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兰岛的资料
格陵兰岛
(Greenland Island)世界第一大岛。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西以罗布森海峡、内尔斯海峡、史密斯海峡、巴芬湾和戴维斯海峡与北极群岛相隔,东隔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斯瓦德巴群岛和冰岛相望。 南北长2650公里,东西最宽处1200公里,面积约218万平方公里。主体构造基础为加拿大地盾。久经侵蚀,曾一度准平原化。第三纪大面积上升过程中,中部曾发生断裂下陷、玄武岩喷出,现部分地区为熔岩覆盖。 北部、西部和南部古老基岩出露,形成结晶岩山体。东缘属加里东褶皱带,为北美洲、欧洲加里东褶皱带的延续。地形上表现为四周高、中部低倾的高原。全岛84%地面为厚冰覆盖。冰面多...全部
格陵兰岛
(Greenland Island)世界第一大岛。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西以罗布森海峡、内尔斯海峡、史密斯海峡、巴芬湾和戴维斯海峡与北极群岛相隔,东隔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斯瓦德巴群岛和冰岛相望。
南北长2650公里,东西最宽处1200公里,面积约218万平方公里。主体构造基础为加拿大地盾。久经侵蚀,曾一度准平原化。第三纪大面积上升过程中,中部曾发生断裂下陷、玄武岩喷出,现部分地区为熔岩覆盖。
北部、西部和南部古老基岩出露,形成结晶岩山体。东缘属加里东褶皱带,为北美洲、欧洲加里东褶皱带的延续。地形上表现为四周高、中部低倾的高原。全岛84%地面为厚冰覆盖。冰面多在海拔2000米以上,冰层平均厚1600米,最大厚度达3400多米,总体积约260万立方公里,为世界第二大现代大陆冰川。
边缘冰崖陡立,冰川倾泻入海成为漂浮在北大西洋上的冰山。全岛年生成冰山1。3~1。5万座。冰原岛峰呈阿尔卑斯型景观。海岸曲折,多峡湾。
全岛4/5在北极圈内,气候极度寒冷。内陆为冰原气候,气温终年在0℃以下,最低温可达—70℃,降水全为雪和冰霰。
沿岸有一宽窄不一的无冰带,东北沿岸最宽,约达300公里。但气候凛烈、多风暴和雪暴,形成极地荒漠,有“北极撒哈拉”之称。南岸和西岸为海洋性苔原气候,7月气温可达7~10℃,雨量较多,发育有极地苔原植被。
全岛大部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岛上已发现有铁、铬、铅、锌、铜、煤、石油、天然气和冰晶石等多种矿藏。沿海地带和近海水域有麝牛、驯鹿、北极熊、北极狐及鲸、海豹、海象等30多种哺乳动物和170多种鸟类。
公元前3000年,因纽特人首次来岛并陆续定居。公元10世纪时有挪威、丹麦人来此探险,并建立定居点。1380年后成为丹麦—挪威联盟的殖民地。1814年丹、挪分治后被丹麦独占。1953年丹麦将其改为自己领土的一部分。
1979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内部自治。居民经济活动以从事渔业和狩猎业为主。
Greenland Island)世界第一大岛。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西以罗布森海峡、内尔斯海峡、史密斯海峡、巴芬湾和戴维斯海峡与北极群岛相隔,东隔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斯瓦德巴群岛和冰岛相望。
南北长2650公里,东西最宽处1200公里,面积约218万平方公里。主体构造基础为加拿大地盾。久经侵蚀,曾一度准平原化。第三纪大面积上升过程中,中部曾发生断裂下陷、玄武岩喷出,现部分地区为熔岩覆盖。
北部、西部和南部古老基岩出露,形成结晶岩山体。东缘属加里东褶皱带,为北美洲、欧洲加里东褶皱带的延续。地形上表现为四周高、中部低倾的高原。全岛84%地面为厚冰覆盖。冰面多在海拔2000米以上,冰层平均厚1600米,最大厚度达3400多米,总体积约260万立方公里,为世界第二大现代大陆冰川。
边缘冰崖陡立,冰川倾泻入海成为漂浮在北大西洋上的冰山。全岛年生成冰山1。3~1。5万座。冰原岛峰呈阿尔卑斯型景观。海岸曲折,多峡湾。
全岛4/5在北极圈内,气候极度寒冷。内陆为冰原气候,气温终年在0℃以下,最低温可达—70℃,降水全为雪和冰霰。
沿岸有一宽窄不一的无冰带,东北沿岸最宽,约达300公里。但气候凛烈、多风暴和雪暴,形成极地荒漠,有“北极撒哈拉”之称。南岸和西岸为海洋性苔原气候,7月气温可达7~10℃,雨量较多,发育有极地苔原植被。
全岛大部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岛上已发现有铁、铬、铅、锌、铜、煤、石油、天然气和冰晶石等多种矿藏。沿海地带和近海水域有麝牛、驯鹿、北极熊、北极狐及鲸、海豹、海象等30多种哺乳动物和170多种鸟类。
公元前3000年,因纽特人首次来岛并陆续定居。公元10世纪时有挪威、丹麦人来此探险,并建立定居点。1380年后成为丹麦—挪威联盟的殖民地。1814年丹、挪分治后被丹麦独占。1953年丹麦将其改为自己领土的一部分。
1979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内部自治。居民经济活动以从事渔业和狩猎业为主。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