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娱乐休闲 度假旅游

旅游常识中蒙山一带居民的生产习俗有哪些?

旅游常识中蒙山一带居民的生产习俗有哪些?

全部回答

2016-10-16

49 0
    蒙山一带居民的农事活动,除春耕、夏管、秋收、冬藏外,尚有许多地方特点。垒地堰 蒙山周围大都是山岭梯田,岁岁洪水冲刷,地堰多有坍塌,造成水土流失。有农谚云:“山地没了堰,身分去一半”因此春秋两季居民要上山垒地堰、拾石头、拔塞子(即拔除地里的卧牛石)。
  代代沿袭,岁岁如此。  熏土粪山地路远而坎坷,往地里送土杂肥多靠肩挑或用毛驴运 。除此还有“熏土粪”之俗。即在秋种之前,先在山地里用草片和土块垒成一个个内空外实的圆丘,中间填满杂草和干牛粪,点燃冒烟之后,将其密封,杂草与牛粪烧完,土块便成焦黑状,捣碎后即可作为基肥。
  旧时,还有赶羊群“卧地”的习俗,即将羊群赶到某块空地里过夜,利用羊粪、尿肥田。  歇地旧时,山地脊薄,多种植地瓜、花生、谷、黍等作物,大多一年一收,闲地冬耕歇茬。农谚云:“割了豆子歇歇地”建国以后,政府倡导提高复种指数。
  50 年代开始改为两年三收或一年两收,并推广间作套种。近几年有的实行立体种植。祈雨山地多干旱,农谚有“秋旱如刀刮”之说。旧时天旱,农民有求雨之俗。  蒙山就建有“雨王庙”,天旱时,有些居民就上雨王庙烧香求雨。
  1200 年(金承安五年)于蒙山所立的“蒙山祈雨记碑”文中就记述了春天大旱求雨的情景。解放以后,此种迷信陋习已被破除。田间餐旧时农忙时节,农民在日出前下地,日入后收工。早、午两餐均在田间吃。送饭者多为妇女儿童。
    开饭时,一家一户在地头或蹲或坐,围成一圈。随着科学种田的推广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强度大为减低,田间就餐者随之减少。集市庙会蒙山一带过去交通闭塞,“舟车不通,人民稀少,土货不出,外货不入”。
  集市是居民进行交易活动的主要场所。集多以五日为期,例如一六、二七、三八、四九、逢五排十。  到集市上进行买卖交易称为“赶集”。集市结束,称为“散集”。一般大集从上午至下午,小集至中午即散。
  亦称“赶会”、“赶山”,多于春初和秋末在庙宇所在地举行,会上一般有戏剧演出或其他娱乐活动,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进行贸易,有的并来烧香拜佛。旧时蒙山泰山行宫每逢“三月三”、“九月九”庙会,士女云集,熙熙攘攘。
    至今,蒙山万寿宫、明广寺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五仍举行庙会,人山人海,热闹空前。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娱乐休闲
度假旅游
明星
音乐
电影
动漫
宠物
谜语
花鸟鱼虫
摄影摄像
脑筋急转弯
收藏
其它
电视
星座/运势
幽默滑稽
度假旅游
度假旅游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