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讲的是什么?菊与刀精神
菊与刀
从人类学的角度,日本人的为人到底遵循什么样的内部逻辑?这本书试图找出答案。
虽然距离鲁思写作这本书已经过去50年了。50年,对于日本这个能够轻易从行为上"从一个极端转为另一个极端"的民族来说,已经足够他在表面上变得面目全非,但其民族特质,依旧能够用此书中的一些洞见解释。
书中提到的大部分关于日本人行事的准则虽然在美国人看来惊世骇俗,但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看来却非常普通,比如说"面子"。然而,书中精确地指出,看似相似的中日道德伦理其实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让人非常震撼。 其实一本书只要能留给读者一点点东西难以忘怀,就足可以称为一本值得读的好书了。
这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仁”。具体来说:...全部
菊与刀
从人类学的角度,日本人的为人到底遵循什么样的内部逻辑?这本书试图找出答案。
虽然距离鲁思写作这本书已经过去50年了。50年,对于日本这个能够轻易从行为上"从一个极端转为另一个极端"的民族来说,已经足够他在表面上变得面目全非,但其民族特质,依旧能够用此书中的一些洞见解释。
书中提到的大部分关于日本人行事的准则虽然在美国人看来惊世骇俗,但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看来却非常普通,比如说"面子"。然而,书中精确地指出,看似相似的中日道德伦理其实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让人非常震撼。
其实一本书只要能留给读者一点点东西难以忘怀,就足可以称为一本值得读的好书了。
这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仁”。具体来说:中日都重视"忠"、"孝",但是"忠"、"孝"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
对中国人来说,统治者不"仁",大家就可以揭竿而起,父母不仁,孩子就可以以死拒之,甚至大义灭亲。而在日本,这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由于追求无条件的"忠"、"孝",导致日本从未改朝换代过,而直到90年代,跳槽在日本也是难以被人接收的;而另一方面,日本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至今仍坚守中国五四前的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解释日本对神社的问题,也许有些启发。对于日本人来说,山本五十六作为军人,一生尽"忠"职守,这就够了,值得敬奉,因为根本就没有"仁"的概念,所以他们一点也不会因为山本五十六的反人类的作为而不好意思,故此他们无法理解中韩刻骨铭心的反对观点。
"仁",在这里便成为中日达到共识的关键。
其实,"仁",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由、平等、人权的体现。而为什么在“人道”精神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主流的同时,日本人却至今未能接收一点点"仁"的概念呢?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50年前的日本,是一个几乎凝固的、不仅三纲五常,而且思维极度僵化、缺少自由思想的日本。
二战失败后,因为天皇与美军主动配合,使日本人迅速把自己的目标从武装扩张调整为经济建设和经济扩张,而避免了在文化层面上的全社会反省,依旧保留了完整的封建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虽然美国意识到日本文化中缺乏"仁",也就是"人道"的关键元素,但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压力和帮助去促使他改变。
此后,日本文化中一些迷人的方面,比如武士道精神,在全世界范围流行,客观上隐藏了日本文化中落后的反人性的一面,而在经济上,优秀的日本制造带来的非凡成功使日本人无意于文化上的反思。而现在,在个性彰显的小泉先生的领导下,日本人更是执拗起来。
(从这方面来说,太沉溺于自己传统文化中的美,太沉溺于自己经济的发达,真不是好事。在国学虚热、经济虚高的今天,值得国人引以为戒)
战后日本政策在美国人看来简直是空前的成功,是美国人一直的骄傲。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今天日本在亚洲的状态,却值得美国人反思。至少,日本在亚洲的地位和德国在欧洲的地位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而美国人遗留下的这个问题,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会非常严重,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现在看来,麦克阿瑟只是一个成功的战术家,而非战略家。这点,从他后来对待朝鲜战争的短视已经得到证明。而麦克阿瑟一手操持的战后日本政策,某种程度上是被日本人牵着鼻子走的。日本人的韬光养晦是很厉害的(这当然也是所有亚洲国家的强项)。
很遗憾这本书只是得到了美国人表面上的重视,如果一个更深刻的美国人,比如罗斯福,当时能执掌日本,并且真正理解了“仁”的关键,一定会对日本来个不亚于对德国那样的大破大立,从根本上让日本人重返人类的大家庭。
不可否认,为了确定对日政策,美国人扎扎实实地做了系统研究,此书就是这个努力中的一个非常精彩的部分,值得我们借鉴。从这点可以看出,有效的社会科学研究对国家和民族是极为有用的工具,而要达到这点,一个良好的、宽松的、自由的思考研究环境非常重要。
致力于营造这样一个环境,才是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任的做法。而目前一些部门和个人为了狭隘的部门或个人利益正在做的从根本上伤害这个环境的事情,是非常令人痛心,必将从根本上妨碍国家和民族的振兴。
但另一方面,政治也是一个很微妙的事情,纯科学也很难。
相当于美国人的科学精神,战后的中国领导人采用了一种更人性化的对日政策,核心是用自己的友善、智慧、理解和仁义来以身作则,为日本人注入一些"仁"的概念。如上所述,这一点看似无为,却无所不为的做法却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要知道,当年有无数日本代表团在北京痛哭流涕,无地自容,无以为报,说着"大恩不言谢"回国,然后死心塌地致力于中日友好。今天,当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时候,在日本站出来说上几句认同中方观点的人还是当年的这些人,可见当时做法的效果。
然而因为缺少象美国那样的主导地位,中国所作的上述努力能达到的效果只能是有限的。而现在,随着老一代日本政治精英退出日本政治舞台和日本全民的民族主义日益抬头,这些取得的成果注定将很快消失。
毕竟,"仁",只是一个概念,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太难。而如果没有理念上根本的改变,中日之间注定难以有共同语言,而中日韩之间不能达到共识,对日本、对中韩,以至对整个亚洲都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当然,对美国不是一个悲哀,看到两虎相争,他现在可能正美着呢!从这方面来说,美国当年的搞法还真是狠。)我们只能喟叹,战后的德国政策因为英法能汲取一战经验,从欧洲整体利益出发,做了不少很好的事情,而对日本,当年的亚洲却不得不让美国独搞,而美国又没有经验,真是怪造化弄人!
既然如此,也只能面对。
现实一些,只是要记住,毕竟日本科技、经济比中国还发达很多,在这两方面不能破坏合作,而直追是根本的目标。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