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天文学

中国古代恒星观测的辉煌成就有哪些?

中国古代恒星观测的辉煌成就有哪些?

全部回答

2017-05-09

0 0
    对恒星的位置进行测定并编制星表,是中国历代天文学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但 可惜的是,大多数历史观测数据己在传承过程中荡然无存。据《开元占经》记载,约公元前400年战国时代魏国的星占家石申曾观测记录 了一份恒星星表《石氏星经》,它包括二十八宿和石氏星官中共121个恒星的位置。
     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份星表。唐代开元年间的723—724年,在天文学家一行的主持下,曾进行过一次大规 模的恒星位置观测,对二十八宿的距星以及其他24个星官,共127颗星进行了观测。
   这是第一次在古代正史中记载的、由官方天文机构进行的恒星观测活动,但遗憾的 是观测数据未能留传下来。  北宋时代进行过7次较大规模的恒星观测,精度比以往都高。其中景祐年间(1034 年)和皇祐年间(1052年)分别对全天恒星进行了观测,其中皇祐年间的观测资料 流传至今最为完整。
  据载,宋仁宗皇祐三年末至四年(1051年末至1052年),司 天监周琮主持进行了一次全天的恒星观测。  当代著名的天文史学家潘鼐先生汇集皇 祐周琮观测的各种相关史料,与我国古代传统的283官1464星一一相校,共整理 得出360颗恒星的数据,并命名为“皇祐星表”。
  宋代的恒星观测,在我国天文史上富有成果,为我们留下了大量重要而珍贵的 科学遗产。“皇祐星表”作为一套完整的古星表,保存了我国传统星象的原貌,它 是通过实测得到的我国中世纪时期可靠的恒星星表,是验证我国古代中世纪前后恒 星星象的基本星表。
    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恒星观测和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皇祐 星表”是世界天文学史上第四部古星表。到了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作了著名的元初13件天文仪器。这些仪器一直 保留至清初,后被外国传教士销毁。
  在1280年前后,郭守敬使用这些仪器,特别 是简仪进行了大量的恒星观测,编制成“郭守敬星表”,但遗憾的是记载星表的书 籍己经失传。  今天我们只能从一些古籍的抄本中看到这些数据的片段,但可以确定 的是“郭守敬星表”代表了我国古代恒星观测的最高水平。
  此后,明末清初的“崇祯星表”、清初的“灵台仪象志星表”以及清代的“仪 象考成星表”等都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外国传教士未对中国传统星官观测数据进 行认真研宄,采用西方天文学知识绘制的星图无法完全如实地反映中国传统星象。
     伊世同先生在《中西对照恒星图表》一书中,关于清代星表做出了中肯的评价:“资 料来源相当杂乱,既有从前的观测数据,也有当时的观测数据;既有国外的,也有 国内的。当各类数据混杂在一起而又一时无法区分时,很难据此作出有说服力的结 论。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天文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天文学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工程技术科学
化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天文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