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与自转的主要地理意义是什么?
你好!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一——昼夜长短的变化。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夜都不等长。也就是说,在赤道上,每天的昼夜是等长的,白天12小时,黑夜12小时;每天6点日出, 18点日落。 但是事实上是否真的完全如此呢?
如果太阳是一个发光的亮点,即没有明显的视半径;如果大气没有折光作用,即光线始终是直线前进的,那么昼半球和夜半球都是严格的半球,晨昏线是一个严格的大圆。同时晨昏线(圈)平面刚好通过地心。 在这种条件下,可以说在赤道上全年每天都是昼夜等长的。
但是,实际上太阳并非一个光点,而是一个有16′视半径的“圆球”,也就是说,当太阳的上缘同地平圈相切时,太...全部
你好!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一——昼夜长短的变化。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夜都不等长。也就是说,在赤道上,每天的昼夜是等长的,白天12小时,黑夜12小时;每天6点日出, 18点日落。
但是事实上是否真的完全如此呢?
如果太阳是一个发光的亮点,即没有明显的视半径;如果大气没有折光作用,即光线始终是直线前进的,那么昼半球和夜半球都是严格的半球,晨昏线是一个严格的大圆。同时晨昏线(圈)平面刚好通过地心。
在这种条件下,可以说在赤道上全年每天都是昼夜等长的。
但是,实际上太阳并非一个光点,而是一个有16′视半径的“圆球”,也就是说,当太阳的上缘同地平圈相切时,太阳中心实际还在地平以下16′。
而人们习惯上又是以太阳上缘升到地平线时为日出,以太阳上缘落到地平线时日落。地球自转经过这16′,需要1分4秒钟,这样,“日出”就提前1分4秒,“日落”又推迟1分4秒。白昼就加长了2分8秒钟,黑夜就相应缩短2分8秒钟,即变成了昼长12时2分8秒,夜长是11时57分52秒。
地球周围有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大气对光线有折光作用。一般来自地平的光线有34′的折光差。也就是说,当太阳中心还在地平圈以下34′时,我们就已经看到太阳上缘与地平相切了;当太阳中心落到地平以下34′时,我们才看到它的上缘与地平相切。
而地球自转这34′又需要2分16秒钟。这样,日出就提早2分16秒,日落就相应推迟2分16秒,两者加起来,白昼就长了4分32秒,黑夜就缩短了4分32秒。
大气对太阳光线除有34′的折光差外,还有6°的晨昏蒙影。
即由于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使昼半球上空的部分阳光进入夜半球的边缘上空,这一部分阳光,使夜半球的四周边缘处于半光明状态,这在日出前叫晨光,日落后叫昏影。因此,太阳中心还在地平以下6°时,我们已经看到天空有微光了;当太阳中心落到地平以下6°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天空有亮光。
而地球自转这6°,需要24分钟。这样,一天中,日出前的24分钟和日落后的24分钟都应是“白天”。白天应为12小时48分,黑夜为11时12分。
从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来看,地球赤道上每天的昼夜并不等长。
不过在一般情况下,为了使问题简化起见,人们还是可以把赤道上每天的昼夜看成是等长的,各12小时,每天6点日出, 18点日落。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