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有哪些医学院比较好?
武汉大学医学部是武汉大学六大学部之一,创建于1943年10月。
医学部所辖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HOPE护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8个学院和动物实验中心、医学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医学病毒学研究所3个研究机构,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等3所附属医院和33所教学医院,设有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口腔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口腔医学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等专业。 设有藏书60多万册的武汉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
医学部有...全部
武汉大学医学部是武汉大学六大学部之一,创建于1943年10月。
医学部所辖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HOPE护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8个学院和动物实验中心、医学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医学病毒学研究所3个研究机构,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等3所附属医院和33所教学医院,设有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口腔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口腔医学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等专业。
设有藏书60多万册的武汉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
医学部有一支教学医疗、科研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现有教授368人,副教授819人。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口腔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临床检验诊断学、肿瘤学、内科学、外科学、口腔基础医学、口腔临床医学、劳动卫生和环境卫生学、耳鼻咽喉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博士后流动站3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博士生导师85人,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
病毒学和口腔医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学和口腔基础医学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211”建设项目3个(心血管内科学、肿瘤病学、口腔医学)。涌现了桂希恩、黄从新、刘君炎、樊明文、蒋明森、张友云、彭仁琇、杨强等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基础医学院院长谭锦泉院长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
目前,在部博士研究生近600人,硕士研究生1400多人,本科生(含七年制本硕连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2700多人。医学部从1986年起培养了来自亚、非、拉美等5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现在读留学生近240人。
金风玉露滋养盈枝硕果,武汉大学医学部建部63年来,为国家培养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25000多人。
武汉大学医学部积极实施开放性办学的战略,与美国耶鲁大学、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HOPE基金会)、比利时根特大学、芬兰瓦沙综合科技大学、日本福岛医科大学、法国南锡大学等20多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一些院校、国际组织建立了院(校)际交流关系。
医学院聘请了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盖蒂契克博士、耶鲁大学医学院熊菊贞博士、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毛利平博士等40余名国际知名专家为名誉教授。目前,武汉大学医学部已开设与法国南锡大学联合培养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验班,与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HOPE基金会)建立一所国际水平的HOPE护理学院。
近5年来,医学部已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近30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0年)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2003年)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1999年)2项。
学部公开编辑出版的医学刊物有《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心脏起博与心电生理杂志》、《微循环学杂志》、《医学新知杂志》、《数理医药学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等。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987年加名为湖北省人民医院)、中南医院、口腔医院是全国三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全国百佳医院。三所医院既承担医学院的临床教学任务,又是湖北省的医疗中心。
目前,医学部建有国内一流水准的动物实验中心和A3实验室、医学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以及“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解剖学教学实验室和具有远程观摩、交流、数据采集功能的临床电教中心。
武汉大学医学部具有优质的生源,近几年,本科专业招生在全国各省的录取分数线均高于当地重点分数线40分以上。经过五年的专业学习和实习,毕业生都成为了具有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应届本科毕业生每年考研率30%以上,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85%以上。
武汉大学医学部将进一步依托武汉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学科间的互补、融合,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各类医学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其前身为德国医师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1927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51年由上海迁至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5年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5月,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械市建设学院、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合并,组建成华中科技大学。
2000年6月16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成立并挂牌。
建院近百年来,同济医学院形成并始终坚持“团结、严谨、求实、奋进”的优良院风,始终弘扬“同舟共济,开拓创新”的同济精神。 同济医学院现有7个学院,14个系(部),11个专业和10多个专业方向。
建有5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23个研究所,13个研究中心,19个独立研究室。中国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卫生部德语培训中心设在我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近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人,正高职380余人,副高职1100余人;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41个,博士生导师230人,硕士二级学科授权点54个;设有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中西医结合、药学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院学生近10000人,其中博士生1100余人、硕士生2100余人,本科生5600余人,外国留学生120余人。建院以来共培养了近6万名医药卫生人才。
1978年以来,有751项成果通过鉴定,860项次成果获奖。
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89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34项,国家其它部委科技进步奖11项。尤其是近几年来,学院全面落实“十五”发展规划,基础研究一年上一个台阶,一批重要成果令人瞩目: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四年来共获各类科技奖励162项次,创造了科研工作的“同济现象”。
由我院编辑并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有21种,居全国医学院校首位。编写出版了300余种参考书、工具书。学院担任教育部“十五”国家及规划教材主编10人;卫生部规划教材主编45人;教育部21世纪教材主编24人。
有19门(次)获国家优秀教材奖。我院有800余人(次)担任国内外学术团体理事(或委员)以上职务。
学院现有协和、同济、梨园、襄樊、荆州五所附属医院,设病床5400余张。附属协和、同济医院是全国三级甲等医院,其医疗科室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是规范化的临床教学基地,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医疗诊治中心。
梨园医院突出老年病的特色,成为全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
学院与德国有着长期友好往来关系,是中国对德文化交流的重点院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苏丹、马来西亚、香港、台湾、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40余所大学、研究所、医院和公司建立了校际合作项目关系。
公派出国留学人员1250余人,短期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参加国际会议1910余人,授予268余名外国专家和学者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名誉顾问等称号,邀请和接待短期外国访问学者4100余人,培养长、短期外国留学生600多名。
学院注重“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学院及附属协和、同济医院分别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和“最佳省级文明单位”;协和医院进入全国爱婴医院行列;同济医院成为全国十家文明示范医院之一,并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
长江大学医学院简介
长江大学医学院创建于 1951 年 3 月,现有五系(临床医学系、护理学系、中医学系、医学影像学系、预防医学系),四部(医学形态学部、医学机能学部、医学病原生物学部、医学实验部),二中心(分子医学实验中心、中美合作中枢神经损伤治疗研究中心)和一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不含附属医院),有教授 22 人,副教授 36 人。
学院现有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 3 个本科专业和临床医学、护理学、针灸推拿学、医学影像技术、中医骨伤学 5 个专科专业,其中护理学本科专业设有“ 1+4 ”涉外护理培养模式,即学生第一年专修英语,后四年学习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以适应国际护理人才的需求。
2006 年 1 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医学院内科学、外科学获硕士点授予权。医学院现有在校学生 3800 余名。 55 年来,医学院培养了近 3 万名医学专业人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2004 年 4 月,湖北省卫生厅发文将医学院确定为“湖北省卫生干部培训基地”,学院常年举办全省基层医院院长培训班、护士长培训班、骨干医师培训班等,为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了大批的卫生管理干部和医疗骨干。
2005 年 5 月,医学院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建立了“中美合作中枢神经损伤治疗研究中心”。医学院建立的“分子医学实验中心”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该中心涵盖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和临床医学等各学科,为医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近几年来,医学院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600 余篇,撰写并出版教材、专著 24 部。
长江大学医学院决心以大学合并为契机,与时俱进,立足医学普通本科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开拓留学生教育,形成多层次的办学格局,为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湖北中医学院
湖北中医学院创建于1959年1月,是湖北省唯一的中医药高等学府,现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武汉市武昌花园山下,紧邻历史名胜黄鹤楼。学院占地2016亩,其中校本部134亩,武汉市南湖药用植物种植基地166亩,新校区1716亩。
40多年来,学院已发展成为拥有医科、工科、管理学科三个主要学科门类,办学层次齐全,在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院校本部现有教职工732人,其中专任教师310人,正、副教授153人,硕士生导师132人,博士生导师18人。
学院现设有七年制中医专业(本硕连读),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市场营销、药物制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医学检验、药学12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现有各类在校生7500人。
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成为全国首批招收中医专业研究生的高等院校之一,1981年成为硕士学位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获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省仅有的两所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省属院校之一。
现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4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并成为全国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之一;取得了对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授予硕士学位的资格。199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先进单位”。
我院是1993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有条件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经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学院享有对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研究生资格,并成为我省唯一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先后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韩国、日本、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培养了各类学生1000余人。
目前,我院留学生规模在我省省属院校中居于前列,自费留学生人数居全省高校之首。学院加快了开放办学的步伐,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的高校和医院联合办学或联合办医,并与韩国大田大学、英国普次茅斯大学药学院、美国德克萨斯州东方针灸中医药学院、美国针灸中医药研究院等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与德国开通了远程诊疗系统,在香港开设了中医医院。
学院现有中医内科肾病学1个国家局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7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国家中医肝病临床医疗中心、全国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全国针灸临床治疗中心湖北分中心等4个国家部局级医疗、研究中心,10个院级研究所;有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科研Ⅲ级实验室,12个国家中医药科研Ⅱ级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400万元。
在内经学、伤寒学、针灸学、中医药治疗肝病、心血管病、肾病、甲状腺病以及中医工程、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近年来,学院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获准国家科技部攻关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厅局级课题82项,成为湖北省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牵头单位。
学院现有临床教学基地30余所,其中附属医院4所,教学医院13所,实习医院19所。
学院图书馆是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湖北分中心,现有藏书38万余册,全部图书流通实行计算机管理,建有电子阅览室,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快速检索到中外科技文献的图文信息。
学院是卫生部批准的全国中医药师资培训基地,承担着内经、伤寒论、中医内科学、针灸学、金匮要略等学科的师资培训任务。
1999年以来,学院在新一任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努力贯彻“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大力加强内涵建设,积极推行教学、科研、人事、后勤等方面的改革,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科研水平、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显示了较强的办学实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十五”以来,学院充分利用我省发展中医药的有利条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制定出“十五”发展计划和中长远发展规划。计划到“十五”期间,我院办学规模将达到8000人,将建成一所占地面积1716亩,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先进、中医药文化特征明显,具有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生态型山水园林式的中医药大学新校园,学院的办学主体将移至新校区;到2010年,学院办学规模将稳定在12000人,其中,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生9400人、研究生2000人、留学生600人。
学院发展目标是:通过10年的努力,将我院建成一所以中医中药学科为主干,多个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在国际中医药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湖北中医药大学。
面临21世纪,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正在走向世界。
湖北中医学院作为我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将抓住机遇,认真落实我省高教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勤奋、求实、发掘、创新”为训,努力开拓、不断进取,为我省中医药教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学院党委书记罗才喜同志,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华教授。
湖北招生考试信息网 >> 高校介绍 >> 湖北中医学院
湖北中医学院
湖北中医学院创建于1959年1月,是湖北省唯一的中医药高等学府,现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武汉市武昌花园山下,紧邻历史名胜黄鹤楼。
学院占地2016亩,其中校本部134亩,武汉市南湖药用植物种植基地166亩,新校区1716亩。
40多年来,学院已发展成为拥有医科、工科、管理学科三个主要学科门类,办学层次齐全,在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学院校本部现有教职工732人,其中专任教师310人,正、副教授153人,硕士生导师132人,博士生导师18人。学院现设有七年制中医专业(本硕连读),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市场营销、药物制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医学检验、药学12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
现有各类在校生7500人。
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成为全国首批招收中医专业研究生的高等院校之一,1981年成为硕士学位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获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省仅有的两所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省属院校之一。
现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4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并成为全国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之一;取得了对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授予硕士学位的资格。199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先进单位”。
我院是1993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有条件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经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学院享有对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研究生资格,并成为我省唯一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先后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韩国、日本、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培养了各类学生1000余人。
目前,我院留学生规模在我省省属院校中居于前列,自费留学生人数居全省高校之首。学院加快了开放办学的步伐,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的高校和医院联合办学或联合办医,并与韩国大田大学、英国普次茅斯大学药学院、美国德克萨斯州东方针灸中医药学院、美国针灸中医药研究院等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与德国开通了远程诊疗系统,在香港开设了中医医院。
学院现有中医内科肾病学1个国家局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7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国家中医肝病临床医疗中心、全国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全国针灸临床治疗中心湖北分中心等4个国家部局级医疗、研究中心,10个院级研究所;有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科研Ⅲ级实验室,12个国家中医药科研Ⅱ级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400万元。
在内经学、伤寒学、针灸学、中医药治疗肝病、心血管病、肾病、甲状腺病以及中医工程、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近年来,学院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获准国家科技部攻关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厅局级课题82项,成为湖北省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牵头单位。
学院现有临床教学基地30余所,其中附属医院4所,教学医院13所,实习医院19所。
学院图书馆是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湖北分中心,现有藏书38万余册,全部图书流通实行计算机管理,建有电子阅览室,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快速检索到中外科技文献的图文信息。
学院是卫生部批准的全国中医药师资培训基地,承担着内经、伤寒论、中医内科学、针灸学、金匮要略等学科的师资培训任务。
1999年以来,学院在新一任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努力贯彻“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大力加强内涵建设,积极推行教学、科研、人事、后勤等方面的改革,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科研水平、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显示了较强的办学实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十五”以来,学院充分利用我省发展中医药的有利条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制定出“十五”发展计划和中长远发展规划。计划到“十五”期间,我院办学规模将达到8000人,将建成一所占地面积1716亩,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先进、中医药文化特征明显,具有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生态型山水园林式的中医药大学新校园,学院的办学主体将移至新校区;到2010年,学院办学规模将稳定在12000人,其中,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生9400人、研究生2000人、留学生600人。
学院发展目标是:通过10年的努力,将我院建成一所以中医中药学科为主干,多个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在国际中医药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湖北中医药大学。
面临21世纪,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正在走向世界。
湖北中医学院作为我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将抓住机遇,认真落实我省高教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勤奋、求实、发掘、创新”为训,努力开拓、不断进取,为我省中医药教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学院党委书记罗才喜同志,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华教授。
湖北中医学院
联系方式: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特1号
邮编:430061
招生电话:027-68889083
传真:027-68889082
E-mail:E-mail: hbtcmgs@
网址:
郧阳医学院
武当北麓,汉水之南,镶嵌着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城--湖北省十堰市。
这里是武汉、重庆、西安、郑州四大中心城市的交汇处,郧阳医学院就座落于该市的中心,她是中西结合部鄂渝陕豫毗邻地区的8个地市2000多万人口中唯一的一所医学高等院校。
1965年秋天根据省人民政府的决定,由武汉医学院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创办了这所医学院校。
学院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列入国家普通高校序列。1996年,首批一次性通过了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以黄铁柱同志为党委书记、院长的学院现任领导班子,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审时度势,善抓机遇,迎难而上,深受师生员工的信赖。
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郧阳医学院已发展成为融教学、科研、医疗、培干和科技开发于一体的具有较强办学实力的医学本科院校。现在,全院占地546亩,校舍总面积25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3亿元。
高楼大厦,亭台轩榭,功能完备的教室和实验室洋溢着现代化大学的气息。学院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学生生活及文体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两座国家标准的学生食堂可同时容纳近万人就餐。拥有标准化的田径运动场、门类较为完备的球类运动中心和其他功能多样的学生文体活动场所。
近年来,学院以创建园林式校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为目标,科学规划,加速美化校园。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多个花园式广场风格各异,将校园装点得雅致而富有生机。
郧阳医学院图书馆是原省教委命名的优秀级图书馆。
面积3505平方米,图书馆设有6个阅览室,藏书100多万册(含电子图书),订有中外文期刊1379种,配备有光盘检索系统,局域网联入国际互联网,有110余台电脑终端电子阅览室,各终端用户可以以文本方式进行检索和浏览。
学院斥资300多万元建设的校园网已开通,为教职工的教学和师生连通外部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郧阳医学院校本部教职员工780人,其中专任教师41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者113人(正教授2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145人(博士24人,含再读19人)。
附属医院有副高以上人员490人,其中正高113人。教学职称教师209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60人。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者310人,博士47人(含在读),博士后1人。杨桂元、余开森、郭仁慈、付南安、赵国举、黄铁柱、朱明胜、徐少勇、王家宁等一批知名专家教授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医疗一线,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医疗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郧阳医学院定位于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科门类以医学为主,兼办管理学;立足湖北、面向全国、重点服务中西部,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基础宽厚、专业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适用型医学人才。
郧阳医学院现有设有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药学、医学检验学、口腔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9个专业,以及与之相应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是主干专业,麻醉学专业是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学科,护理学专业是与国际接轨的续建专业,公共管理学为交叉学科专业,医学检验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新设专业。
这些专业很好地适应了社会需求,生源和就业形势良好。
郧阳医学院秉承了原同济医科大学的优良传统和严谨学风,发扬"厚德、勤学、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老一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作风在一批脱颖而出的中青年身上得以发扬光大。
几代人的奋斗,铸就了"立足岗位、克难进取,无私奉献"的郧医之魂。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