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育儿 学龄期 如何养成良好的睡眠

青少年如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少年如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全部回答

2017-05-09

0 0
    一个人的观察习惯常影响一个人的观察效果。培养观察习惯要从小做起,青少年时期形成的 良好观察习惯,将对观察力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良好的观察习惯将使观察者获得丰富、准确的信息,为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材料,而 不良的观察习惯则获得的观察结果不准确,还会影响观察者以后的创新。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良 好的观察习惯对创新成功的作用不亚于人们拥有创新的具体知识。观察力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指青少年自身观察力、智力的良好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原动 力也在于青少年自身对观察活动的兴趣与维持,以及是否能主动观察。
  在教育中发挥青少年的主 动性,是一贯的原则,观察力培养尤为如此。  然而,主动不是说观察力发展的“责任”可以推咎于 青少年自身了,主动性发挥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的引导和帮助。
  所以,首先要善于发现青少年喜欢观察的苗头,因势利导,通过生动的故事、人物事迹、实例, 让他明确观察的重要意义,趁热打铁,将偶尔的观察活动发展为对观察的兴趣。  其实,好玩、好动、 好问是青少年的天性,在青少年充满好奇的头脑中发现喜欢观察的苗头是很容易的。
  比如,对没见过面的戴眼镜阿姨的盯视、对爸爸妈妈动作的细看和模仿、对新玩具的爱不释手 等等都包含着较多的观察成分。家长也应在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交往中观察出这些适当的教育 契机。  许多时候,我们要重视青少年的观察,引起他们的观察兴趣,他们观察力的潜力是很大的, 因为他们头脑中没有过多的“框框条条”,不受传统的束缚,往往能从成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甚至有所创新或发明。
  在一定兴趣的条件下,要特别重视青少年良好观察习惯的培养。好习惯会获益不尽,坏习惯则会受害无穷。  而且,观察习惯的好坏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及长大后的生活、工作习惯都有较大影响,对其各方面发展都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良好的习惯在养成阶段相对比较容易建立,而坏习惯的改正则“难于登天”。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对孩子观察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它包括较明确的观察目的、对象选择、适度的观察持久性、恰当的观察方法,以及必要的观察记录等等。
    有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后,是不是就能彻底调动青少年的主动性呢?对这个问题大部分青少年在得到表扬后会喜形于色,有的在受表扬的当时尽管表现比较含蓄,实际上活动积极性同样会大大提高。
  这就是在小学生中某些“后进生”因偶尔的好成绩而得到表扬后,竟奇迹般发生变化的原因所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要善于使用表扬与肯定,因为观察有时是很枯燥的,特别是观察单调的、变化慢的、需要长时间连续观察的事物,那真是件苦差事。
    即使是有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也难免半途而废,或观察进程平缓,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发现或积累,这时家长的鼓励、表扬和支持更为重要。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育儿
学龄期
妈妈
宝宝
护理
教育
亲子
其他
宝宝
学龄期
新生儿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期
学龄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