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海报设计理念怎么写
据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在全国高校中,本科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已有275 所,较2001 年的13 所已经有了近20 倍的增长。如果算上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专科与高职院校,已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企业已达到870 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 万多家。 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 万人。1 当前电子商务教学体系的主要问题1。1 专业定位不清,方向不明。许多学校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是融合网络、营销、经济管理等专业为一体的专业,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定位,那么在专业思想、课程设置上都会出现问题。 ...全部
据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在全国高校中,本科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已有275 所,较2001 年的13 所已经有了近20 倍的增长。如果算上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专科与高职院校,已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企业已达到870 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 万多家。
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 万人。1 当前电子商务教学体系的主要问题1。1 专业定位不清,方向不明。许多学校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是融合网络、营销、经济管理等专业为一体的专业,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定位,那么在专业思想、课程设置上都会出现问题。
课程设置时没有侧重、主辅,盲目追求“技术+商务”的复合型人才,是不科学也是无法实现的。1。2 过多地强调了技术。电子商务刚刚开始的时候,对会作网页、懂得电子商务后台编写的技术人员需求量很大,因此那个时候技术人员比较吃香。
但是现在电子商务的服务平台都已经发展得很好了,电子商务领域中更加重视的是商务和营销,所以现在仍然一味的重视技术而忽略商务,就是走进了一个误区。1。3 学生动手能力差。电子商务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学校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有两类:一是在学校内部的实验室实训,一般是采用一些模拟的教学软件,但是模拟软件和实际应用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另外一方面是校外实习。
主要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的场所或到企业实习。对于大部分学校的学生来说,能够用于实践的硬件设施都很难跟上,再加上现在本来专业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就不多,因此学生能够前往的实习单位就非常有限。
1。4 师资力量薄弱。电子商务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全面、体系化的素质。教师必须做到对电子商务相关课程内容基本熟悉,对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各门课程之间的接口和逻辑关系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应付自如。
而现有师资大多数是从计算机、网络、管理、营销或其他专业调派,没有对电子商务这个领域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到知识,学生的知识脱节无法进行实际操作。1。5 教材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目前,国内先后出版了好几套电子商务的系列教材,分别由各相关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情况组织编写,内容差别很大。
虽然是系列教材,但并不系统和完整,相互之间有重复和冲突。而不同系列的教材之间的重复和冲突则更加严重。一些不成系列的教材,编写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落后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根本是无法满足教、学双方的需要。
2 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2。1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进行教育方向细分。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也应形成立体模式,根据学校师资生源及毕业生就业定位分层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一般来说,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可分为三种类型:技术型人才、商务型人才和综合管理类人才。
技术型人才要求有扎实的计算机功底,但考虑到最终设计的系统是为解决企业的管理和业务服务,也需要能够分析企业的客户需求,所以该类人才还应该对企业流程、管理需求以及消费者心理有一定了解。商务型人才。
对于这类人才,一方面要求他们是管理和营销的高手,同时也应熟悉网络虚拟市场下新的经济规律;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掌握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操作技术。该类人才在传统商业活动中都有雏形.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网络虚拟市场的使用者和服务者。
综合管理类人才。这类人才要求既对计算机。网络及社会经济有深刻认识,又具备项目管理能力,能对企业电子商务进行整体规划。这类人才难以直接从学校培养,而是市场磨练的产物。2。2 搞好师资建设教师是组织实施教学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要尽快培养一批能将信息技术与商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复合型能力的优秀而稳定的师资队伍,并且通过商务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使教师具备较深厚的电子商务知识和较高的电子商务驾驭能力,胜任培养适销对路专业人才的任务。
2。
3 加强实践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源以及企业的一些针对教学的开放平台,建立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尽可能使学生较早地接触到真实的电子商务活动,形成企业、学校、学生的长期合作、相互支持的资源环境。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