官的记载,总不至于马谡打败仗还浑然没事吧?
记载马谡逃亡,只是曾经,后来还可通缉被捕。至于被关不是致命的主因,就算要死也得因为其它原因而死。
唯一可以致死的真正原因,只有判刑定谳,而且执行服刑。曾经逃亡、下狱后死及判刑受死等这三段不同的说法若要串起来,也绝非不可能。逃亡与下狱之间就没有冲突,马谡可以先逃亡,再被捕回笼受刑。
马谡---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
马家的几兄弟都是有才能的人,这马谡也不例外。当年孔明南征孟获之时,他与孔明的战略方针就不某而合。在与孔明的日子里经常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并且实施以后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孔明非常欣赏他,经常和他在一起讨论问题,常常是在一起一说就是一个晚上。
二人情同父子。并且得到当时很多蜀名士的欣赏,比如蒋琬等等。也很得人心,比如在马谡被斩之后,当时军中就有十万人为之动哭。而且孔明在杀了马谡之后,哭了,用他自己的话是有负先帝,其实我想里面也应该有可惜马谡的原因。
所以,从这些点点来看,我们应该可以推测--马谡的确是个人才(即便不是个一等一的人才)
马谡其人学识饱满,长年参赞戎机,但一直未当其事。对于披麻执戢,统兵夺地则不获其用(对此蜀军各将官皆有小视)。
诸葛亮首出祁山,街亭要地缺人守。马谡此时主动请命担此要任,以期证明自己。 马谡正是急于为己证明多年苦读兵法并非虚妄,改变了军事目的,变阻挡司马懿为击败司马而出奇造险。正是由于急于证明,所采取的策略忽略了一些要素。
具体内容为:马谡不听王平谏阻于五路总口下寨,以为久计。而选侧面一座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的山为屯兵之地。想凭高视下击败魏军。王平又说明了水道被短如何是好,言此山是绝地。而马谡又又以孙子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
”的道理来阻谏。马谡的狂妄、无知不仅害了自己,而且坏了蜀汉伐魏之大业,故其一死不足以谢国人!这似乎是近两千年来的定论!马谡很可能只是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而已!分析如下:
蜀弱魏强之势诸葛先生心知肚明,故伐魏带有很强的侥幸心理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得已心态,当司马懿[或按《三国志》为张颌,下同]主掌魏军以后,蜀军靠诸葛先生个人的聪明才智获胜之机显然就丧失了!与优势魏军硬碰硬吗?丢失荆州和夷陵之败后的蜀汉政权再也输不起了!任何大的损失都可能把它推到灭亡的边缘!对此,诸葛先生应该明白---全身而退才是上策!但对如此声势浩大的北伐,没有充足的撤军理由是不能向蜀汉君臣和百姓交代的!于是诸葛先生想到了街亭!而此时的司马懿也想到了街亭,渴望截断蜀军退路一举全歼蜀军主力,建不世之功!于是街亭之战展开了!
怎么看街亭之战和马谡的责任?我们可以对比古代希波战争中的温泉关之战,李奥尼达凭天险,虽然竭尽全力,但最终不免关陷身死!原因何在?------没有援军!可见,以绝对劣势兵力据险而守的一方,若得不到及时增援,很难守备成功!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因此,我觉得街亭之战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诸葛亮,而不在马谡!即使马谡部署得当亦不过多拖几日而已,他单凭自己力量是绝对守不住街亭!诸葛亮交给了他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再看诸葛先生的运做!他已经估计到司马懿要打街亭,街亭的重要性他更清楚,此时应如何应对?我觉得要么他率主力袭击司马懿背后,与马谡前后夹击,歼灭魏军于街亭;要么直接进攻魏军老营!道理一样,趁魏军分兵之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这是以弱克强的唯一良策!但直到街亭失守,诸葛先生竟没有任何动作,为什么?他在这段时间里在做什么呢?我们先记下这个疑问!看街亭之战后的情况!
当司马懿占领街亭以后,我想他一定忘乎所以,以为蜀军覆亡不远矣!但诸葛亮竟然在这样的被动情况下,迅速全身而退!对此,司马懿只能自叹弗如吧!本人曾十几次穿越秦岭,望着那连绵的崇山峻岭,也不得不钦佩诸葛先生的才智!但先生毕竟不是神人,他能做到这点,我觉得他事先不仅有过周密的安排,而且在街亭之战正酣时,甚至战前他就在做从另外通道撤退的准备了,否则,难保不乍闻街亭失守,军心大乱而全线崩溃!如果是这样------有另外的通道可以保全蜀军安然撤退,街亭重要性并不象渲染的那样!那他派马谡去守街亭,并要他立军令状的用心就非常可疑了?他难道不是想借马谡的头来搪塞蜀汉君臣之口?结果就是这样,直到现在我们往往把一出歧山失败的责任归到马谡头上而不是诸葛先生!——佩服先生高明的权术,可怜马谡!
接下来的问题是诸葛先生有杀马谡的动机吗?有!马谡和杨修性格类似---有才但不免轻狂!这样的性格不会为权臣欣赏的!刘备不欣赏他,有些人觉得在白帝城托故时候有明显表露,个人觉得这不可信!刘备在这样的庄重场合不会单独向诸葛先生嘱托这样一个小人物!嘱托意味着不信任,以诸葛先生才干会看不出马谡几斤几量?还要先主提醒?先主不会这样不明事理呀!多半是诸葛先生在杀马谡时的托词!先主已死!在场的只有诸葛先生,说什么谁敢怀疑?但诸葛先生不欣赏马谡是真的!征南中的时候,马谡献策,诸葛先生什么反映?我觉得这里反映了先生虚伪的一面!他绝对反感马谡的表现!权臣往往想给部下一个神秘莫测的感觉,而揭破权臣的谋划,不管是好心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干,都会招致他的反感,虽然表面可能赞美你几句!看杨修在几个场合,曹操什么表现就明白了!诸葛亮也一样啊!从不被重用的“参军”突然委以关系全军的重任,不奇怪吗?若曹操派杨修担当类似的任务,我们难道不会想到曹想借机杀他吗?
马谡之死为蜀汉撤军提供了一个充足的理由!保全了蜀军的颜面,对蜀汉政权综合影响是好的!对诸葛先生个人而言,仅用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马谡,就维护了自己的威望!而且还让马谡直到死都感激他!高明哉!凭心而论,先生是我最叹服的三国人物之一!
原因是先生能把自己的权术和蜀汉的最高利益统一起来!千古权臣惟有先生能做得如此完美!
诸葛亮不是为了杀马谡,只是找个人做他伐魏失败的替罪羊而已。
诸葛亮,一个在《三国演义》里上演志怪传奇的“圣人”,一个在三方政治博弈里游刃有余的策士,一个不折不扣的阴谋家,一个道貌岸然的伪道学。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