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禁海禁从何时开始?是明朝吗
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就是开海。
明初实行海禁,中央控制力强大,国内经济形势蓬勃增长,一片欣欣向荣。
正德时期,朝野开海的呼声高涨,声称要提倡鼓励自由经济体系。那时的清流严嵩就上疏陈述开海的好处。
嘉靖时期,虽然由于倭寇,下令禁海,但是海上贸易仍然无法阻挡的大大发展。嘉靖也是明朝混乱的开始,经济形势进一步看好,思想言论进一步开放,中央集权逐渐走向衰落。
隆庆正式开关后,经济贸易总量大大增长,国内贫富差距迅速拉大,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官民矛盾进一步突出。 之后张居正短暂变法,形势曾经一度看好。但张居正死后,形势急转直下,中央集权完全失控,思想言论极度开放,以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封建帝国王朝...全部
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就是开海。
明初实行海禁,中央控制力强大,国内经济形势蓬勃增长,一片欣欣向荣。
正德时期,朝野开海的呼声高涨,声称要提倡鼓励自由经济体系。那时的清流严嵩就上疏陈述开海的好处。
嘉靖时期,虽然由于倭寇,下令禁海,但是海上贸易仍然无法阻挡的大大发展。嘉靖也是明朝混乱的开始,经济形势进一步看好,思想言论进一步开放,中央集权逐渐走向衰落。
隆庆正式开关后,经济贸易总量大大增长,国内贫富差距迅速拉大,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官民矛盾进一步突出。
之后张居正短暂变法,形势曾经一度看好。但张居正死后,形势急转直下,中央集权完全失控,思想言论极度开放,以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封建帝国王朝由此走向不归路。
================================================
应文采飞扬兄:
受益最大的是缙坤集团。
明末有很大一部分缙坤是受政策保护的终身免税集团。海贸是要用国内物资作为交换的,于是国内物资大量流向海外。国家一分钱的税都收不到也就算了,物资外流的速度也迅速加快,而换回来的是整船整船的白银,却得不到物资补充。
由此拖垮了国内经济体系。
而在明朝,商人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群,在国家政治决策中没有发言权。开海后,却必须学会和缙坤阶层互相勾结,于是国家税收的漏洞就越来越大,而财富却加速流入缙坤商人手中。
根本原因是中央控制力的大幅削弱,专制社会走向土崩瓦解。
明初朱元璋高度专制,中央政府控制力非常强大。朱高炽内阁分权,朱瞻基太监分权后,中央控制力逐渐削弱。明孝宗强化内阁权利,文官制度正式确立后,中央集权专制也走逐渐走向瓦解。真正的催化剂就是隆庆开海。
从财政上来看,万历中期张居正改革失败后,中央集权就已经土崩瓦解。万历穷到要派太监出去收矿税、盐茶税等来维持国家的基本开销和运营。这些杯水车薪的钱,要用来皇室的开销,要给官员发工资(难怪万历有1/3以上的官员缺员),要发军饷打三大征,要赈灾。
。。。。
一个字,没钱。。。
=======================================================
现在该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要杀那么多功臣了吧。光这么多嘴就能把国家吃穷了。
明朝的海禁与阻碍文化经济科技发展没有任何关系。初期朱元璋、朱棣是民间禁海,而中央政府的对外交流从来没有停止过。
明英宗、成化年间诞生的心学是明朝开放的奠基石(陈献章)。王守仁把心学推到高峰后,明朝的文化、科技、思想等正式得到解放,社会及其活跃。
有趣的是同时期的刘大夏(成化)宣布彻底禁海,不仅民间不准片板下海,官方的海外交流也几乎全部停止。但是明朝的整个经济形势确是在弘治年得到蓬勃发展,弘治大力推行经商,不仅重开边蒙互市,还鼓励民间开市。
改宋朝的旬市(每10天开市交易一次)为不定时贸易(任何时候都可以贸易)。改宋朝的官市(政府完全掌控下的交易)为自由贸易(政府不再干预,只负责收税),这些举措大大激活了国内的商业贸易。弘治时期的集市遍布全国各地农村城市,集市数量是宋朝的10倍之多,规模也大大膨胀。
扬州、临清、苏州、应天等一大批工商城市都是在这时期发展起来的。
正德、嘉靖时期,国内的思想界异常活跃,以王守仁为首的心学派和传统理学派展开激烈的辩论。仅嘉靖前期,在全国各地书院展开的学术辩论交流大会经常召开。
嘉靖还在殿试中鼓励贡生们自由发言,议论时政。言论的敞开是经济、文化、思想、科技等各方面大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央集权控制力下降的先兆。
万历时期西方基督教势力全面进入中国,中外交流也非常活跃。心学、儒学传入西方,科技上对外交流也及其活跃。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