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三清山怎么样?好玩吗?有谁知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德兴两县交界处。它的地理位置是北纬28°54’、东经118°03’,紧靠浙赣铁路干线。古为饶、信、衢三州之会。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因山有三峰,名为玉京、玉华、玉虚,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巅,故名。 三清山南北狭长,景区总面积756。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面积229。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527。1平方公里。由于10亿多年地貌变化,形成了三清山别具一格的奇峰怪石、急流飞瀑、峡谷幽云等雄伟景观。
三清山东距浙江衢州144公里,南距福建武夷山市115公里,西距上饶市78公里,北距安徽黄山市263公里。景区总面积220平方公里,中心景区...全部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德兴两县交界处。它的地理位置是北纬28°54’、东经118°03’,紧靠浙赣铁路干线。古为饶、信、衢三州之会。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因山有三峰,名为玉京、玉华、玉虚,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巅,故名。
三清山南北狭长,景区总面积756。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面积229。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527。1平方公里。由于10亿多年地貌变化,形成了三清山别具一格的奇峰怪石、急流飞瀑、峡谷幽云等雄伟景观。
三清山东距浙江衢州144公里,南距福建武夷山市115公里,西距上饶市78公里,北距安徽黄山市263公里。景区总面积220平方公里,中心景区71平方公里。
上饶市区、玉山县城、德兴市区、骛源县城是距离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一级旅游服务中心,紫湖、金沙、坂大是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二级旅游服务中心。
基本介绍
三清山为历代道家修炼场所,自晋朝葛云、葛洪来山以后,便渐为信奉道学的名家所向往。最先在三清山修建道观的为唐朝信州太守王鉴的后裔。唐僖宗时(873~888年)王鉴奉旨抚民,到达三清山北麓,见到此山风光秀丽,景色清幽,卸任后即携家归隐在此。
到宋朝时,其后裔王霖捐资兴建道观,成为道家洞天福地。延至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王霖后裔王祜又在三清山大兴土木,重建三清宫。从登山处步云桥直至天门三清福地,共兴建宫观、亭阁、石刻、石雕、山门、桥梁等200余处,使道教建筑遍布全山,其规模与气势,可与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媲美。
因此,三清山有“露天道教博物馆”之称。
三清山风景名胜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规模宏大,景点众多。全山依自然地势,可分为五大景区(按景点分布可分为七大景区)。 1988年,三清山以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编辑本段道教文化
三清山的兴衰沉浮,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三清山道教文化开始于晋代葛洪,葛洪在三清山拥有特殊地位。
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357-361) 年,炼丹术士、著名医学家葛洪与李尚书上三清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宣扬道教 教义,鼓吹“人能成仙”,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
尤其是那口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 涸,其水汪洌味甘, 被后人称之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
时至唐朝,道教被朝廷奉为国教,士穿行往返于大江南北,三清山的道教也随之兴盛起来,香火不断,朝山香客络绎不绝。
唐(周)圣元年(639)年,朝廷为了加强统治,割衢州须江(今称为江山市)之南乡、常山之西乡和饶州弋阳之东乡,设玉山县,遂将三清山划为玉山县所辖。其后,方士将化缘所得,在葛洪结庐炼丹之处营建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筑--老子宫观(此观被称为“三清福地”),进一步巩固了三清山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北宋宁真宗笃信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时,在三清山一带开始出现成批 的道教建筑。方士们为了纪念葛洪开山之功,在山上建起了葛仙观,内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书石像;同时建起的还有福庆观、灵济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方士们在天门峰的悬崖之上,用天然花岗岩雕干砌成一座六层五面的风雷塔,此塔历尽千年风雨,至今巍然不动,被誉为三清山上道教建筑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元时,朝廷把道教当作控制汉民族的思想武器,道教进一步受到重视。
此时三清观内出现了 信奉全真派的方士(出家), 他们专门从事道教活动,多时达几十个人;更多的方士则信奉正一派派(不出。家),他们受道教经典戒规约束,谙熟各种醮祷仪式,在民间从事道教活动:一为从事阴事,超度亡灵, 如做功德、关殓等;一为从事阳事, 如打醮等。
据元人鲁起元在《游三清山记》中说 , 此时三清山正在大动土木,扩建三清观。观内供奉石刻石仙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潘元帅神像;山上景物、地点也以道教称谓命名,如仙人桥、雷公石、判官石等等。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推崇道教,张天师为全国教主,贵溪龙虎山遂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三清山距龙虎山仅300里,近在咫尺,传教、化缘的方士来往频繁,联系也极为密切,三清山的教务活动几乎直接在张天师控制之下进行的,此时山上朝拜之风极兴盛,散居于赣、浙、皖、闽的方士和信徒,每年的八九月份,都要组织香会“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华”。
他们结队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开道,点燃香烛,抬着猪牛羊各种祭品,并鸣三眼铳助威,配以鼓乐,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向三清山进发,每日多则上万人,少则几千人。
明朝为三清山道教活动的鼎盛时期。
山上的道教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至景泰年间,山上已经建起龙虎殿、方士羽化坛、玉零观、纠察府、演教殿、九天应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门石坊、飞仙台、流霞桥、石阶“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建筑,并重建三清观,改建三清宫。
明代的宫宇建筑十分独特:前后两进,座北朝南,以山上花岗岩雕凿干砌而成,石梁石柱,四周配以石墙,内供玉清,上清、太清三尊石雕石刻神像130尊,摩崖题刻45 处。
地质演变
三清山山体南北长12。
2公里,东西宽6。3公里,平面呈荷叶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由于处在造山运动频繁而剧烈的地带,因此三清山断层密布,节理发育,山体不断抬升,又经长期风化侵蚀和重力的崩解作用,形成奇峰矗天,幽谷千刃的山岳绝景奇观。
三清山东险、西奇、北秀、南绝,美在古朴自然,奇在形神兼备,仙灵众相,维妙维肖,邀游于清虚之境,出没于云雾之中,古为道家福地洞天。山上奇峰怪石不可胜数,云雾宝光叹为观止,珍树仙葩世所罕见,灵泉飞瀑与丹井玉液媲美,幽谷溶洞为腾蛟起凤卧虎藏龙之所。
历代宫观建筑与雄险奇秀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异彩纷呈,钟灵琉秀,故有“天下第一仙峰,世上无双福地”之誉。
三清山神奇壮丽的景观是与适宜的地质、气候分不开的,是地壳运动对地质作用长期变迁的产物。
三清山在地质史上经历了14亿年的沧桑巨变,曾有三次大海侵和多次地质构造运动。
第一次大海浸发生于14亿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时三清山地区的地壳运动正处于“地槽”沉降阶段,海水浸没达4亿年之久,沉积数千米厚的双桥山群的复理式海相碎屑岩,并夹杂有海底火山喷发物。
在“晋宁运动”后,才结束了地槽式沉降历史,地壳开始逐渐回返上升,出水为陆,三清山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此后地壳仍有升降,只是沉降速度和缓,范围广阔。
在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末期,发生第二次大海浸,海水浸没达1。
6亿年之久,一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沉积4000多米厚的浅海相砂页岩和碳酸盐岩类,并含有三叶虫、笔石和海绵等海相古生物化石。以上两次大海浸,曾使三清山本部变成一片汪洋大海。后经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三清山从此完全脱离海水环境,不再接受沉积。
在距今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虽发生第三次大海浸, 但海水仅到达三清山东南角的边缘部分。直到1。8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三清山区域内发生异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期运动,并伴随有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浸入活动,从而奠定三清山构景的地质基础。
在距今二三千万年前的年代里,相继发生喜马拉雅期的造山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山岳大幅抬升,伴随水力侵蚀作用的强烈下切,使地势高低差悬殊。由于三清山的地质环境正处于造山运动既频繁又剧烈的地段,所以断层密布,节理发育,尤其是垂向的断层和节理特别发育。
山体不断抬升,长期风化侵蚀,加上重力崩解作用,形成了峰插云天,谷陷深渊的奇特地貌。三清山风景区的形成,可说是天工造物,大自然的杰作。
主要景点
主要景区:南清园景区、万寿园景区、西海岸景区、三洞口景区、石鼓岭景区、玉京峰景区、西华台景区、玉灵观景区、三清宫景区
三清山九大景区:南清园 万寿园 西海岸 阳光海岸 玉京峰 三清宫 西华台 三洞口 石鼓岭 玉灵观
三清山十大绝景:司春女神 巨蟒出山 猴王献宝 玉女开怀 老道拜月 观音赏曲 葛洪献丹 神龙戏松 三龙出海 蒲牢鸣天
金沙镇在三清山东北方向,是三清山的东大门,亦是三清山东部景区的起点。
东部景区以水和远眺景色见胜。自金沙镇向西,即为冰玉洞、冰玉洞瀑布。沿山路向南,小龙潭、玉帘、石门、吊桥等奇伟幽险,各具风姿的瀑布,排列其间。此处向上眺望,可见玉京、玉华、玉虚三峰峻拔而立。向南则可远见玉台女神、三排尖、巨蟒出山、三龙峰诸景。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