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帮我分析一下苏轼词《念奴娇-赤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小传】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念奴...全部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小传】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
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
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
“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
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
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
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且无“羽扇纶巾” 儒将风度。两部作品对同一人物的刻划各有其妙,且都已深入人心。不必追究谁更接近历史真实。但一定要理解,苏轼词中如此刻划周瑜、赞颂周瑜,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主要特点有:1、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诗歌的跳跃性也极强,因为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而是按照情感的踪迹来结构全诗,通过诗歌的开阖跌宕表现感情的变幻无常。
2、充沛的气势。李白诗的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奔涌而出,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而且意象雄奇壮美。3、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李白诗歌的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奇之又奇。4、语言清新俊逸。
如他自己所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5、与风格相适应,在诗体的选择上,较少用律诗,而多用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
李白志向远大,为人直率狂放。其诗大都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反映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同时也创作了其他题材的诗篇。
其诗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在艺术上想象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色彩,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活泼。风格多样,以雄奇、飘逸、奔放著称。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其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其二,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
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21 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后来,他参加了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的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往边远地区,刘禹锡是个非常有骨气的人,在被贬十年后应召回京时,因不满长安新贵们的所作所为,写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讽刺当朝新贵。
诗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当权者知道后极为不满,他因此再度被贬。可时隔十四年后他再次奉召入京时,又在《再游玄都观绝句》一诗中写下了“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
晚年,刘禹锡变得性格乖戾,很少和人往来,以专门从事创作来消闲度日,自得其乐。他常和白居易往来,酬和颇多。刘“善诗精绝”,白居易赞扬他的诗说:“刘君诗在处,有神物护持。”推刘禹锡为“诗豪”,意即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的意思,后人也就据此而称之。
修改回答 ┆ 采纳答案 ┆ 评论 ┆ 举报
提问者请及时处理问题
怎样采纳答案
我来回答
内 容: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小传】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
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
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
“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
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
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
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且无“羽扇纶巾” 儒将风度。两部作品对同一人物的刻划各有其妙,且都已深入人心。不必追究谁更接近历史真实。但一定要理解,苏轼词中如此刻划周瑜、赞颂周瑜,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主要特点有:1、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诗歌的跳跃性也极强,因为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而是按照情感的踪迹来结构全诗,通过诗歌的开阖跌宕表现感情的变幻无常。
2、充沛的气势。李白诗的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奔涌而出,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而且意象雄奇壮美。3、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李白诗歌的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奇之又奇。4、语言清新俊逸。
如他自己所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5、与风格相适应,在诗体的选择上,较少用律诗,而多用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
李白志向远大,为人直率狂放。其诗大都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反映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同时也创作了其他题材的诗篇。
其诗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在艺术上想象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色彩,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活泼。风格多样,以雄奇、飘逸、奔放著称。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其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其二,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
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21 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后来,他参加了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的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往边远地区,刘禹锡是个非常有骨气的人,在被贬十年后应召回京时,因不满长安新贵们的所作所为,写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讽刺当朝新贵。
诗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当权者知道后极为不满,他因此再度被贬。可时隔十四年后他再次奉召入京时,又在《再游玄都观绝句》一诗中写下了“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
晚年,刘禹锡变得性格乖戾,很少和人往来,以专门从事创作来消闲度日,自得其乐。他常和白居易往来,酬和颇多。刘“善诗精绝”,白居易赞扬他的诗说:“刘君诗在处,有神物护持。”推刘禹锡为“诗豪”,意即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的意思,后人也就据此而称之。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