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思 张仲素 东栏梨花 苏轼 求助!!急!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东 栏 梨 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分析张诗之韵和苏诗之韵是如何体现的???? 急!!!!!!!!!!
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春闺思 东栏梨花 张仲素 苏轼 袅袅城边柳, 梨花淡白柳深青, 青青陌上桑。 柳絮飞时花满城。 提笼忘采叶, 惆怅东栏一株雪, 昨夜梦渔阳①。 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①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 (1)缪钺《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的描写中,试分析张诗之韵、苏诗之意是如何表现的。 (4分) 张诗之韵: 苏诗之意: (2)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的表达作用是:(3分) 答案: (1)(张诗之...全部
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春闺思 东栏梨花 张仲素 苏轼 袅袅城边柳, 梨花淡白柳深青, 青青陌上桑。 柳絮飞时花满城。 提笼忘采叶, 惆怅东栏一株雪, 昨夜梦渔阳①。 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①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 (1)缪钺《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的描写中,试分析张诗之韵、苏诗之意是如何表现的。
(4分) 张诗之韵: 苏诗之意: (2)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的表达作用是:(3分) 答案: (1)(张诗之韵)作者以春意盎然的城郊景象,不仅为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而且以乐景衬哀情,有力地衬托了她深切的思夫之情。
(苏诗之意)作者借东栏梨花盛开、柳絮飞花的美景,抒发出春光易逝、人生如寄的无限感慨,含蕴甚深。 (2)不仅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 。 诗歌鉴赏: 此首诗是苏轼在熙宁十年(1077)四月到徐州任知州时写给孙宗翰的《和孔密州五绝》之一。
这是一首因梨花盛开而感叹春光易逝,人生如寄的诗篇。含蕴甚深,有弦外之音,题外之旨。 首句以“淡白”写梨花,“深青”状柳叶,以暗含伤春之感。第二句是前句的回复,首句写“梨花”“柳叶”之色,次句写梨花盛开、柳絮纷飞之景,加重伤春之色彩。
第三句点明“梨花淡白”的主旨。末句补足前句,正是“惆怅”的内容,诗意化用唐诗人杜牧的《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但比之杜诗感慨更深沉。 春闺思诗境很像画,甚而有几分像雕塑:一位采桑女子手提空笼(一种篮状竹器),斜倚在树旁,神情恍惚若有所忆……从这凝思的顷刻,借助作品标题(可命名为“梦渔阳”),观众会悟到很多画外之意。
当然,诗毕竟是诗,终究有许多画图难足而只有文字可以传达的东西。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
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蚕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采桑度》),真可谓“无字处皆具义”(王夫之)。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
“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笔,许会使读者觉得似曾相识。杨慎早有见得,道是:“从《卷耳》首章翻出。”《诗经·卷耳》是写女子怀念征夫之诗,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斜口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得,老采不满,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之故,其情景确与此诗有神似处。但就诗的整体说,彼此又很不同。《卷耳》接着就写了女子白日做梦,幻想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及饮酒自宽种种情景,把怀思写得非常具体。
而此诗说到“梦渔阳”,似乎开了个头,接下去该写梦见什么,梦见 怎样,但作者就此带住,不了了之。提笼少妇昨夜之梦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给读者,让其从人物的具体处境回味和推断,语约而意远。这就以最简的办法,获得很大的效果。
因此,《春闰思》不是《卷耳》的摹拟,它已从古诗人手心“翻出”了。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