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河道治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是什
城市河道由于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而最早受到人们的重视。污染越发严重而人们对河道的功能要求却在逐步提升、转变,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下,河道的治理、恢复重要性越发凸显。但是,由于早期对河道的认识、理念等尚不成熟,在河道的治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未能将生态治理的理念运用到河道的整治中早期河道治理,将河道的原始功能作为唯一的出发点,对河道采取驳坎、疏浚、引配水等手段,忽视了河道的生态环境建设。 线型规划,作为传统河道规划建设的主要方式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这线型规划实施缺乏自然生态性。河道护岸一般采用硬质材料加以构建,导致河道水体与边坡土体间没有足够的交换空间,导致河道流水...全部
城市河道由于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而最早受到人们的重视。污染越发严重而人们对河道的功能要求却在逐步提升、转变,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下,河道的治理、恢复重要性越发凸显。但是,由于早期对河道的认识、理念等尚不成熟,在河道的治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未能将生态治理的理念运用到河道的整治中早期河道治理,将河道的原始功能作为唯一的出发点,对河道采取驳坎、疏浚、引配水等手段,忽视了河道的生态环境建设。
线型规划,作为传统河道规划建设的主要方式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这线型规划实施缺乏自然生态性。河道护岸一般采用硬质材料加以构建,导致河道水体与边坡土体间没有足够的交换空间,导致河道流水与地下水之间无法正常交换,影响到地下水的补给,同时河道水质丧失了自我净化的功能,对外来污染的抵抗能力不足,水生动物丧失了赖以繁衍、生长的环境;同时,传统河道疏浚仅仅是对河道底泥污染的一种转移,没有对河道底泥进行最终的安全治理;引配水易改变和破坏原有河道的生态体系,这与当前的生态治理理念不相符。
(2) 河道整治后的水质改善并不明显,改善河道水质手段单一通过对河道的治理,政府等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但从取得效果看并不十分理想,很多经过治理后的河道水体水质仍然较差。河道整治主要实施了护岸、疏浚、绿化、截污、引水等工程,小型河道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一般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于规模较大的河道,由于河道沿线地区雨污分流并不彻底,部分污水仍通过雨水管道进入河道。
即便具备河道配水条件,由于配水不均匀、强度不大等不足,河道底泥污染难以得到真正的有效去除,这正是造成整治后河道水质改善不理想的原因所在。
(3) 河道底泥治理不彻底河道传统的治理方法多采用绿化、驳岸、配水、截污、清淤等工程手段,但对底泥和水体生物修复及河道生态系统的建立并未引起高度重视,河道底泥对上覆水体的影响巨大,底泥污染物含量与其释放速率呈正相关(即底泥污染物含量越高,其释放速度越快);底泥污染物释放后,河水中COD浓度将超过V类水标准。
清淤虽然能去除部分已污染的底泥,但城市河道底泥受工程条件限制,不可能清除全部污泥,清淤后的底泥仍为新的污染源。仅通过截污、清淤、冲水,即使短期内能解决黑臭问题,但由于好氧洁净生态系统未建立起来,本身自净能力有限,一旦河道纳污过量又将回归黑臭状况。
(4) 某些河段实现了河道排涝功能,但忽视了河道景观功能河道排涝功能在保障城市水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河道防洪设计上,规划部门提出河道应满足百年一遇的洪水位要求,这对于常水位较低的河道,景观效果较差。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