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求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诗词五首》详解

全部回答

2018-08-28

1 0
    1、注释   (1)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2)尘网: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官场。   (3)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4)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5)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6)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
  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可解释为固守自己愚拙的本性。     (7)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归园田居(8)荫:荫蔽。   (9)罗:罗列。   (10)暧暧:暗淡的样子。
     (11)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12)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闲静的屋子。
  余闲:闲暇。   (15)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官场。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2、译文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官场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作品注释   ①张丞相:指张九龄。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⑤济:渡。   ⑥端居:安居。   ⑦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⑧ 徒:白白的。[1] 作品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2] 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理。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作品译文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间。
   1、此词牌仄韵调名为《页落秋窗》。   2、《长相思》词牌之调:双调,   3、《长相思》词牌句数:共八句,前后半阕各四句。   4、《长相思》词牌句式:3375;3375。   5、《长相思》词牌字数:上下阕各十八字,共三十六字。
       6、《长相思》词牌韵脚:上下阕各四句,每阕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   7、《长相思》词牌特殊的共性与不同性:   a、《长相思》词牌上下两阕前两句通常各叠后两字。
     b、《长相思》词牌上阕首句也可不押韵,后阕首句也可不押韵。 词牌格律【乐府纪闻】:“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  ”按张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亦名﹝渔父词﹞,其调之曲拍,不传于后世。
  而唐宋词人,又多有﹝渔家乐﹞之作,其为描写渔人生活之词则同。至范希文乃有本调之创,题义盖与﹝渔家乐﹞无二致也。【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曲,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欧阳公尝呼为‘穷塞王’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首以送之。”是此调之创自希文,已可证明;惟所咏则渐涉于泛耳。   〔作法〕 本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韵诗两绝合为一。
  其所不同者仅有第三句协韵,以及下添一个三字句而已,但此三字句亦须协韵。  ﹝惜香词﹞后段三字句不协韵,实系错误。七言句第一三字平仄虽可通融,故如杨慎词,于后半第三句作仄平平仄平平仄,则非初学者所宜法矣。
   望采纳。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