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这里被称为中国的“成语之乡”、“典故之乡”。古城邯郸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灿烂的文化,涌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邯郸学步———学步桥:桥名出典于《庄子·秋水篇》,据载:“春秋战国时,有燕国寿陵少年,看邯郸人步姿优美,便学步于邯郸,结果未得其能,又失其故步,匍匐而归,引起大笑”。 唐代诗人李白借此典故曾书“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
至今,邯郸尚有学步桥一景存在。位于邯郸市区北关街,横跨沁河之上,为三孔石拱桥,大孔券两侧有四个小拱券,桥长35米,宽8.3米,通高4米。 桥拱中心处雕有向下俯视的龙头。桥面两侧有石栏杆,各有石...全部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这里被称为中国的“成语之乡”、“典故之乡”。古城邯郸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灿烂的文化,涌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邯郸学步———学步桥:桥名出典于《庄子·秋水篇》,据载:“春秋战国时,有燕国寿陵少年,看邯郸人步姿优美,便学步于邯郸,结果未得其能,又失其故步,匍匐而归,引起大笑”。
唐代诗人李白借此典故曾书“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
至今,邯郸尚有学步桥一景存在。位于邯郸市区北关街,横跨沁河之上,为三孔石拱桥,大孔券两侧有四个小拱券,桥长35米,宽8.3米,通高4米。
桥拱中心处雕有向下俯视的龙头。桥面两侧有石栏杆,各有石柱多根,柱上雕刻石狮、石猴等兽形,形态各异,制作精巧,造形美观,具有民族传统风格,为一处重要的古代建筑。
邯郸一梦———黄粱梦:中国成语中,有邯郸一梦、黄粱一梦、黄粱美梦、一枕黄粱、梦熟黄粱、梦觉黄粱等,都是一个意思。
此典出自唐人传奇《枕中记》。大概情节是,有位叫卢生的秀才进京赶考途经邯郸,在一小客栈住下。当时,店主正在煮黄米饭,卢生劳累之中便昏沉睡去,做了一个美梦,梦中享尽一生富贵荣华。等他一觉醒来,一切没有变化,他还是个穷书生,连店主做的那锅黄米饭还没煮熟。
当年卢生做美梦时的客栈,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大集镇,就叫“黄粱梦”,位于邯郸市北15公里处,占地20亩,是一组规模宏伟、保存较好的明清时代道观古建筑群。祠内主要建筑有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等,布局严谨,错落有致。
卢生殿内有卢生睡像与睡榻相连。中央院落松竹交荫,鸟语花香。祠内还建有莲池、假山、回廊、碑碣、钟鼓楼、八卦亭,间有古松翠柏点缀,环境优美清静,确有古观幽雅之遗风。这便是黄粱美梦典故的故乡了。
胡服骑射———插箭岭:胡服骑射,见于《史记·赵世家》:“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胡服骑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故步自封,应学习别人长处,勇于改革。
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现此处已开辟为一处融古代文化与现代游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园林———赵苑。
赵苑占地2100亩,为群雀式建筑,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苑内景观分四部分。东部为古名胜遗址区,内有插箭岭、梳妆楼、照眉池、铸箭炉等古遗址,有新修建的赵王殿、诸子百家殿、古代兵器陈列馆。
南部为苑囿区,内有鸳鸯园、家家乐游艺园。西部为现代游乐区,内有九宫城、水上世界、胡服骑射场、垂钓园等。北部为度假区,有仿古宾舍、高档泳池、台球房和小型放映厅等,是疗养度假的好地方。近期又在北大门东侧建起了“邯郸成语典故苑”,占地102亩,总体规划以具有北方特色为主的园林为载体,以发生在邯郸的58个成语典故为内容,以战国时期的建筑特色为风格,以碑刻、浮雕、绘画、自然山石像形喻义等多种艺术手法为表现形式。
整个园林以门、沼、台、山四大主体为中轴线,形成了9个各具特色的艺术景区。
炼石补天———娲皇宫:娲皇宫是一座气势宏大的古建筑群。位于邯郸市涉县凤凰山上,距邯郸市120公里。相传是因“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处而得名。
始建于北齐(550—557年),明嘉靖、万历年间陆续建筑,清咸丰年间重修,占地76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娲皇阁依山就势,坐北朝南,北靠绝壁,高四层23米。在建筑选址、地势利用上独具匠心,整体建筑用8根铁索拴在悬崖上的8个拴马鼻上。
娲皇阁的两旁建有钟鼓楼,阁外山崖上保存有距今1400多年艺术价值极高的北齐摩崖石刻。
织绚邯郸———邯郸故城:东周时期,卫献公的弟弟姬专,为避灾难逃到晋国的邯郸,他在这里专心致志营造邯郸,一生不再谈论卫国,这便是“织绚邯郸”的典故,意思是忘掉过去向前看。
人们常用“织绚邯郸”这一成语来形容为新生活而奋斗的人们。
邯郸故城,在今邯郸市区的西南部,由东城、西城、北城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品”字形,城内总面积为50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保留着残高3至8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墙,围墙内地面有布局严整的十几处夯土台,城下有面积宽广的十几处夯土基址。
这座历史悠久的宫城,始建于战国时期。自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至赵王迁八年(公元前228年)被秦所占,历经八代共159年,一直为赵国的王宫所在地。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徒其民河内,夷其城廓”,自此赵王城变为废墟。
赵都邯郸故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虽受到天灾与人为的损毁,但地面的遗存仍很雄伟壮观,地下的遗址也颇丰富。其平面布局基本符合我国古代前者为城,后者为廓,五里之城,七里之廓的都城建筑定制。
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赵威后问齐使、触龙说赵太后———丛台:赵国曾是一个多难的国家。
他在历史上曾经被侵犯和被欺侮。但是,国难识忠臣,国难出人杰,赵国出现了一批不畏强权,善于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暴的英雄人物,出了一批有远见、明大义的君臣,如赵武灵王、赵威后(即赵太后)、蔺相如、平原君、毛遂等人,终于使赵国自立于强国之林。
至今,邯郸尚存留有许多赵国遗迹,显示着赵国的霸业和强盛。
丛台位于邯郸市中心丛台公园内,是古城邯郸的象征。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29年)时期,是赵武灵王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的地方。
丛台之名,是因为当时有许多亭台建筑连接垒列而成,“连聚非一,故名丛台”。现存的古丛台,重修于清代同治年间,是一个方圆1100多平方米、高26米的三层青砖高台。台上建有据胜亭、回澜亭、如意轩、武灵馆,存有许多碑刻。
在第一层上还有郭沫若先生留下的七律和乾隆皇帝亲题的诗碑。古丛台气势宏伟、巍峨壮观,历时2000年,几经修缮和改建,虽原貌已失,但仍保持着古代亭榭的独特风格。台前翠柏夹道,有阶石可登,台周碧水环绕,绿树成荫,为中原地区一处游览胜地。
邯郸是一座露天博物馆。邯郸成语典故之乡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不到邯郸作成语典故旅游,可以说是爱好旅游者的一种缺憾。只有到了邯郸,才能身临其境,体会到其深邃的文化内涵。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