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庙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全部回答

2018-09-05

7 0
    庙节是毛南族的节日毛南族分龙节是毛南族祈神保佑丰收的传统节日。于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龙日)前后举行,一般活动有两三天。说是“龙”是管雨水的,“龙日”前后祭拜它,是求其均匀降雨以获得好收成。
  过节前一天,要“椎杀”一头公牛,用牛头、牛尾、牛脚、牛内脏祭龙。祭时有法师喃经、跳神。  牛肉则分给各家各户或拿到市上出卖,收入作为节日费用。祭龙后二三天,各户自拜祖先、三界仙、灶王、地主娘娘等,也是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
  又用糯饭、粉蒸肉喂牛,以酬谢它耕作的辛劳,并给牛放假一天,让它好好休息。嫁出去的女儿则带上子女和礼品回娘家过节,亲戚朋友也常常登门贺节,青年男女则盛装聚会唱歌,选择知音。  现在过此节,宗教迷信活动多已废弃。
  增加了文体竞赛或者开展有关生产生活方面的科普活动等。 庙节是毛南族的传统节日,又称分龙节,过节的日期因村而异,有些村寨定在自农历夏至算起的第一个亥日,有些村寨则定在自夏至算起的第一个辰日。 节前,家庭主妇们就着手准备节日特有的食品了,她们上山采集做五色糯饭用的金黄花、枫树叶,到野场(集市)上买品红粉、品绿粉,然后蒸五色糯饭、粉蒸肉。
    红、黑、黄、绿、白五种颜色的糯饭散发出特殊的香味。人们还兴致勃勃地到户外折回柳枝。把糯饭捏成小团粘在柳枝上,插在中堂,预祝年成丰收。 庙节前,人们还走亲属、会朋友,出嫁在外的女儿用新竹篮装上用叶子包着的五色糯饭、粉蒸肉。
  带着儿女回娘家,外公、外婆看到外孙自是有说不出的高兴。   庙节时,村里的老人都来到村寨公众立起的三界庙,祭祀三界公爷、祈福纳吉。传说,三界公爷是毛南族的能人。是他教会了大家用牛耕田,教会了大家养育菜牛。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后人盖起了三界庙,庙里还立有三界神像,庙节时,还在庙前跳娱神舞,以祈求六畜兴旺,人人安康。 青年男女在庙节欢庆情绪更为高涨。  这是一个抒发情怀的日子。节日的清晨,他们就带着五色糯饭,或双双对对去对歌,或寻找意中人。
  歌场上、山坳口,处处歌声处处情,节日的毛南山乡洋溢着无比的欢乐。 龙是毛南族的民族图腾,因此,龙的形象、龙的影响在毛南族人民生活中无处不存在。龙的最大节日是分龙节,又叫五月庙节,它是毛南族一年一度祭祀龙的传统大节。
     每到分龙节,毛南山乡千山百弄,村村寨寨,每家每户都喜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折回竹桠柳枝插在中堂神龛上,把五色米饭捏成小粒团,粘在枝叶之间,预祝五谷丰登,硕果累累。 每逢佳节来临,毛南族妇女格外欣喜繁忙,她们结队上山采集金黄花、枫树叶、紫兰花等各种有药效的彩色植物作染料,煮成药水浸泡白米,编织新竹篮,买够糯米、五花肉等食品精制彩色食品,天刚拂晓,就用竹篮装满彩色糯饭和粉蒸肉,穿起新衣携老带幼,串亲访友回娘家团聚。
     毛南族居住在黔桂边界的大石山区,地势南高北低,南北气候不同,因此民俗也有差异,以峥嵘峭峋的铁坳为界,北边的中南称为上团,南边的下南称为下团,节日的日期是从每年五月的夏至这天算起,按地支顺序往前数,到辰日这天便是下团的分龙节。
  因此,上团总比下团提前五天过节日,因分两次祭祀龙的活动,故叫分龙节。   三界公爷是毛南族最崇拜的一位保护神,同时又是一位药神和牛神,传说他曾制服凶神雷王,而龙王和雷王又是管风雨雷电的神,所以要祭祀这位饲养毛南菜牛的创始神,因此要杀牛须到三界庙前去,举行隆重的“椎牛”仪式,师公们验经作法,唱神歌、跳木面舞,求雨祈风,后气氛肃穆而热闹。
     “五月分龙是端阳,哥妹同来祭龙王。今年哥妹同排坐,明年哥妹进洞房”青年男女们则趁分龙唱歌传情寻找意中人,男的送花竹帽,女的赠绣花鞋,场面异常活跃,充满了浓郁的民族色彩。
   若您能有机会亲自参加毛南族的分龙节活动,不但能品尝到中外驰名的毛南族菜牛肉,还有色味佳的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还能体验到毛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种种奥秘,增加了民族风情的了解,何乐而不为呢!。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