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在庙里供奉的叫佛或是叫
佛 梵文、 音译。又译 “佛陀”、“浮图”等。意为 “觉者”。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意,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小乘专指释迦牟尼,大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按大乘的说法庙里供的均可叫佛。 按小乘说法,佛专指释迦牟尼,其它的只能叫菩萨。
常供的佛有:
1、 如来 梵文的意译。“佛”的十号之一。认为佛以真如教化众生,故名。“如”即真如,指佛所说之教理,循此理可达佛之觉悟。
2、 燃灯佛 梵文的意译,又译 “锭光佛”。佛教称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名。释迦牟尼前世曾以莲花供养之,并以发布地,令佛蹈之。故被授记 (预言)于此世成佛。
3、 阿弥陀佛 梵文的音译,意为 “无量寿佛”。 ...全部
佛 梵文、 音译。又译 “佛陀”、“浮图”等。意为 “觉者”。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意,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小乘专指释迦牟尼,大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按大乘的说法庙里供的均可叫佛。
按小乘说法,佛专指释迦牟尼,其它的只能叫菩萨。
常供的佛有:
1、 如来 梵文的意译。“佛”的十号之一。认为佛以真如教化众生,故名。“如”即真如,指佛所说之教理,循此理可达佛之觉悟。
2、 燃灯佛 梵文的意译,又译 “锭光佛”。佛教称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名。释迦牟尼前世曾以莲花供养之,并以发布地,令佛蹈之。故被授记 (预言)于此世成佛。
3、 阿弥陀佛 梵文的音译,意为 “无量寿佛”。
佛教称其为 “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教主。净土宗主要信仰对象。
4、 药师佛 梵文的意译。全称 “药师琉璃光佛”。又称 “大医王佛”。佛教称其为 “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曾发12大愿,打算救治众生一切病苦。
5、 毗卢遮那 梵文的音译,又作 “毗卢舍那”、“卢舍那”。意为 “光明遍照”、“大日”等。佛名。佛教各宗有不同解释。是密宗的主要供奉对象。
6、 菩萨 梵文音译 “菩提萨?省敝浴R馕?“觉有情”、“道众生”。
又译 “开士”、“大士”等。佛教指发提心,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者。大乘佛教泛称出家僧侣或居士。
7、 观音 “观世音”(梵文的意译)之略称。又译 “光世音”、 “观自在”。佛教菩萨名。阿弥陀佛左胁侍, “西方三圣”之一。
据称他大慈大悲,常以种种化身救众苦难。遇难众生只要诵其名号,就能得救。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浙江普陀山为其说法道场。中国寺院中常塑作女相。
8、 文殊 “文殊师利”(梵文的意译)的略称。
又作 “曼殊室利”。意为 “妙吉祥”。佛教菩萨名。释迦牟尼佛左胁侍。专司 “智慧”。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山西五台山为其显灵说法道场。塑像多为身骑狮子,手持宝剑,表示智慧勇猛。
9、 地藏 梵文的意译。
音译 “乞叉底蘖婆”。佛教菩萨名。据传受释迦牟尼佛嘱托,在释迦灭后,弥勒生前,自誓必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菩,始愿成佛。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安徽九华山为其说法道场。
10、 普贤 梵文的意译。
又译 “遍吉”。佛教菩萨名。释迦牟尼佛右胁侍。专司 “理”德。相传四川峨眉山为其显灵说法道场。塑像多骑白象。
11、 大势至 梵文的意译。音译 “摩诃那钵”。略称 “大势”、“势至”等。
佛教菩萨名。阿弥陀佛右胁侍,“西方三圣”之一。
12、 弥勒 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译 “慈氏”。佛教菩萨名。据佛经称,本为佛弟子,先佛入灭,生兜率天内院,当于将来下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说法。
相传五代僧人契此 (布袋和尚)为其化身,故中国寺院里常塑其笑口常开像作为弥勒供奉
13、 维摩诘 梵文的音译,意为 “净名”,“无垢称”等。略称 “维摩”。大乘佛教居士名。据说他曾对前来问病的文殊菩萨广说佛法奥义,深得文殊等崇敬。
14、 善财 梵文的意译,又称 “善财童子”。佛教菩萨名。因 “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而得名。后受文殊菩萨教化,南行参访 53位老师而成道。常被塑画在观音菩萨左边。
15、 阿罗汉 梵文的音译,又译 “阿罗诃”,简称 “罗汉”。
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能破一切烦恼,受人天供养,不再生死轮回。
16、 十八罗汉 佛教罗汉名。据玄奘译 《法住记》,释迦牟尼曾令十六大阿罗汉常住人间,济度世人。后人在此基础上另加二罗汉 (具体名字各说不一),合为十八罗汉。
唐末张玄和贯休开始画十八罗汉像,北宋苏轼分别题赞诗。
17、 五百罗汉 佛教罗汉名。有两种说法。一指参加第一次结集或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二指常随释迦牟尼听法的五百弟子。佛经中未见具体名字。
南宋高道素所录 《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列举从第一罗汉阿若?x陈如到第五百罗汉愿事众。今佛寺中所塑五百罗汉像,多依此列名。
18、 四天王 佛教天神。俗称 “四大金刚”。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据传他们居须弥山腰,各护一方天下。所居之天为四天王天,是佛教三十三天中最初一级。
19、 四大金刚 即 “四天王”。
20、 韦驮 梵文Skanda(私健陀)的讹略。佛教护法天神。
南方增长天王的8大神将之一。塑像多为古代武将,手持金刚杵。列于天王殿弥勒像后,面对释迦牟尼。
21、 释迦牟尼,又译 “释迦文”。佛教创始人。其生卒年代,北传佛教定为前 565至前 485年,南传佛教定为前 623至前 543年。
姓乔答摩,名悉达 多。相传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释迦牟尼”意为 “释迦族的圣人”,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幼时受传统婆罗门教育,后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各种苦恼,于 29岁弃家出走,立志寻求解脱之道。
曾跟当时一些有名学者和宗教家学习,继而又修习6年苦行,但未获期望结果。遂停止苦行,至菩提迦耶城外毕钵罗树下静坐,专心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经 7日7夜,达到最后觉悟,被称为 “佛”( “觉者”之意),时年 35岁。
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恒河流域中部活动,宣传其教义学说,并组成佛教僧团,规定某些戒律,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义。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外婆罗树下去世。弟子很多,来自社会各阶层,著名者 10人,称 “十大弟子”。
记载其事迹的汉译佛典主要有 《佛本行集经》、《佛所行赞》等。
22、各庙不尽相同,还有很多得道者均在受人供奉。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