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黄爪隼的习性和分布?
黄爪隼 Lesser Kestrel
鹳形目 > 隼科 > 隼属
CICONIIFORMES > Falconidae > Falco naumanni
描述:体小(30厘米)的红褐色隼。 雄鸟头灰色,上体赤褐而无斑纹,腰及尾蓝灰。下体淡棕色,颏及臀白。胸具稀疏黑点。尾近端处有黑色横带,端白。雌鸟红褐色较重,上体具横斑及点斑,下体具深色纵纹。雄雌两性均似红隼,但体型较小而纤细,雄鸟色彩较鲜艳,黑色点斑较少。 雄鸟翼上覆羽蓝灰,且无红隼眼下的深色条纹。飞行时尾呈楔形。爪浅色,而红隼爪黑。
虹膜-褐色;嘴-灰色,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高叫声似红隼但较快,似kikikiki…也作...全部
黄爪隼 Lesser Kestrel
鹳形目 > 隼科 > 隼属
CICONIIFORMES > Falconidae > Falco naumanni
描述:体小(30厘米)的红褐色隼。
雄鸟头灰色,上体赤褐而无斑纹,腰及尾蓝灰。下体淡棕色,颏及臀白。胸具稀疏黑点。尾近端处有黑色横带,端白。雌鸟红褐色较重,上体具横斑及点斑,下体具深色纵纹。雄雌两性均似红隼,但体型较小而纤细,雄鸟色彩较鲜艳,黑色点斑较少。
雄鸟翼上覆羽蓝灰,且无红隼眼下的深色条纹。飞行时尾呈楔形。爪浅色,而红隼爪黑。
虹膜-褐色;嘴-灰色,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高叫声似红隼但较快,似kikikiki…也作粗喘气声chay-chay-chay。
幼鸟尖叫如红隼。
分布范围:欧洲南部及北非至中亚、印度、缅甸、老挝和中国北方。越冬往南。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为不常见季候鸟。繁殖于新疆北部及西部、内蒙古、河北。
经山东、四川南部及河南至云南越冬。
习性:于悬崖峭壁结群营巢。主要以昆虫为食。较红隼少停在空中鼓翼,振翼甚快。迁徙时结大群。
黄爪隼
黄爪隼(国家Ⅱ级)
别名 黄脚鹰
隼形目 隼科
识别特征 雄鸟、雌鸟及幼鸟体色有差异。
雄鸟前额、眼先棕黄色,头顶、后颈、颈侧、头侧为淡蓝灰色,耳羽具棕黄色羽干纹。背、肩砖红色或棕黄色,无斑;颏、喉粉红白色或皮黄色,尾淡蓝灰色,具有一道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雌鸟前额为污白色,具纤细的黑色羽干纹;眼上有一条白色眉纹;头、颈、肩、背及翅上覆羽棕黄色或淡栗色,具9-10道黑色横斑和宽的黑色次端斑及白色端斑。
幼鸟和雌鸟相似,但上体纵纹和横斑粗著,腰和尾上覆飞淡棕色;中央尾羽蓝灰色,仅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外侧尾羽棕色,具黑褐色横斑。虹膜暗褐色,嘴蓝灰色,跗 和趾淡黄色,爪淡白色。
分布
栖息地及习性 主要栖息于开阔的荒山旷野、草地、河谷、林缘、荒漠以及村庄附近和农田地过的丛林地带。
白天活动,常单独或雌雄成对活动,有的也成小群。主要以大型昆虫为食,常单独或雌雄成对活动,有的也成小群。主要以大型昆虫为食,有时也捕食小型鸟类、鼠类、蜥蜴、蛙等小型脊椎动物。每年5-7月份繁殖。
每窝产卵4-5枚,偶有7枚,少至3枚。卵多为白色或浅黄色,缀有红褐色或砖红色斑点。
黄爪隼(huangzhuasun)
黄爪隼分布于地中海沿岸至我国;我国繁殖于新疆北部及西部、内蒙古、河北,经山东、四川南部及河南至云南越冬。
栖息在开阔的荒山旷野、荒漠、草地、林缘、河谷、以及村屯附近和农田地边丛林地带。性极活跃,多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主要以蝗虫、蚱蜢、甲虫、蟋蟀等大型昆虫为食。也吃啮齿动物、蛙、蜥蜴、小型鸟类等脊椎动物。
繁殖期5~7月。营巢于山区河谷悬岩峭壁上的凹陷处或岩石顶端岩洞中,也有在大树洞中营巢的。通常每窝产卵4~5枚。偶尔有多至7枚和少至3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浅黄色,被有砖红色或红褐色斑点。
长径3。1~3。8厘米,短径2。6~3。1厘米。孵化期28~29天,雌雄亲鸟轮流孵卵,但以雌鸟为主。雏鸟晚成性,孵出后主要有雄鸟觅食喂雏。大约经过26~28天的巢期生活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