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发展特点
花灯的来历与发展
花灯,又叫灯彩,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传统工艺品。花灯艺术是灯的装饰艺术,是人们利用竹木、金属、丝绸、花布、彩珠、灯须、色纸、等材料,根据形式美的法则或各地的审美习惯、审美意识并综合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辅以剪纸、书画等造型艺术。 平日可以用它烘托婚寿喜庆气氛,到元宵灯节,它便是人们观赏、娱乐、竞技、竞艺的佳品。花灯艺术伴随着民情、民俗以及各种民间艺术生活在民间,发展在民间。
花灯艺术的发展与灯节是分不开的,灯节的形成为花灯艺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但是艺术本来起源于生活,起源于生产劳动,起源于实用,只是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才从物质生产中逐步分离出来,...全部
花灯的来历与发展
花灯,又叫灯彩,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传统工艺品。花灯艺术是灯的装饰艺术,是人们利用竹木、金属、丝绸、花布、彩珠、灯须、色纸、等材料,根据形式美的法则或各地的审美习惯、审美意识并综合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辅以剪纸、书画等造型艺术。
平日可以用它烘托婚寿喜庆气氛,到元宵灯节,它便是人们观赏、娱乐、竞技、竞艺的佳品。花灯艺术伴随着民情、民俗以及各种民间艺术生活在民间,发展在民间。
花灯艺术的发展与灯节是分不开的,灯节的形成为花灯艺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但是艺术本来起源于生活,起源于生产劳动,起源于实用,只是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才从物质生产中逐步分离出来,成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可以说,花灯的产生,是人类运用火,发明灯,制造灯具等发展而来的。
没有制作花灯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水平,没有花灯的物质存在,是不会有灯节的。早在灯节起源之前,就客观地存在类似花灯的各种各样的灯的装饰艺术。
我国历史上传说把火的发明权授予了“钻木取火”的“燧神氏”。
人类燃起了火堆,点燃了火把。这“火堆”、“火把”就是原始灯的起源。
《周礼。司恒氏》载“凡邦之大事,供蒉烛庭燎。”“蒉烛麻烛也”可见,周朝就有了烛灯。到了战国,灯的制造工艺蓬勃发展。《文艺类聚》载:“灯绽尽铜,琢禽兽,有华英也。
”河北平山县中山国王陵中发现似两件铜灯便是“华英”灯盏的代表作,一是铜人两手执灯盏,人头是银制的,还安有两颗黑宝石的眼球。另一件是十五盏铜灯,以一树为灯杆,上面有十五个灯盏,树上和树下还塑造出一群动态各异的猴子,意趣盎然,生动可爱。
看来,战国时期的灯,不仅形多样,而且制作精巧。
进入汉代后,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入咸阳宫,秦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衔灯,燃则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盈盈。
”又记:“长安巧工丁缓,作恒满灯,九龙五凤,杂以芙蓉莲藕之奇。”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妻窦绾墓中出土的“长信宫女”,塑造出一个优美的仕女形象,左手托灯,右手提灯罩,以手袖为虹管,处理得十分自然。
由此可见,早在灯节风俗出现之前就有了古代花灯光源的油烛生产技术,有了花灯造型的制作工艺,有了花灯艺术的能工巧匠。形成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传统习俗。花灯艺术在这种习俗的社会条件下得以不断演进,发展。
任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都包含着一定的民族习惯与文化传统的因素,花灯艺术的发展也如此。“除夕火,元宵灯”,花灯的发展历史与元宵观灯、赏灯的习俗有着直接的联系。元宵节又叫“灯节”,因为这个节日离不开灯。
据《文乐书》记载,这活动最早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提倡佛法,为了表示对佛教的尊敬,敕令在元宵节张灯燃烛,从黄昏到天明。百姓都到皇宫附近观看,这就是元宵夜游观灯的由来。
汉代司马迁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在创建《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此后,各地都兴闹元宵、赏花灯活动。
元宵张灯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最早只是佛教礼仪,只有皇室贵族、富豪人家正月十五晚上在衔街两旁和自家口张灯结彩,以表示对佛的尊敬和虔诚。
但是后来传到民间的时候,元宵节几乎没有任何宗教的痕迹。
元宵观灯,在南北朝时也蔚然成风。那时有油灯、漆灯,或燃香、或燃蜡,火树银花、灯月交辉,不论京都华苑之地,还是乡村小衢之内,都充满了灯的风采,到处是灯的山,灯的海。
据《随书。音乐志》载:“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十五日,在京都瑞门外大放焰火,光烛天地,绵亘八里,列为戏场。金面匏革之声,闻于十里外。自是每年以为常焉。”
到了唐朝,元宵放灯发展到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绵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
”唐明皇李隆基令人制作过高150尺的大灯楼。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坠,风吹金玉,铮铮作响。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说:“韩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也。
”这些引人入胜的描绘,可以想见唐朝元宵灯节规模之宏大。
唐朝以后,北京、西安、洛阳、苏州、杭州、福州、潮州、成都、广州、泉州等十大城市的花灯活动尤为盛行。到了宋代,花灯发展到了新的高峰,样式变化万千。
江南花灯,宋时数苏州为盛。到了明清两代,花灯越出越奇,云南和江苏丹阳的斜丝灯、南京的夹纱灯、杭州的羊皮灯、江苏的麦秸灯等都各具特色。在争奇斗妍的花灯中,有一种精妙绝伦的“走马灯”,宋代诗人对它作了生动的描写:“飙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
”“走马灯”的发明至少在一千五百年以前。它的奇妙在于自动化。“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所以说“走马灯”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一项重要发明。
新中国成立后 ,花灯艺术得到了更大发展。
江苏、北京、福建、广东、上海、安徽等地都将艺人集中组织工厂产,并都保持了地方特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花灯艺术更是花样翻新,奇招百出,将电子、建筑、机械、遥控、声学、光导纤维等新技术、新工艺用于花灯设计制作,把形、色、动、光、声相结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相统一,使华夏工艺的奇葩---古老的花灯艺术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时代的勃勃英姿。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