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题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其他还有什么,各是什么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段话已经成为千古名言。但历来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有不同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志”于何学?怎样才是“立”?何为“不惑”?“耳顺”于何?什么程度算“知天命”?等等。
事实上,都是拘泥于字面上的直接解释。比如:程昌明的译文为: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牢固地自立了,四十岁时,已经明了各种事情而不会感到疑惑,五十岁时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凡听到的都能辨别清楚,明白贯通,到七十岁,我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超越法度。 ”
而李泽厚在其《论语今读》中的译文是:孔...全部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段话已经成为千古名言。但历来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有不同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志”于何学?怎样才是“立”?何为“不惑”?“耳顺”于何?什么程度算“知天命”?等等。
事实上,都是拘泥于字面上的直接解释。比如:程昌明的译文为: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牢固地自立了,四十岁时,已经明了各种事情而不会感到疑惑,五十岁时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凡听到的都能辨别清楚,明白贯通,到七十岁,我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超越法度。
”
而李泽厚在其《论语今读》中的译文是:孔子说:“我十五岁下决心学习,三十岁建立起自我,不再迷惑,五十岁认同自己的命运,六十岁自然地荣受各种批评,七十岁心想作什么便作什么,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
即使是今人,也不能是“15岁才下决心学习” 。何况是孔夫子!
在周朝时,小孩是八岁入小学。学习基础文化和武艺等等。十五岁入大学,大学也称“太学”。在那里学习处世为人、治国安邦等等。
朱子在其《四书集注》中道:“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山人以为,孔夫子是根据年龄来描述个人不同阶段的状态。
十五岁:对万物好奇,求知欲特别强烈。什么都想学,满脑子全是问题。
吸收新知识特别快。不论什么东西,只管学。
三十岁:是立自己一家之言的大好时光。不破不立。是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年龄。
四十岁:一过四十,人已经没有能力对现有的学说、理论等等提出疑问、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建设性的观点了。
“不惑”即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进一步在学习上的发展。
五十岁:一过五十,也就清楚自己的能力有多大、能够达到的水平有多高了。不可能再有大的突破、发展了。自己已经掂量出自己有几两了。
六十岁:一过六十,对于各种新的见解、学说、论点等等,已经不具备与人争论、甚至讨论的能力。
七十岁:只能随“心”所“欲”了。即只能够在心里想“我要是年青XX岁,我也有YYY”!而无能力做了。
也只能在自己的思维框框中设想而已了。
以上文章来源: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