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金融法律制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判定标准,表外业务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本文所使用的表外业务概念是指广义的表外业务,即包括金融服务类、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类业务在内的业务。 表外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 表外业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银行业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对有风险业务的扩展,近些年来更是令人瞩目。表外有风险业务的出现,给银行业带来了更多发展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其收益与竞争能力。 但是,随着有风险表外业务的不断扩展,表外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银行未来的获利能力和偿付能力,当某一或有事件发生时,它们将会由表外转至表内成...全部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判定标准,表外业务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本文所使用的表外业务概念是指广义的表外业务,即包括金融服务类、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类业务在内的业务。 表外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
表外业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银行业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对有风险业务的扩展,近些年来更是令人瞩目。表外有风险业务的出现,给银行业带来了更多发展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其收益与竞争能力。 但是,随着有风险表外业务的不断扩展,表外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银行未来的获利能力和偿付能力,当某一或有事件发生时,它们将会由表外转至表内成为银行实际的资产和负债。
这种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由于其不确定性,往往伴随着比表内业务更大的风险。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表外业务在国外的发展十分迅猛。西方银行业的盈利模式也经历了一场重大变革,传统利差收入的占比在减少,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逐年攀升。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银行业的表外业务收入约占总收入比例的20%左右,2007年这一比例已超过50%。欧盟成员国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在经营收入中的平均占比也达到41%以上。表外业务收入的后来居上并不仅靠商业银行获利的冲动,而是借助了银行必要的内部条件和有利的外部条件。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表外业务的发展速度、种类、规模、质量等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相比还很不相称,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银行表外业务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表外业务收入占比低、表外业务创新能力不足、表外业务发展不平衡、表外业务管理不规范。
本文以中国工商银行与美国花旗银行为代表,对中外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 首先,从中美银行发展表外业务所处的经济背景进行分析。 第一,在经营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美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模式。
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可以分散单一业务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益;金融业市场化程度高,金融产品多样化,竞争机制完善,有利于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但是混业经营也有其缺点,银行短期存款用于长期投资的风险较大,一旦不能及时收回投资,会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引起社会不稳定;混业经营会使连锁反映剧烈,导致经济危机加剧。我国金融业则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
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各自经营与自身职能相对应的业务,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低、品种少,金融业效益不高,因而竞争力相对较弱。但是,分业经营能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避免金融危机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第二,在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上也不同。与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相比,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在改革中,还没有完全实现利率的市场化。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仅剩下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尚未放开。因此,可以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难点。
存贷款利率之所以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根本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都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金融监管方面,两国的做法也不相同。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实行“功能监管”的方法,即对于拥有银行、证券和保险子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由银行监管机构、证券监管机构和州保险监管机构分别对其相应的业务或功能进行监管,包括制定各自的监管规章、进行现场和非现场检查、行使各自的裁决权等;同时,由美联储担任“牵头监管者”,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总体监管。
而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由国务院领导下的监事会、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进行分别监管,并且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金融稳定局负责研究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协调发展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综合研究金融业改革发展规划等,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会融业的不断发展,国际混业监管趋势迟早会对我国的分业经营监管制度产生冲击,混业经营监管将成为我国会融业最终的发展方向。 其次,从中美银行具体业务上进行比较。在这一部分,根据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2007年的年度报告,进行了实际数据上的分析。
第一,在业务规模与收入水平上的比较 截至2007年末,工商银行总市值升至3,389。34亿美元,增长35%,超过美国花旗银行,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银行。但是在总的业务收入和体现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表外业务收入上,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花旗银行总的营业收入折合为人民币为5555。46亿元,是工商银行总营业收入的2。2倍;花旗银行表外业务收入折合为人民币为3281。61亿元,是工商银行表外业务收入的9。5倍;花旗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9。
07%,是工商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的4。4倍。 第二,在经营范围和经营品种上比较 美国花期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所获得的收入最大,占表外业务收入的比重接近50%,美邦中介业务和交易服务业务所获得的收入列居次席,分别占表外业务收入的22%和16%:而中国工商银行的交易服务业务所获得的收入最大,占表外业务收入的比重接近70%,其次为信用卡业务和证券投资银行业务,其收入分别占表外业务收入的12。
12%和12。03%。 第三,在技术和服务手段上比较 虽然,中国工商银行在技术和服务手段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但是,工商银行的表外业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缺乏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等方面。
这使得我们花大力气开发出的中间业务品种或因其操作复杂、易用性不高,客户望而却步;或因其安全私密性较差,客户敬而远之。 第四,在经营观念上比较 花旗银行秉承“金融服务企业”意识,在经营定位上始终奉行“客户至上”,在经营理念上力创“AAA”银行,将Citibarlk构建为全球卓越品牌,它曾经宣称:花旗银行不想在任何方而都成为世界最大的银行,它只想在客户所在领域成为最佳的选择银行。
而工商银行现在的服务理念是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它认为只要设计出产品来,就会有客户来购买,是传统的“以供方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的观念,这必然影响了工商银行的服务质量。 第五,在人力资源上的比较 首先,工商银行员工的总体素质仍然不高。
2007年末,工商银行员工381,713人,员工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为5,838人,占比1。5%,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非常小;而在花旗集团,共有26。8万员工。并且,花旗主要从大学生中招聘培养管理人员,花旗高层管理人员中,78%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其次,工商银行的员工流失率在全行业位居首位;而在花旗银行,员工流失率比较低,近两年中国员工流失率一直在15%以下。最后,工商银行在员工的激励措施方面也处于下风。工商银行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国有企业吃“大锅饭”的制度,薪酬制度不完善。
而花旗银行则对员工实施广泛的股权激励制度,将员工的个人利益和银行利益结合起来,促进了银行的进步与发展。 总之,工商银行在这五个方面都与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美国花旗银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必然会影响工商银行在表外业务上的创新和快速发展。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表外业务上,既存在着机遇,也存在着挑战。自2001年中国正式入世以来,已经有七年的时间,银行业五年的保护期也彻底结束了,大量的外资银行在我国成立了分公司或设立了办事处,对我国银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
但是,外资银行的进入,仍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促使银行开拓新业务、有利于促使银行业开展平等竞争、有利于中国银行业走向国际规范化,使我国商业银行不断的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表外业务上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07年夏,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逐渐扩展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国外大型的投资银行相继出现危机,大型金融集团花旗银行也面临巨大的困境,而传统储蓄银行所受到的冲击却很有限,使金融创新遭到了人们的质疑。
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余融创新上,也存在着两难的选择,这无疑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面对着机遇与挑战,为了改变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现状,促进其又快又好的发展,必然要改变金融监管机构和银行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观念。
金融监管机构要改变对金融创新的认识,不要把金融创新当做洪水猛兽,而是在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大力发展表外业务的同时,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加强金融监管,促进表外业务的健康发展。同时,银行也要转变思想观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大力加强银行的服务观念;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使“人”更好的发挥才能;引导客户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念,促进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