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生活 保健养生

喝冰水会对身体有何坏处?

全部回答

2007-07-17

0 0
    谈到冰水,时下没有人不喜欢的,尤其是炎炎夏天,很多人都会去买冰凉的饮料、冰水来止渴,一口喝下,畅快无比。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注意它的伤害性。      西医:老人、儿童不能喝冰水      大量喝冰水容易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影响消化、刺激胃肠,使胃肠的蠕动加快,甚至引起肠痉挛,导致腹痛、腹泻。
    正常人喝冰水,尤其是带甜味的饮料,在空腹的情况下饮用后,胃病自然不请自来。      对于老人来讲,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喝冰水除了引起胃部不适,可能还会引起脑血管的痉挛,从而引发心绞痛等。
  因此,老人一定不能喝冰水。      孩子天性好动,活动后往往浑身是汗。  有的家长习惯给孩子喝一杯冰水,认为这样既解渴又降温。其实不然,儿童的肠胃是很脆弱的,连大人都不宜多喝的冰水,还是少喝为好。
        中医:冰水可能引发中暑      在夏季,不少人在大量出汗后,选择饮用冰水来解暑降温。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这样虽然会带来暂时的舒适感,但大量饮用冰水,会导致汗毛孔宣泄不畅,肌体散热困难,余热蓄积,极易引发中暑。
          夏季原本就是痢疾、腹泻高发季节,人们更应该注意肠胃的保护。中医认为,冰水数寒凉之物,人喝到身体里被吸收后,肠胃很容易产生痉挛。人们不要饮用过凉的水来解暑降温。
        中西医共同建议:      1。常人尽量不饮或者少饮温度过低的冰水,即使在炎炎夏日里,可以把不直接裸露在外的白开水放到冰箱里稍加冷藏,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或者用手测量冰水温度不冰手时可以饮用。
          2。老人、小孩最好不饮用冰水。      3。女性在月经期间,即便暂时不会引起腹痛等不适,也不要饮用冰水。 医生提醒:平时要注意饮水,但不要等到感到口渴时才喝,也不要饮用冰水解暑。
   高温天气下,人们很容易患上空调病、肠胃疾病、轻度中暑等。  医生提醒,大家平时要多喝开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最好不要喝冰水,因为冰水虽然会带来暂时的舒适感,但不容易渗入细胞,还可导致汗毛孔宣泄不畅,肌体散热困难,极易引起中暑。
   空腹喝冰水:使用方法和原理类似于冰牛奶法,冰冷的东西会刺激肠胃收缩,只不过成本更低了一点。    不建议经常使用,对身体伤害比较大。 当身体满头大汗时,正在排泄身体燃烧后所产生的垃圾,这时如果直接吹冷气或喝冰水,会使身体局部的感觉器官很快冷却下来,并且将这个信号传送给大脑,身体随即终止其原有排除垃圾的工作。
  那些还没有被排出的垃圾则被留在身体里。 营养过剩的问题并不一定是肥胖真正的原因,冰水和冷气的不当使用很可能是肥胖更主要的因素。

2007-07-18

107 0
    过度喝冰水会影响生殖系统的发育和生理功能,特别是一些少女,不管是否是月经期,胡乱喝冰水或冰冷的饮料,会造成月经紊乱、痛经。寒气聚集胞宫甚至隐埋下婚后不孕症的祸根。男生过度饮冰水也会影响精子发育。
  此外,冰水还会对咽喉、声带、呼吸系统等造成危害。( 夏季人体出汗多,每天排汗量可达500——1000毫升,人们除从食物中摄取水分外,主要靠饮水来补充,那么,夏季如何科学饮水呢? 1. 不要等到口渴、烦躁、乏力、头晕之时才饮水:这些现象说明肌体细胞已经开始脱水,到了中暑的边缘,应该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经常饮水,每人每日的饮水量约在2000——3000毫升左右,高温条件下作业者饮水则应更多; 2. 夏季清晨应适量饮水:人经过一夜的睡眠之后,体内水分已大部分被排泄和吸收了。
    此时适量饮水或者饮用牛奶、豆浆、大米稀粥、绿豆汤等,既补充了水分,又增加了营养; 3. 在劳动或运动后出汗较多时,可适量补充些稀盐水;汗液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约占汗液的5%左右,若不及时补充盐分,会造成食欲不振,严重者会中暑。
  有时大量饮水而不解渴,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盐分,所以饮盐水也是预防中暑的好方法,一般以含盐量为2——3%的盐开水、绿豆汤、中药凉茶等为最佳饮料; 4. 餐前餐后可适量饮用酸梅汤、西红柿汤、橘汁、橙汁等含酸饮料,这样不仅能增加食欲,有利于消化,更可及时补充维生素C等,还可防止中暑,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 5. 适量食用新鲜蔬菜和瓜果:如黄瓜、西瓜、西红柿、豆荚、小白菜、莴苣等含水量大的瓜菜,既可当菜有可补充水分和营养,此外,还可多饮金银花茶、菊花茶及稀释后的果汁。
     。

2007-07-17

74 0
喝冰水会刺激肠胃,使微细血管收缩,胃液分泌减少,影响食欲,导致消化不良。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生活
保健养生
美食/烹饪
起名
服装/首饰
美容/塑身
购物
购车养车
生活常识
家电
礼节礼仪
家居装修
交通出行
婚嫁
购房置业
育儿
保健养生
保健养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