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娱乐休闲 度假旅游

梅雨是中国哪个地区特有的天气特征?

全部回答

2004-12-16

0 0

长江中下游地区

2004-12-29

124 0

江淮地区,楼上有位大哥回答的够详细,不会也是地理系毕业的吧

2004-12-19

122 0

长江中下游地区(如包含有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上海、湖南、湖北等省市)。

2004-12-18

127 0

长江中下游地区

2004-12-18

155 0

    126》梅雨的定义: 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一狭长区域内往往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段,出现频繁的降水过程,常有大到暴雨。
  这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时期,故称“梅雨”。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描绘了当地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  因为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因此也有称之为“霉雨”的。
   除了我国以外,朝鲜最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季节,但世界同纬度其它地区却没有,因此,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我国梅雨区的范围,北起淮河,南至闽、赣、湘三省中部,大致在110°E以东的27—34°N之间。
    梅雨期长度以梅雨区中部最长,上海平均6月15日入梅,7月9日出梅,长25天。梅雨区南北界附近一般只有20天左右。但这是气候平均情况,每年可以相差很大。例如,入梅期迟早可以相差40天,出梅期可相差45天;最长梅雨期可以长达60天甚至更长,而有些年份甚至更长,而有些年份基本上没有梅雨,称为“空梅”。
    梅雨期雨量最多的年份要数1954年,该年梅雨期总雨量超过多年平均值的两倍以上。 梅雨的划分 划定梅雨期以大气环流季节性的转折、调整为主要依据。在分析环流调整时,以暖湿气流的稳定北上,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东经120度处脊线的北移位置为主,以西风带环流的调整为辅。
    根据以上原则,先确定入、出梅的环流调整日,然后再结合大范围降水现象的起始和终止日期,具体划分梅期。 一、上海梅雨指标 入梅标准: 入梅前五天副高脊线在18°N以北;且5天中日平均气温至少有3天≥22℃,入梅后头5天中,须有大于等于4天雨日(包括各区县气象站);若梅雨有分段现象,则每段梅雨结束后的气温均≥22℃。
     出梅标准: 梅雨结束前后,120-130°E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26°N或以北,日平均气温≥27 ℃,最高气温≥30℃,且6天以上无雨。以后如再出现连阴雨,则属夏雨,而非梅雨。
   二、江苏省梅雨指标 入梅环流调整日指标:5-6月份,当加尔各答500hPa稳定西风结束,出现东、西风相间之后,以下指标同时连续3天达到: (1) 120°E副高脊线≥20°N。   (2)115°E、120°E、125°E经度上588线平均位置≥25°N(或115°E、120°E、125°E经度上584线平均位置,满足≥30°N,≤35°N)。
   (3) 120°E上,-8℃等温线位置≥35°N。 出梅环流调整日指标: 入梅后,持续3天同时出现: (1)120°E副高脊线≥27°N。  (或115°E、120°E、125°E经度上588线平均位置≥31°N)。
   (2)120°E上,-8℃等温线位置≥40°N。 三、浙江梅雨指标: (一)入梅指标 连续出现5天以上的天气(日雨量≥0。1mm,允许其中有两天日雨量≤1。0mm或有一天无雨),以后出现多阴雨天气,无连续5天或5天以上的无雨天气出现,以 日雨量≥1mm为梅雨开始。
    参考指标:同时,副高脊线北跳到北纬20°,并稳定在10天以上,且连续稳定三个侯。 (二)出梅指标 5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日雨量≥0。1mm)结束,出现5天以上的无雨天气 (允许出现1天有雨)以后不再5天以上的阴雨天气,以最后日雨量≥0。
  1mm的日期为出梅日期。  参考指标:副高脊线北跳到北纬25°,且稳定二个侯,在这段时间内连续出现5天日雨量不大于1mm的阴雨天气,以最后日雨量≥1mm的日期为出梅日期。 四、安徽梅雨指标: (一)入梅 (1)东经120°副高脊线至少连续4天≥北纬18°,有台风时不考虑副高压脊线的位置。
     (2)日平均气温连续4天以上≥22℃(江淮之间以合肥为代表,沿江江南以安庆为代表)。入梅后,气温允许低于此值。 (3)日平均气温与日平均绝对湿度的差值连续4天以上出现负值,梅雨中断时允许出现正值(北片合肥站,南片安庆、芜湖、屯溪三站中至少有两站达此规定)。
   (4)满足上述三条件标准后出现的连阴雨开始日即作为入梅日(若连阴雨开始日比满足上述三条标准的日期超前时,则以超前的连阴雨开始日为入梅日)。   (二)出梅 (1)东经120°副高脊线连续4天以上≥北纬27°(个别年份南部只需北纬26°)。
   (2)588线开始稳定控制淮河以南地区≥4天。 (3)日平均气温连续4天以上稳定≥28℃。 满足上述三条之一开始日期附近的一场连阴雨或明显降水过程结束日即定为梅雨结束日,次日作为出梅日。
     (三)梅雨期 入梅日至出梅日前一天为梅雨期。梅雨期中若连阴雨分段,则梅雨出分段。 (四)全省梅雨期 南北两区中最早的入梅日为本省入梅日,两片中取迟的出梅日为本省出梅日,入梅至出梅日前一天为本省梅雨期。
   五、江西降雨集中期划分标准: 单站降雨集中期划分标准 江西省较明显的洪涝主要发生在4~7月。  强降水持续时间可以有1~10天不同的长度,日雨量也有25mm~400mm以上不等,这种持续强降水时段,称为降雨集中期。
  单站降雨集中期计算公式如下: δ=[∑R-A(n-1)]/100 式中∑R为n天雨量之和,n为强降水过程的天数,根据江西省历年降水情况确定n为1至10天,系数A取25。  不同的地域,系数A可取不同的数值。
  由公式算出适合本地区的集中期天数及该时段内降雨的下限值见下表: 集中期天数1 10下限雨量(mm)1001 0 5梅雨期连续暴雨与洪涝 长江中下游梅雨来到的迟早和梅雨量的丰歉,直接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夏收夏种和防汛抗洪以及抗旱蓄水。
     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除了热带气旋影响造成的短时间的洪涝外,旱涝总趋势主要决定于梅雨量的丰歉。解放以来最大洪涝如1954、1991年均是由于梅雨期的持续性暴雨造成。
  而解放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年如1978、1994年均是由于梅期过短,梅雨量特少而形成。 一般年份梅雨量占总降雨量的25%左右。  但典型的丰梅年,以南京为例,1954年雨量为1561mm,梅雨量为623mm。
  又如1991年年雨量为1828mm,梅雨量为840mm,占年降水总量40%左右。所以丰梅年,如梅汛期出现大涝,则全年降水易偏多,大涝年的格局大致已定。丰梅年主要灾害影响是江湖的防汛抗洪,城市防洪和农业上的排涝。
     入梅后,雨量陡增,暴雨频繁,这是梅雨期的主要气候特点,尤其是连续暴雨过程的出现是梅雨期暴雨的特色。据江苏省降水资料统计,只有1963、1974年入梅前各出现过一次连续性暴雨,其余年份连续暴雨均频繁出现在梅雨期。
  出现概率最大的时段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在此期间出现连续暴雨过程占梅期暴雨日总数的80-90%,所以,可以认为连续暴雨过程是梅期的天气特点。   梅期总雨量的多少,除了与梅长有关外,还决定于梅期中暴雨过程的多寡。
  梅期暴雨过程总雨量所占梅雨总量的百分比,平均为65%,最多年份占75至76%,最少年份为42%。通常情况下,入梅后,如6月下旬到7月初,长江水位不高,汛情不紧张,则该年防汛任务不会很吃紧。  如入梅后6月下旬沿江地区已是连续暴雨,则极易造成江淮并涨严峻的防汛局面。
   枯梅与干旱 梅雨不明显或梅期很短的年份,梅雨量不足常年的一半时一般被称为枯梅年。近40年典型的枯梅年有1958、1959、1960、1977、1978、1988、1992、1994等8年,其中5/8年份梅期很短。
     典型枯梅年的梅雨量只占年降水量的5%至8%。但枯梅年虽然梅雨量特少,并不完全决定全年的旱涝总趋势。有的年份尽管梅雨量很少,但年总降雨量仍接近常年值,如1965年。
   梅雨量的多少通常是决定当年汛期旱涝的关键因素。枯梅年主要灾害是6月份的农业用水和大运河的航运困难。  尤其是前期降水连续偏少的年份,上游来水少,水库、湖泊蓄水将严重不足,到了水稻插秧和秋播时节,农田用水就会出现严重短缺,甚至会影响到全年的农业收成。
  同时,苏北部门大运河甚至断航。 梅雨间断与“二度梅” 由于天气过程的更迭,绝大多数年份,梅期会出现一度晴好天气,称梅期间断,它与出梅后的天气转晴在成因上有本质的不同。  比较典型的具有“二段梅雨”特征的年份有1962、1970、1982、1989和1991年。
   要特别注意梅雨间断和两断梅雨引发的旱涝急转形势。历史上二段梅雨往往是第一段梅期暴雨不多,梅雨量也偏少。但到第二段则连续暴雨频发,梅雨量陡增,常造成旱涝急转的局面,所以,当尚未具备出梅条件,而发生梅雨间断时,服务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段梅雨”具有如下天气特征: 1。前段梅雨期以阴雨天气为主,出现区域暴雨的频数不大,分别为1962年3/11(指前段梅雨期天数中有几个暴雨日),1970年4/16,1982年2/12,1989年5/12,1991年4/22,且除1991年外,均未出现连续暴雨过程。
     2。绝大多数年份(除1989年外)第二段梅雨期暴雨频繁,降水集中,其暴雨日概率分别为1962年5/7、1970年7/12、1982年14/22,1989年7/18,1991年14/18,且均出现连续暴雨过程。
  而第二段暴雨过程所造成的总降雨量往往占梅期总雨量的70-80%。   3。造成二段梅雨的主要环流特征是副高脊线一度南压,或在东经120度附近的断裂。 出梅与盛夏 根据40年南京资料统计(以南京出梅后10天内连续出现三天以上>=35度的高温作为出梅后转高温盛夏的标准),出梅后40年中有21年(即近乎一半的年份)在出梅后出现了盛夏高温过程。
     有的年份出梅后仅有1-2个好天,复又出现一段阴雨过程--即梅雨接夏雨,且大部分年份在这一多阴雨时段内伴有大-暴雨。这种年份较典型的有12年,尤其是1956、1970、1974、1975、1987这几年出梅后都紧接有显著夏雨。
  如1975年7月17日出梅,其后只维持2个左右无雨日,紧接着7月20日至8月初,苏、皖淮河以南地区出现连续阴雨和暴雨过程。  该年出梅前后副高脊线一度增强北上达北纬32度环流调整,以致造成三次区域性大-暴雨。
  这种情况一般称为倒黄梅,对农业生产危害重,水稻棉花等秋熟作物在梅雨、倒黄梅连续阴湿危害下,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受阻。 出梅后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且持续稳定控制大陆,热带气旋影响少的年份易出现伏旱,1960年以来,全省性伏旱有1966、1967、1978、1994年。
    如遇枯梅年、梅期很短的年份、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旱灾的危害更重,如1966、1978、1988、1994年。淮北区域性伏旱有1985、1988、1999。淮北、宁镇丘陵区伏旱偏重。
  在伏旱期,各种作物正处于旺盛生长期,单季晚稻正处于移栽和幼苗期,常因缺水而不能移栽或旱死;中稻、玉米、棉花等会因伏旱伴随的高温受到影响;中稻的拔节、孕穗受阻,抽穗开花和灌浆也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穗形成小秕粒减产;棉花蕾、花、铃会大量脱落;玉米无法抽穗或授粉不良等等。
     梅雨与夏收、夏种 梅雨季节正是南方水稻生长迫切需水的时期,因此,正常的梅雨对水稻生育是有益的。但梅雨期如果雨量过大,则会引起洪涝,过迟又会引起干旱。所以梅雨的迟早、长短和雨量的多少,对梅雨区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如江苏省,由于夏熟作物集中收获期在6月上旬,因而入梅期在6月上旬(6月12日)之前的早梅年,梅雨与夏收相遇,会严重影响夏熟作物的丰产、丰收和秋熟作物的夏播、夏种。  典型的如1991年6月8日入梅,1999年6月6日入梅,由于梅雨来得早,雨水多而集中造成大面积的烂麦场,严重影响了夏熟作物的及时收割、晾晒入库。
   入梅偏晚或梅期过短或梅雨量偏少,则会造成农业用水紧张,特别是春旱严重的年份,河湖干涸,水稻移栽用水紧缺,影响水稻正常的移栽,棉花等在田作物的生长也会受到抑制。  人畜生活用水得不到保证,大运河航运困难甚至断航。
  最典型的是1978、1994年。 127》。

2004-12-16

121 0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娱乐休闲
度假旅游
明星
音乐
电影
动漫
宠物
谜语
花鸟鱼虫
摄影摄像
脑筋急转弯
收藏
其它
电视
星座/运势
幽默滑稽
度假旅游
度假旅游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