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的清真寺保存至今的有哪几座?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尊重和保护下,北京清真寺数量已发展到70座。保存至今的著名古寺,有牛街礼拜寺、东四清真寺、锦什坊街普寿寺、花市清真寺等。牛街礼拜寺在宣武区牛街,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大寺。 据记载,始建于辽圣宗统和十四年(996年),明、清以来屡有扩建、改建与重修。明成化十年(1474年),都指挥詹升题请名号,奉敕赐名“礼拜寺”,与当时被赐名的东四清真寺、锦什坊街普寿寺、安内二条法明寺合称“四大官寺”或“四大明寺”,并名列其榜首。 全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这是一座中国民族形式与伊斯兰建筑风格有机结合的典型的中国清真寺。寺门西向。主要建筑有...全部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尊重和保护下,北京清真寺数量已发展到70座。保存至今的著名古寺,有牛街礼拜寺、东四清真寺、锦什坊街普寿寺、花市清真寺等。牛街礼拜寺在宣武区牛街,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大寺。
据记载,始建于辽圣宗统和十四年(996年),明、清以来屡有扩建、改建与重修。明成化十年(1474年),都指挥詹升题请名号,奉敕赐名“礼拜寺”,与当时被赐名的东四清真寺、锦什坊街普寿寺、安内二条法明寺合称“四大官寺”或“四大明寺”,并名列其榜首。
全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这是一座中国民族形式与伊斯兰建筑风格有机结合的典型的中国清真寺。寺门西向。主要建筑有门外大影壁、牌坊、涤虑处(水房)、望月楼、邦克楼、碑亭、七间房(接待室)、南北讲堂、筛海坟、大殿等。
布局严谨,构思精巧,砖木结构凝重肃穆,泥金彩绘富丽堂皇。望月楼高10米,六角亭式楼阁,双层飞檐,顶覆琉璃瓦为黄剪边,绿色斜脊六角攒尖,上有黄色琉璃陶宝顶。邦克楼,原称尊经阁,歇山重檐方亭式阁楼。
大殿坐西朝东,由三个勾连搭式屋顶和一座六角攒尖亭式建筑组成,五楹三进七层,共42间,总面积600平方米,可容千人礼拜。殿内20根明柱组成21道拱门,拱门门券上有沥粉贴金的经文。窑殿为六角攒尖顶,木结构,藻井和米哈拉布有书写精致的阿文浮雕,侧梁上有6幅彩绘博古,有专家考证是为宋、辽时的作品。
寺内保存大量文物,如元代筛海坟、明代碑、清康熙圣旨匾、阿波文对照《古兰经》抄本、明代铜香炉、清代大香炉等,是研究者的珍贵资料实物。2004年,北京市政府斥资2000余万元开始进行重修,古老的牛街礼拜寺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国内外的穆斯林宾客。
东四清真寺在东城区东四南大街。初名礼拜寺。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陈友独资创建。亦有传说初建于元至正六年(1356年)。景泰元年(1450年),敕题为“清真寺”,遂有“官寺”之称。
中国四合院式结构。寺门坐西朝东,原为三间砖砲封火墙式建筑,外面不露木材;左右各辟一便门以备人们平时出入。进寺门后第一进院落无高大建筑,北边为男女沐浴室和厕所,南边为阿訇室。二门内原有邦克楼一座,已毁没无存,仅遗一刻有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字样的邦克楼铜顶。
三门内为最后一进院落,东、北、南三面游廊,可通南、北讲堂。正西为礼拜大殿,面积480平方米,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其后窑殿为无梁结构,形状及彩画均保持着明代风格。殿前卷棚南北两端分别放着明代清真法明百字圣号碑及铜顶。
南墙有门一,入内可进南跨院,跨院西端为原福德图书馆旧址。辛亥革命后,该寺一直是北京穆斯林研究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中心,也是发展回民教育的重要场所。马松亭等人创办的成达师范由济南迁京后即设于该寺,王静斋阿訇的《古兰经译解》,大部分也是在这里完成的;1947年7月,寺设伊斯兰经学院,曾聘马坚等著名学院教授讲学;现为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当代著名大阿訇萨利赫•安士伟伊玛目曾在这里办公。
寺内保存有明碑、明牌、铜顶、元延祐五年手抄《古兰经》及各类经典、金石文物等。2003年,北京市文物局出资1000万元对该寺进行大修,重建邦克楼、福德图书馆。该寺以崭新面貌屹立在首都中心,为广大穆斯林服务。
除上述两寺外,北京还有多处著名清真寺。可惜,有的寺久己被毁,只留下一段段优美而令人感叹的故事了。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