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浙大的文科都是原来的杭大的
==文理工农医协调发展的浙江大学==
为什么要走综合性大学的道路?
1998年浙大收回了1952年院系调整时候从浙大分出去的医学院,农学院,还有留在杭州的部分文理学科(原杭州大学,老浙大理学院绝大部分在复旦),组成了新的浙江大学。 2002年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一期工程结束投入使用,用来容纳浙江大学全部大一和大二的新生以及部分学院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将来的紫金港校区将是浙大的主校区,紫金港校区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新浙大的整合初步完成。
浙大目标是像老浙大那样综合性大学,如果你了解竺可桢担任校长时期的浙大你就了解浙大的目标了。综合性大学有它的巨大优势(学科交叉,学生的素质全面等等),中国的高...全部
==文理工农医协调发展的浙江大学==
为什么要走综合性大学的道路?
1998年浙大收回了1952年院系调整时候从浙大分出去的医学院,农学院,还有留在杭州的部分文理学科(原杭州大学,老浙大理学院绝大部分在复旦),组成了新的浙江大学。
2002年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一期工程结束投入使用,用来容纳浙江大学全部大一和大二的新生以及部分学院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将来的紫金港校区将是浙大的主校区,紫金港校区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新浙大的整合初步完成。
浙大目标是像老浙大那样综合性大学,如果你了解竺可桢担任校长时期的浙大你就了解浙大的目标了。综合性大学有它的巨大优势(学科交叉,学生的素质全面等等),中国的高等教育,也突破了原来的苏联的专科模式而向欧美的综合性大学模式上发展(近期的大学合并就是注脚),当然未必每个综合性大学都比专科大学都要好,不过这是社会朝着开放和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
也不是说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路子一定对所有大学都是合适的,综合性大学需要巨大的物力人力的投入,需要有平衡发展的学科,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而浙大有老浙大的底子(须知杭大实力原就相当出色,浙医与浙农也很不错),有教育部、浙江省政府和杭州市政府以及浙江省地方经济的大力支持,所以浙大选择综合性大学的路子是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这里有必要纵论一下浙大的文理工农医诸学科,看看它们是如何协调发展的。
一、 浙大的文科:
大文科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七大学科门类,浙大在上述七大学科门类中均有博士点(共计33个,不含心理学中的3个博士点),光这一点就相当不容易,文科的均衡性由此略见一二。
在这七大学科门类中,浙大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理论经济学、教育学、中文、历史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中文、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文科人才培养基地(中文、历史)。
文科优势学科主要有: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等,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学科也有较强实力,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应惠兰教授主编的《新编大学英语》亦颇具特色。
先后任教的知名教师有姜亮夫、夏承焘、蒋礼鸿、郭在贻、沈文倬、张涌泉、徐朔方、吴熊和、夏基松、许庆瑞、马庆国、王重鸣、袁飞、胡建淼、田正平、王承绪、金庸等人。姜亮夫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关门弟子)、浙大古籍所第一任所长;沈文倬为“《三礼》研究第一人”;张涌泉是知名的敦煌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吴熊和是国内词学界的领军人物,他指导的博士生沈松勤的论文入选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夏基松、许庆瑞、袁飞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马庆国、王重鸣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胡建淼、孙笑侠教授曾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均为颇具实力的少壮派学者;田正平教授主持的课题曾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王承绪教授是我国比较教育学界元老,2003年11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度设立的“亚太地区教育革新终身成就奖”;金庸大名鼎鼎,就不多说了。
由此可见,浙大的文科实力还是相当强的。当然,仅仅满足于此还不够,还得苦练内功、进一步提升实力才行。
浙大文科培养出的部分优秀人才:
胡乔木: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常务副部长、新闻出版署署长、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陈望道:1952-1966年任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谢旭人:现国家税务总局局长、中央候补委员
章新胜:现教育部副部长
仇保兴:现建设部副部长
吕新华:现外交部副部长
章猛进:现浙江省常务副省长
钟 山:现浙江省副省长
郑梦熊:原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黄亚洲:现中国作协副主席
王旭烽:茅盾文学奖得主
王建宙:现任中央纪委委员、中国移动总裁
沈 冰:曾任央视世界杯女主播,现任CCTV《经济半小时》、《新闻会客厅》节目主持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