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古代皇帝逝世后和普通百姓一样么?

古代皇帝逝世后举行丧礼的步骤和其他普通百姓一样么?还是有什么特别的步骤,最好列举出步骤。。谢

全部回答

2018-10-23

1 0
    皇帝死后停殡宫中将近一个月,这时被称为「大行皇帝」。停殡期间举行丧礼仪式。嗣皇帝、皇室成员、百官军民服丧服二十七日,停止娱乐、婚嫁活动。 灵柩中的大行皇帝,接受宫中备极哀崇的丧礼仪式:发丧、宫中举哀、沐浴、饭含、入敛、发引。
  在这过程中,以嗣皇帝为首的举哀成员按礼仪官的指挥,高声哭、踊(顿足)。   沐浴。将沐浴时,负责此职的内廷侍从先在殿西廊下设灶,煮热水,准备好沐浴用的器具物件:盆、盘、瓶、鬲(形状似鼎的瓦瓶)、帛巾、沐巾、浴巾、栉、浴衣。
  内掌事者端著盛以米潘(淘米水)和热开水的盘,授给沐者入内后,嗣皇帝与妃、公主等退出帷外,立在殿东楹间,向北痛哭。沐浴完皇帝的遗体后,梳理头发。  内中有执事者六人抗衾,御者四人用浴巾拭大行皇帝身上的水分,再用浴衣擦拭;浴后,将皇帝安放在东侧的新床上,该床上层是竹席(簟),下层是蒲草席(莞)。
  《诗经》中说:「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上蒲席下竹席,这才睡得安稳)。头下设枕,枕下有一小囊,盛著掉下的头发和剪下的指甲,准备在大敛时纳入棺中,有些朝代则是将这些东西焚化。  皇帝身上被裹以明衣、裳,明衣裳适合浴后穿。
  然后以方巾覆面,以大敛之衾盖身。沐浴仪式以内外的哭声为结束。 饭含。饭含是在死者口中纳入实物,象徵死者生时的食物。春秋时,周天子含珠,诸侯含玉。汉代皇帝含珠。唐代的饭含礼仪规程是这样:负责这一事务的内廷侍从,恭敬地端著水盘走上堂来,嗣皇帝在帷外,用盘中水宽手,再在另外的盘中洗涤宛若贝肉的玉块,然后放在竹器中,执入帷内。
    嗣皇帝面向西,坐在大行皇帝的床前,揭开面巾,撤去枕头,由一名大臣操作亲纳粱饭,次含玉。完毕,嗣皇帝回到原来站立的位置。掌管服饰的人员抬过来装著袭衣十二称的箱篚,放在席上,摘去大行皇帝的面巾,换上面衣,再以玉塞耳,叫做「充耳」。
  手上套以长一尺二寸,宽五寸的囊,叫做「握手」,再加上手衣。  脚上著舄。十二套衣服,一层层穿上,之后覆以大敛之衾。开帷,内外哭声一片。 皇帝的敛衣以西汉最为奢侈,叫做「珠襦玉匣」。
  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皇帝含珠后,周身缠以缇缯十二重。将碎玉片做成细密的罗网,称为「襦」,很像铠甲,连缝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札的原意就是铠甲上的叶片,这一部分延至脚,形成匣状,中间缝以黄金缕。
    汉武帝的珠襦玉匣上镂刻著蛟龙、鸾凤、龟鳞图案,世谓之「蛟龙玉匣」。 直到东汉末年,皇帝的敛服都是珠襦玉匣。魏文帝曹丕曾下制书,规定自己死后「无施珠襦玉匣」。因为当年孔子曾指斥大办奢糜之敛的贵族,说无异于暴尸于中原。
  其实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迭兴,朝代与朝代内部君主的替换频繁,不可能在每个皇帝死后做贵料精工的玉匣了。  唐以后确定下来,以十数套甚至二十套衣裳作为敛服。 由于停殡时间长,为防止尸体腐化,便要在灵床底下放置冰块。
  负责此事的人员叫做「凌人」,专设凌室提供冰块。 沐浴、饭含之后举行小敛、大敛。唐代规定,小敛在天明时举行。尚食先备好太牢之馔,小敛之前三刻,侍中举版奏(简牍),示令中严,宫中回荡起鼓声。  御府令设小敛床,枕席安放好,外施帷幄,帷用白布。
  主衣率下属将衣裳十九套、绞(敛尸所用的束带)、 清代皇帝去世后,他的后妃们是不能居住在东西六宫的,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专门为他们修建的宫殿群,其中主要建筑包括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英华殿、慈宁花园等。
   其中,慈宁宫为皇太后的正宫,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这里的兴盛时期,因为当时著名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而且当时的顺治、康熙、乾隆几位皇帝都非常孝顺,经常在这里举行庆寿的大典,但是到了道光皇帝之后,随着清政府走向腐败,国库空虚,当时的孝和睿皇后不得不缩减宫中开支,这也使得慈宁宫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清代的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皇太后的例银固然非常多,但是有些太妃、太嫔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的例钱有时少的可怜,他们不得不利用自己在闺房中练就的刺绣功夫赚些钱来贴补。 清代的皇宫中专门有10余个老太监,他们负责给太后、太妃们表演评书,为他们解闷,同时宫中还有一个按摩处,他们的一个主要职责就是伺候太后、太妃,上了年纪的人难免有个腰酸腿痛,落枕,这时就由按摩处派人为太妃们按摩,治疗。
    为了消磨老人们的时光,慈宁宫周围建有很多佛堂,使得一生命运凄惨的宫人们又一个精神的寄托。 对于历史上的活人殉葬,我把握不准,以为朱元璋是后妃宫女活人殉葬制度死灰复燃的始作俑者。
  回头又看了一些资料,发现这种说法并不恰当。皇帝的宫女和后妃活人殉葬的制度,比我以前所认为的要复杂而严重的多 。  下面的材料,主要来自张廓《多妻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家庭结构》一书中关于后妃宫女活人殉葬的一节。
  让我们看看历史上专职帝王残酷到了什么程度,让我们看看我们所自豪的专制皇权、专制皇帝们的真实面目。 活人殉葬,殷周君王死后就很盛行,他们死后把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都送到坟墓中去。  周朝那个烽火戏诸侯丢了江山的周幽王,他的墓中有百余尸体,其中只有一具是男性,其余全为女性,都是他的姬妾美人,应该说都是从死殉葬的后妃宫女。
  秦武公死时,“初以人殉死,从者66人”(《史记秦本纪),秦穆公死后“从死者77人”(《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死的时候,二世说:“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史记秦始皇本纪》)。
    按照《史记》的记载 ,秦始皇“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 ”,没有生育的大概也在万人。 汉朝照样以后宫妻妾殉死。“武帝时,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充后宫,及弃天下,又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汉书》卷72)。
  《汉书》是汉代当朝人写的历史,对于武帝的残忍行为的记录,当为真实。   张廓《多妻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家庭结构》还说,两汉、六朝、隋唐、宋辽金等朝,相继以后宫活人为专制帝王殉葬,至元代达到高潮。
  成吉思汗死时,灵柩经过之处,所遇之人也“尽杀之”,“诸将负成吉思汗柩归蒙古,秘其丧,在道,遇人尽杀之”(冯承钧《成吉思汗传》)。成吉思汗战死后灵柩归葬,途经万里之遥,所遇人都杀死,那数字之大,难以估量。
    成吉思汗还用美女骏马殉葬:“杀40名贵族美女及大汗之骏马以为殉”(何建民《中国殉葬史》)。。“蒙古大汗时,杀最良 之马以供大汗来世之用,蒙兀没时,送葬之途次,遇人尽杀之,其数在2万人以上”(《马可波罗记》)蒙兀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他的做法,就是秉承了天之骄子的祖宗爷爷的家传。
     朱明皇朝建立后 ,从首任皇帝朱元璋到明宣宗朱瞻基,6任皇帝,前后60年,均以后宫活人殉葬。活人殉葬之后,新皇帝就会给这些死去的宫女追赠一些头衔,表彰她们的行为,并下发一道通知:“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明史》113卷 ) 《明史》(113卷)说 ,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
    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 ,皆自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朝天女户”。这段的意思是,朱元璋死时以活人宫女殉葬,他们的父兄因此受到优恤和恩眷。
  《明史》(113卷)还说,“历成祖,仁、宣,亦皆用殉”。   在明朝,不但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死了要用活人殉葬,而且皇帝的儿孙们,即诸侯王死了,也要用活人殉葬。《明史》(113卷)还记载说:“景帝以郕王薨,犹用其制,盖当时王府皆然 ”。
  虽然皇帝的表彰决定说后妃的从死是“委身蹈义”,事实上绝不是这样。明成祖朱棣生前有妃子朝鲜美女韩氏,朱棣死时后宫美女数十人殉葬,韩氏在被要求殉葬的名单上。  那么,我们看看朝鲜的史料是如何记载韩氏的殉葬过程的: “帝崩,后宫殉葬者30余人 。
  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 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上 ,以头纳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韩氏临死,顾谓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语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与崔氏俱死。
     褚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决。韩氏泣,谓仁宗曰:‘吾母年老,愿规本国。’仁宗许之。” (《李朝实录》) 以上历史记载中的金黑,是韩氏的乳母,当初随年幼的韩氏从朝鲜而来。
  据明人王世桢《 * 山堂别集》记载,韩氏来华至多十二三岁,殉葬的时候也就二十二三岁。韩氏死后金黑又在中国生活了二三十年,后来回国,上面的记载,就是她回国后的回忆。   结束明朝活人殉葬历史的是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镇的父亲朱瞻基死的时候,强迫从死的妃子“哭声震殿阁”的场面强烈刺激了这位当初才是9岁的 孩子朱祁镇,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的梦魇。他即位后的13岁那年,他的哥哥周王朱有炖死了, 明英宗写信给另一个哥哥朱有爝,要求不要让活人殉葬。
    但是,朱有炖的妃子巩氏、夫人施氏、欧氏、陈氏、张氏、韩氏、李氏,皆殉死(《明史》120卷)。王世桢《 * 山堂别集》也记录了此事。 明英宗贵为皇帝,甚至也没有能够阻止自己的哥哥将大量活人殉葬的做法。
  他虽然不能禁止他的哥哥,但他自己还是亲自立遗嘱禁绝了自己身后活人殉葬的事。  他的遗嘱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 明英宗“从我做起”,果断出废止了活人殉葬的祖制。
  在我看来,明英宗,才是明朝一个真正值得记住的皇帝。 但是,活人殉葬仍然是禁而难绝。王世桢在他的笔记中还举了几个此后仍然殉葬的例子。成化四年,辽王上书皇帝,说他的儿子死了,希望让儿子的妻妾殉葬,明宪宗大加教训,并且让人把辽王儿子的妻妾送到皇宫保护起来,此事没有批准。
    但是成化22年 ,宁河王死后,他的几个夫人还是被要求殉葬,明宪宗以为烈妇自愿从死,还给予旌表,授予荣誉称号。 到了清朝,起初仍然是用活人殉葬的,太祖努尔哈赤死后,皇后那拉氏和二位妃子阿济根、代因扎殉葬。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死后,殉死的妃嫔有30多人。她们的棺柩跟随在顺治帝棺柩的后面一同出殡,场面蔚为壮观。   到了康熙时期,拟议中准备让40名宫女殉葬。但由于康熙帝对于活人殉葬深恶痛绝,下令禁止。
  康熙是1662年死的,就是说 ,中国帝王用活人殉葬的残酷野蛮的习惯,到了公元17世纪才真正结束。 皇帝去世叫驾崩。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