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方面情况
国名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面积 357030平方公里(2003年12月31日,2005年《德国统计年鉴》)。
人口 8250。1万(2004年12月31日)。主要是德意志人,有少数丹麦人和索布族人。有728。8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8。8%。通用德语。居民中31。75%的人信奉基督教,32。 06%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2002年12月31日)。
首都 柏林(Berlin),人口338。8万(2004年12月31日),年平均气温约8。6℃。
...全部
国名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面积 357030平方公里(2003年12月31日,2005年《德国统计年鉴》)。
人口 8250。1万(2004年12月31日)。主要是德意志人,有少数丹麦人和索布族人。有728。8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8。8%。通用德语。居民中31。75%的人信奉基督教,32。
06%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2002年12月31日)。
首都 柏林(Berlin),人口338。8万(2004年12月31日),年平均气温约8。6℃。
国家元首 联邦总统霍斯特•克勒(Horst Köhler),2004年7月1日就任,任期5年。
重要节日 新年:1月1日;纳粹受害者纪念日:1月27日;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周日(3月21日至4月25日间);五一国际劳动节:5月1日;德国统一日(国庆节):10月3日;圣诞节:12月25日。
简况 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毗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海岸线长1333公里。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
平均气温1月-5~1℃,7月14~19℃。
公元962年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1871年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建立魏玛共和国。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被美、英、法、苏四国占领。1949年5月23日西部颁布《基本法》,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统一。
政治 2005年,德国内政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政府实现更迭,默克尔领导的“黑红”大联合政府取代执政7年的“红绿政府”。由于施罗德领导的“红绿政府”推行劳动市场和社会福利等改革引发较大争议,并触及社会中下层利益,社民党和绿党接连在2月石荷州选和5月北威州选中丧失执政地位,“红绿政府”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受到削弱,被迫宣布提前举行大选。
9月18日大选结果揭晓后,联盟党与自民党组成的中右阵营、社民党与绿党组成的中左阵营均未能获得稳定的执政多数,联盟党和社民党势均力敌,争相牵头组阁,导致新政府一度“难产”。经过艰难谈判和一系列波折,联盟党和社民党最终决定联手,于11月22日正式组成“大联合政府”,基民盟主席默克尔出任德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
默克尔政府开局总体顺利,已按计划在年底前通过了废除新建私人住房补贴及其它税收优惠、延长就业市场紧急措施等法案,受到各方好评。
2005年,德经济仍未摆脱增长乏力的困境,但复苏趋势更加明显。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440亿欧元,名义增长1。3%,扣除价格等因素实际增长0。9%,低于2004年的1。6%。全年平均失业人数486。3万人,失业率为11。7%,德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对外贸易和设备投资。
在欧元汇率和能源价格维持高位的情况下,德企业仍保持较强国际竞争力,2005年德外贸总额达14117亿欧元,同比增长8。0%,其中进口6256亿欧元,出口7861亿欧元,继续保持世界头号商品出口大国地位。
全年设备投资增长4%。物价继续保持稳定,全年通货膨胀率约为2%,略高于2004年。预计2006年德经济有望增长1。5%左右。
社会总体保持稳定。伦敦恐怖爆炸案后,德强化反恐措施,修改有关遣返非法移民等方面的法规,加强对在德伊斯兰教极端组织的监控和打击。
【宪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于1949年5月23日生效。1956、1968年曾作过较大修改。1990年8月两德统一条约对《基本法》某些条款又作了适应性修订,10月3日起适用于全德国。
《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
【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议院行使立法权,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和监督联邦政府的工作等。
每届任期4年。参加联邦议院的各党议员分别组成议会党团。本届(第16届)联邦议院于2005年10月18日组成,共有614席。各党席位分配为: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226席,社民党222席,自民党61席,民社党54席,联盟90/绿党51席。
议长诺贝特•拉默特(Norbert Lammert,基民盟)。
联邦参议院参与联邦立法并对联邦的行政管理施加影响,维护各州的利益。按各州人口比例由各州政府指派3至6名州政府成员组成参议院,共69席。
议长由各州州长轮流担任,任期1年,总统因故不能行使职权时代行总统职务。现任议长为彼得•哈里•卡斯滕森(Peter Harry Carstensen),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州长,基民盟),2005年11月1日就任,任期至2006年10月31日。
【政府】现政府由联盟党和社民党2005年11月22日组成。基民盟主席默克尔(Angela Merkel)任总理。其他政府主要成员有:副总理兼劳动部长明特费林(Franz Müntefering,社民党),总理府部长德梅齐埃(Thomas de Maiziere,基民盟),内政部长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基民盟),国防部长容(Franz Josef Jung,基民盟), 经济和技术部长格洛斯(Michael Glos,基社盟),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社民党),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Peer Steinbrück,社民党),司法部长居普里斯(Brigitte Zypries,女,社民党)等。
【行政区划】德国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市镇三级,共有16个州,13552个市镇。各州的名称是: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州、柏林市、勃兰登堡州、不来梅市、汉堡市、黑森州、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下萨克森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莱茵兰-法耳茨州、萨尔州、萨克森州、萨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和图林根州。
其中柏林、不来梅和汉堡是市州。
【司法机构】联邦宪法法院是德国宪法机构之一,主要负责解释《基本法》,监督《基本法》的执行,并对是否违宪作出裁定。共有16名法官,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各推选一半,由总统任命,任期12年。
正、副院长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轮流推举。现任院长汉斯•约尔根•帕皮尔(Prof。Hans-Juergen Papier),2002年4月10日就任。
此外还设有联邦法院(负责民事和刑事案件)、联邦行政法院(负责一般行政司法案件)、联邦财政法院(负责财政案件)、联邦劳工法院(审理劳工案件)、联邦社会法院(审理社会福利纠纷)等。
各级法院相应设有检察机关,但不受法院的管辖,不干预法院的审判工作,其任务主要是领导刑事案件的侦查并提起公诉。检察机关受联邦或州政府司法部门的领导,在行使职权时相对独立。联邦检察院由联邦检察长和若干名联邦检察官组成,现任联邦检察长凯依•聂姆(Kay Nehm),1994年2月7日就任。
【政党】德国实行多党制,主要有以下政党:
(1)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简称基民盟。主要执政党。
1945年6月成立。曾于1949~1969年,1982~1998年执政。现有党员约60万人,党主席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女)。
(2)基督教社会联盟(Christlich-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
V。),简称基社盟。主要执政党。根据与基民盟达成的协议,该党只在巴伐利亚州发展组织并开展活动,在联邦议院与基民盟组成联盟党议会党团。现有党员约17。4万人,党主席埃德蒙特•施托伊伯(Edmund Stoiber)。
(3)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社民党。主要执政党。成立于1863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工人党之一。1878年,被俾斯麦政府宣布为非法,1890年重新获得合法地位。
1933年,社民党被纳粹政权取缔,战后重建。1990年9月,东、西德社民党合并。现有超过60万党员,党主席马蒂亚斯•普拉泽克(Matthias Platzeck)。
(4)自由民主党(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简称自民党。
最大在野党。成立于1948年12月。现有党员约6。5万人,党主席基多•威斯特威勒(Guido Westerwelle)。
(5)左翼党-民社党(Demokratische Linke-PDS),简称左翼党。
在野党。原名民社党,2005年7月17日改为现名,前身是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现有党员约6。1万人,党主席洛塔•毕斯基(Lothar Bisky)。
(6)联盟90/绿党(Bündnis 90/Die Grünen),简称绿党。
在野党。德国西部的绿党成立于1980年1月。1993年5月与东部的联盟90/绿党合并。现有党员约4。5万人,党主席克劳迪娅•罗特 (Claudia Roth,女)和莱恩哈特•比蒂科费尔(Reinhard Bütikofer)。
(7)德国的共产党(Deutsche Kommunistische Partei),1968年成立,前身为1956年被禁止的德国共产党,目前党员约4500多人,主席海因茨•施蒂尔(Heinz Steher)。
【重要人物】霍斯特•克勒,联邦总统,1943年2月22日出生。图宾根大学经济学硕士和政治学博士。曾在联邦经济部、石荷州州长办公室任职,1990年任联邦财政部国务秘书,1993年任德国储蓄与汇划银行联合会主席。
1998年任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行长。2000年3月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2004年7月就任总统。已婚,有一子一女。
安格拉•默克尔,联邦总理,1954年7月生于汉堡。物理学博士。
1978年至1990年在民主德国科学院物理化学中心研究所工作。1990年8月加入基民盟。1991年任基民盟联邦副主席。1991年至1994年任联邦妇女和青年部部长。1994年至1998年任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部长。
1998年至2000年任基民盟总书记。2000年4月起任基民盟主席,2002年9月至2005年11月兼任联盟党议会党团主席。2005年11月22日出任德国第一位女总理。已婚。
经济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
经济总量位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三,连续三年保持世界头号出口大国地位。2005年外贸总额为14117亿欧元,其中出口7861亿欧元,增长7。5%,进口6256亿欧元,增长8。7%,盈余1605亿欧元。
国内资产投资增加4。0%,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1。5%,私人消费支出增长1。4%,公共消费支出下降0。4%。劳动生产率较上年提高1。2%。国家财政赤字745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全年共有36843家企业破产,比2004年下降了6%。
通胀率和失业率分别为2。0%和10。5%。国民收入16850亿欧元,增长1。6%,人均约为20400欧元。2003年社会福利总支出为7328。86亿欧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88%。2004年国家负债总额达13950亿欧元(人均16908欧元)。
2005年德国经济主要数字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22440亿欧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200欧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0。9%。
货币名称:欧元,1欧元=100欧分。
2005年平均汇率:1欧元=1。2520美元
通货膨胀率:2。0%。
失业率:11。1%
军事 德国联邦国防军成立于1955年11月。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是联邦安全委员会,联邦总理任主席。
军队和平时期由国防部长领导,战时由联邦总理任最高统帅。联邦国防军总监为军队最高指挥官,现任总监沃尔夫冈•施奈德汉(Wolfgang Schneiderhan,2002年7月上任)。
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9个月。2003年5月,德国公布新的《国防政策方针》,明确界定德军的最主要任务不再是国土防御,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预防和处理危机”,包括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必要时可协助警方在国内执行反恐任务。
德军现有25。09万人,其中陆军10。65万人,海军约1。89万人,空军约4。6万人,其余为技术服务人员等。2005年度国防预算为239亿欧元。北约在德国驻军中美国约7。3万人,英国1。
67万人。
2004年,国防预算总额约240亿欧元,占联邦政府财政年度预算的9。6%,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北约在德驻军中美国约73000人,英国16700人。德军目前参加海外行动的人数约为7000多人。
文化教育 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主要由各州负责,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调全国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进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属于各州。
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联邦政府予以资助。对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负责协调。
对外关系 2005年,施罗德政府继续谋求德政治大国地位,在大选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仍对外交保持一定投入,积极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有关努力受挫。
11月德政府发生更迭后,默克尔政府在总体保持对外政策连续性的同时,着手对德外交政策,特别是对欧盟、跨大西洋关系及对俄政策进行初步调整,并为欧盟12月首脑会议就中期预算等问题达成妥协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
关于总体形势:德国认为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使国际投资、资金和信息流密切交织。新的非对称威胁取代了冷战时期的对称威胁。
国家结构受到侵蚀、恐怖主义、不受信任的政权掌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成为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贫困、社会不公正现象、传染病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凸显,威胁到世界的安全与繁荣。世界变得更加透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对其他地区发生的冲突视而不见。
世界各国只有在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框架内紧密合作,才能应对这些威胁。主张加强预防外交和多边合作,实现民主、法治、人权并促进全球化的公正发展。
关于国际反恐:德国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呼吁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和情报交流,认为反恐应遵循国际法,军事手段应是在联合国框架内使用的最后手段,重在消除滋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切实解决发展问题,并与伊斯兰国家加强对话。
默克尔政府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赞成尽快制定并实施《全面反恐公约》,以便更有效地打击恐怖主义。
关于欧盟建设:德国认为欧盟是德国和欧洲稳定、安全与繁荣的保证。视欧盟当前的挑战为机遇。
支持欧盟宪法条约,认为欧宪是扩充欧洲统一对外和安全政策的基础,批约需要欧洲民众对欧盟行动能力的信任。德在去年底欧盟峰会上成功斡旋中期预算谈判,支持维护《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努力在2007年前使德财政赤字水平重新达标。
认为欧盟扩大进程应保证稳定性外流和接纳能力的平衡。德愿做欧盟内部的“调解人”,不忽视任何一方的利益,与各方共同应对欧盟当前面临的问题。支持欧盟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进行入盟谈判。认为欧盟与土耳其开始的入盟谈判需要一个过程,结果未定,如欧盟缺乏接纳能力或土不能满足入盟条件,应继续使土向欧盟靠拢并发展优先伙伴关系。
关于联合国改革:施罗德政府支持联合国改革并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印(度)、日、巴(西)组成“四国集团”,相互支持“入常”,但“四国集团”提案提交联大表决的努力受挫。默克尔政府上台后仍未放弃“入常”的目标,表示仍愿意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包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同时认为去年的联大会议就此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安理会改革仍停滞不前。今年1月,德与印、巴再次提出有关安理会改革的决议草案,并表示再提草案的目的不是要求尽快表决,而是希望联大继续就安理会改革问题进行讨论。
关于伊拉克问题:德国反对美对伊动武,伊战后支持伊重建,强调联合国应发挥主导作用。坚持不向伊派兵,主张尽早建立伊军队和警察机构,不同意以北约名义介入伊事务。已承诺向伊提供总额为1。93亿欧元的援助,并表示将在巴黎俱乐部的框架内减免伊欠德80%的债务。
默克尔政府继续坚持不向伊派兵的立场。今年1月,德政府宣布将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1000万美元伊拉克重建资金,用于为伊建立职业学校,并在年内协助伊方在埃及培训350名水电技术工程师。
关于阿富汗维和问题:目前,德在阿驻军2500人参与维和任务,在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中出兵人数最多,并负责该部队在阿北部的协调。
德军除进行日常治安巡逻外,还协助美培训阿警察。在阿设立了2个地区重建小组。曾3次分别在波恩和柏林举办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是欧盟成员国中最大的对阿援助国,在伦敦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上,德承诺未来5年再向阿提供4亿欧元援助,并于2006年2月宣布开始免除阿所欠德的全部4400万美元债务。
阿富汗重建是德履行国际义务的重点之一,德将继续支持阿重建。今年2月起,德外交部官员科尼希斯担任联合国驻阿富汗代表团团长兼安南秘书长的阿富汗问题特别代表。
关于中东问题:德国积极介入中东问题,发挥自身作用和影响。
主张欧盟应在中东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强调美的作用不可替代。认为解决中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巴以冲突。希望以巴在“路线图”基础上解决冲突,为以巴作为两个主权国家和平共处创造条件。认为当前巴以局势令人担忧,强调德尊重哈马斯在巴勒斯坦自治区议会选举中获胜的事实,但哈马斯必须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放弃暴力、承认和平进程中所有步骤和协议,这是欧盟向巴继续提供经济援助的三个必要条件。
关于伊朗核问题:德认为伊核问题是当前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面临的重大挑战,承认伊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但国际社会必须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国际原子能机构将伊朗核问题报告联合国安理会有利于促使伊朗重回谈判桌。
伊朗领导人应尽快停止辩解,接受欧方提出的谈判方案。欧美将在此问题上密切合作,俄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印度和巴西应共同对伊朗施压。对伊领导人扬言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并否认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历史,德予以强烈谴责,并要求伊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
关于朝核问题:德朝于2001年3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双边往来不断增多。认为朝鲜半岛局势是影响东亚和平与稳定的关键,积极鼓励朝推行缓和与对外开放政策,希望朝与美、日、韩改善关系。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认为应以和平手段解决朝核问题,反对过早将朝核问题提交安理会讨论。
对六方会谈达成《共同声明》表示欢迎,高度评价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希我继续对朝施加影响。
关于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德国认为苏丹政治权力争夺愈演愈烈,是国内外各种势力影响的结果。
支持非洲联盟的和平努力,主张维护苏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希望看到苏分裂,支持对苏进行“人道干预”。2005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做出向苏丹派遣维和部队的决议,德对此表示支持,并称这是国际社会为维护苏丹全面和平协议作出的重要贡献。
对2005年9月苏丹建立民族统一政府表示欢迎,称其为落实内罗毕协议的重要步骤和坚实基础。同时对当地武装冲突再度升级表示不安,呼吁各派遵守停火协议,并以建设性的态度参加和谈。
中德政治关系
中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于1972年10月11日建交。
建交后各方面关系发展顺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