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持?听说苏州西园内有一位济群法师
更大的福智资粮
一位朋友问:请教老师:“加行位菩萨因为得到了福智资粮”,这话啥意思呢?这个福智资粮在加行位的位置上是有尺度要求的吗?学生愚钝,请老师给说的再详细些,谢谢老师!
我的回答仅供大家参考。 关于资粮,《菩提资粮论》卷一:“资粮者,能满菩提法故,譬如世间瓶盈、釜盈等;盈是满义,如是以满菩提法为菩提资粮。”《佛学常见辞汇》:“【资粮】资是资助,粮是粮食,修道亦如远行,要有善根福德正法等粮食资助其身,才能到达。 ” 大意是说,资是资助,粮是粮食,修道(修养、修行)也是如此,也需要善根、福德、正法等粮食资助其身,称为资粮。资粮充盈了,就像世间的瓶子满了、锅满了一样,这样才能满菩提法(...全部
更大的福智资粮
一位朋友问:请教老师:“加行位菩萨因为得到了福智资粮”,这话啥意思呢?这个福智资粮在加行位的位置上是有尺度要求的吗?学生愚钝,请老师给说的再详细些,谢谢老师!
我的回答仅供大家参考。
关于资粮,《菩提资粮论》卷一:“资粮者,能满菩提法故,譬如世间瓶盈、釜盈等;盈是满义,如是以满菩提法为菩提资粮。”《佛学常见辞汇》:“【资粮】资是资助,粮是粮食,修道亦如远行,要有善根福德正法等粮食资助其身,才能到达。
” 大意是说,资是资助,粮是粮食,修道(修养、修行)也是如此,也需要善根、福德、正法等粮食资助其身,称为资粮。资粮充盈了,就像世间的瓶子满了、锅满了一样,这样才能满菩提法(寻求菩提觉悟之法)。
这些资粮中有福智资粮。福智为福德与智慧的合称。《佛光大辞典》:“【福智】福德与智慧之并称。据成唯识论卷九记载,菩萨所修诸胜行中,以慧为性者称为智,其余则称为福。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菩萨一切行为,虽总摄于福行与智行……”大意是说,修菩萨行者通过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积累福德与智慧资粮。他们的实践过程是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福、智二行(福智二业)是觉悟圆满(成就菩提)最殊胜的实践,所以称为“二种胜行”。
可见,觉悟成佛是需要福智资粮的,而且是需要很多的。可是,我们很多人没有那么大的福德和智慧,难道就无法修养自己,无法成就无上菩提了吗?
关于这个,善无畏(637~735)在所译的《大日经》中特别提出关于菩提心的解释。
文中说,什么是菩提呢?它就是“对于自心的如实地了解”,也就是“无上正等菩提”。这里,“如实地”就是“按照真实情况”的意思。又说,虚空自性就是心的自性,心的自性就是菩提的自性,所以心、虚空界、菩提(三者)相通无二。
因此,想了解菩提的,就了解自己的心性(本性)好了。本经认为使菩提心清净的过程(即证觉的过程)就是了解自心的过程。这就使菩萨行由积集福智资粮的外部行修转变为认识自心从而开显自心(菩提心)本具功德的过程(《中国佛教》【发菩提心】条)。
由上可知,菩萨行积集福智资粮侧重的是外部行修——“显修”,而转变为认识自心,在仔细体察、分析、领悟、驾驭自己的内心上下功夫以开显自心(菩提心)本具功德——“密修”,是又进了一步趋向菩提,这是在积累更大的“福智资粮”。
所以,只要你真实地而不是做秀地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是在积累更大的福智资粮,在趋向菩提的征途中不断前进,是真正的大精进(参见博文《什么是真正的精进》)。
一般认为上述内容是显密义理的一个重要分歧点(《中国佛教》【发菩提心】条)。
实际上,我们可以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应偏执于一方。修持六度应该通过内心的把握与调驭,而驾驭内心又不应离开六度之行自度度他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
佛魔之分在于德
《心莲百合文化网》转发的留言:老师您在第24节《十度纲要》专题辅导·列举破诸魔事》中讲到:修者在定态中,以魔邪的加持力,突然“了知过去之事”,即得宿命通(宿,过去;命,命运。
宿命通指通晓过去发生的事情);或“了知未来之事”,即得天眼通;或“知他人所想”,这是得他心通。或突然具有“辩才无碍”的为人说法之能力。如果修者不觉得这是魔邪的惑乱,自以为得了神通辩才,那就误入歧途,因为这些能力是最能令世人来归信、礼敬、供养、称赞的。
其实修者并没有真实功德,只是由于心地不净,贪恋世间名利,从而不自觉中修了邪法,被精灵附体及外道师所控制,结果害人害己。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中讲到诚心恭敬供养地藏菩萨,经一个七天或三个七天,经一定的行为可得到地藏菩萨的帮助而获得“应是经典,一历耳根,即当永记,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那么可以按照《地藏菩萨本愿经》上所讲的去做吗?这与老师所讲“不积功德而突然出现功能是不正常的,必有精灵、邪魔附体及外道师加持”区别在哪里呢?
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是不一样的:
1、后者是建立在谦卑、恭敬和礼貌的基础上的;而前者是建立在狂妄、傲慢、自负的基础上的。
2、后者是建立在合乎礼节、礼法和礼度的基础上的;而前者是建立在无礼、自私和幼稚的基础上的。
3、后者是通过谦卑去除自己的不良心态和恶习;而前者是贪恋名利和强化了自己的不良心态与习气。
4、前者可能有一些神经质、不正常和近乎丧失理智的行为表现;而后者则是更加清醒、理智和智慧的表现。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但总之,从德上看,它们的区别是很大的。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