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生活 生活常识

酒令的起源 演变与发展大体经历了哪几个历史时期?

酒令的起源 演变与发展大体经历了哪几个历史时期?

全部回答

2018-04-15

55 0
     考察酒令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历史时期: 最初,酒令的本意为有关节制人们饮酒的律令。在西周时代,它体现为 森严的饮酒礼仪制度。那时候,除设有专门“掌酒之政令”的酒官外,在酒 宴上还设有监视人们饮酒的“监”、“史”。
  《诗•小雅•宾之初筵》说:“凡此 饮酒,或醉或否。  既立之监,或佐之史。”不管敬酒、罚酒,都要受到“监”、 “史”的节制,不准饮酒过度,不准有失礼仪,违者予以惩处。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西周奴隶制度的礼崩乐坏,“监”、“史”则被 “觞政”所取代。
  觞政是在宴会上执行罚酒的使命。例如刘向《说苑》所 记载: 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饭不皭(不干杯)者,浮 以大白(罚酒之器)。  ”文侯引用而不尽皭,公乘不仁举白浮君,君视而不应。
   侍者曰:“不仁退!君已醉矣。”不仁曰:“……为人臣者不易,为君亦不易。 今君已设令,令不行可乎?”君曰:“善!”举白而饮。 故事反映出酒宴的主人所关心的已不再是礼仪问题,而是客人必须开怀 畅饮,以尽酒兴。
  而执行使命的觞政,态度严肃认真,连国君也不得违令逃 罚。  这样,酒令的内涵就由原来的节制饮酒而转变为劝酒的性质了。 但像魏文侯那样单纯用强制命令的手段,未免与欢乐的宴会气氛有些不 协调,弄不好,还会大煞风景。
   到了汉代,汉武帝与群臣在柏梁台上饮酒作诗,每人依次作一句,都用 相同的平声韵脚,联成了一组诗,酒喝得很尽兴,诗也联出来了,被称为 “柏梁体”诗。  从此之后,宴会上就产生了即席联句这种助兴取乐的方式。
   不久,又由众人联句发展为各人单独作诗即当筵赋诗的方式。 到了晋代,石崇在他的金谷园别墅中宴客,不但令客人即席赋诗,而且 规定:“或不能者,罚酒三斗。”产生了正式的以诗为令进行罚酒的酒令。
   到了南北朝时代,这种酒令已广泛流行。  “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 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介染 翰便成,文无加点。高祖两美之,曰:‘臧盾之饮,萧介之文,即席之 美也。
  ’ ’’ 又据《南史•陈后主纪》载:“后主常使张贵妃、孔贵嫔等八人夹坐、江 总、孔范等十人预宴,号曰狎客。  先命八妇襞彩笺,制五言诗。十客一时继 和,迟则罚酒。”则又发展为即席倡和的方式。
   不过这期间的以诗为令,发令者皆为宴会的主人,还不是众人推举的不 拘身份的令官。后面这种令官的产生,大概在六朝之后,最迟也当在唐代。 《梁书•王规传》载:“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
    规从容 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这是“酒令”单独成词的最早出处。其含 义无疑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饮酒行令。王规的拒绝,说明当时由众人推举令 官行令的规矩还没有确立起来。
   到了唐代,酒令已在社会上普遍盛行。从“令征前事为觞咏”(翰愈) “新翻酒令著词章”(翰愈)“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新吟胜管弦”(白居易)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腊灯红”(李商隐)“醉翻彩袖拋小令,笑掷骰盘 呼大采”(白居易)等这些唐人诗句看,当时所行之令,已经不再局限于即席 联句、即席赋诗。
    词章、经史、射覆、藏钩、猜枚、掷骰,皆成酒令,其花 样之新,门类之多,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此后经由宋、元、明、清各代一 直发展而盛行不衰。特别是元朝以后,由于通俗文学的发展,普遍的市井庶 民,农工商业者也往往能用活泼俚俗的语言作些顺口溜,唱些小曲,所以酒 令已不限于士大夫、文人雅士及富豪之家的酒宴之间,正如刘姥姥所说:“庄 家人闲了,也常会几个人弄这个。
    ”其应用范围就更加广泛了。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生活
生活常识
服装/首饰
美容/塑身
购车养车
家电
礼节礼仪
美食/烹饪
购物
购房置业
婚嫁
家居装修
交通出行
起名
保健养生
育儿
生活常识
生活常识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