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花生叶斑病,并进行防治
花生叶斑病
为害症状:花生叶斑病主要有两种,即褐斑病和黑斑病。均可侵染叶片,也可侵害茎、叶柄和叶托。褐斑病初发病时,形成黄褐色和铁锈色针头大小的病斑,以后逐渐扩展成l~10毫米大小不等的病斑,圆形,表面淡褐或暗黑,边缘有较明显的淡黄色晕圈,在老病斑-亡产生灰色霉状物。 茎部、叶柄的病斑,长椭圆形,暗褐色,中间凹陷。黑斑病,病斑稍小,呈黑褐色,黄色晕圈较少或不明显,在叶背面的老病斑上着生小黑点,呈轮状排列。
病原菌形态特征:两种病害均为真菌病害。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ci)菌丝分布于寄主细胞间和细胞内,不产生吸器,分生孢子细长,长35~108微米,...全部
花生叶斑病
为害症状:花生叶斑病主要有两种,即褐斑病和黑斑病。均可侵染叶片,也可侵害茎、叶柄和叶托。褐斑病初发病时,形成黄褐色和铁锈色针头大小的病斑,以后逐渐扩展成l~10毫米大小不等的病斑,圆形,表面淡褐或暗黑,边缘有较明显的淡黄色晕圈,在老病斑-亡产生灰色霉状物。
茎部、叶柄的病斑,长椭圆形,暗褐色,中间凹陷。黑斑病,病斑稍小,呈黑褐色,黄色晕圈较少或不明显,在叶背面的老病斑上着生小黑点,呈轮状排列。
病原菌形态特征:两种病害均为真菌病害。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ci)菌丝分布于寄主细胞间和细胞内,不产生吸器,分生孢子细长,长35~108微米,棒状或倒棒状,弯曲,淡橄榄色,有4-12个隔膜。
分生孢子梗散生,下有一菌丝块。黑斑病病菌的菌丝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在。叶肉内产生分枝形吸器,分生孢子粗短,呈圆筒形,顶端稍窄,灰褐色至淡橄榄色,有1-8个隔膜,分生孢子梗成丛,环生于子座中,梗呈肘状弯曲,红褐色。
发病特点:两病原均可借菌丝座或菌丝在上表植株残体上或花生秧上越冬,为来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从花生气孔或表皮组织侵入,形成病斑,重复侵染。褐斑病一般在开花前开始。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花生收获后,要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及时进行耕翻,将病残体翻入土中,加速腐烂,减少菌源;重病地块应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合理密植,降低湿度,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提高抗病力。
立蔓品种较蔓生型与半蔓生型品种抗病,可固地制宜地采用。
(2)化学防治 始花期进行田间五点取样,调查病叶率,当田间病叶率10~15%时开始施药:每隔半月施药一次,连续防治三次,增产效果最好。
如防治一次,可把防治指标提高到20~40%进行喷药,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 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溶液,5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40%灭病威胶悬剂亩用250毫升任选一种,每亩喷药液75~100公斤,施药间隔以1 5天为宜,如天气干早,间隔期可适当延长。
常用药剂:多菌灵 百菌清 甲基托布津 代森锌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