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近义词对阅读文言文有什么意义?
文言文与白话文中都有很多意义相同、相近的词,统称“同 义词”。“同义词”实际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义完全相同的 “等义词”,这种现象在语言中不多见,大都是由于来源不同而 产生的;一类是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近义词”,越是文化
悠久的语言,这种近义词越多。 “近义词”的使用可以使文章表 达得更精确、更细腻,同时还可避免用词的单调。
区分近义词,可以防止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做到较准 确、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与写作技巧。试以《扁鹊见蔡桓 公》中的记叙为例。 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对蔡桓公说:“君 有疾在腠理(肌肤上的纹理),不治将恐深。”第二次见蔡桓公 时,则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全部
文言文与白话文中都有很多意义相同、相近的词,统称“同 义词”。“同义词”实际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义完全相同的 “等义词”,这种现象在语言中不多见,大都是由于来源不同而 产生的;一类是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近义词”,越是文化
悠久的语言,这种近义词越多。
“近义词”的使用可以使文章表 达得更精确、更细腻,同时还可避免用词的单调。
区分近义词,可以防止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做到较准 确、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与写作技巧。试以《扁鹊见蔡桓 公》中的记叙为例。
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对蔡桓公说:“君 有疾在腠理(肌肤上的纹理),不治将恐深。”第二次见蔡桓公 时,则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疾”和“病”是近
义词,但疾指较轻的病,所以第一次称“疾”,第二次才称 “病”,用词非常精确,不能仅仅看作是为了避免重复。
再如 《李塑雪夜入蔡州》的一小节记叙:
起,听于廷,闻想军号令,应者近万人,始惧。(吴元济起 来,在庭院里面一听,听见了李想军队中发布号令,齐声答应的 有上万人,吴元济才开始惧怕起来。)
“听”和“闻”两个词就有差别,“听”指听的行动,“闻” 指听见了声音。
我们平时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反映出 “视”与“见”、“听”与“闻”的这种意义差别。
如果不注意近义词的区分,有些作品我们甚至无法理解。
如:“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粮与其食(凡是国家有会 盟、战争一类的事情,就要准备好干粮与饭食)。
”(《周礼•廪 人》)又,“居者无食,行者无粮(定居下来的人没有饭吃,出门 去的人没有干粮)。”(《汉书•严助传》)其中,“食”指平曰的 饭食,“粮”指远行的干粮。如果不理解其差异,混为一谈,就 会觉得讲不通。
查古代字书也有个近义词辨析问题。如:《说文解字》上 说:“摇,动也。” “动,作也。” “作,起也。”其实“摇”
“动”、“作”、“起”并不完全同义,“摇”与“起”更是意义
相差很远。
如果不加辨析,生搬字典上的解释,就会弄得面目全 非。又如:字典上说:“去,往也,行也。”(旧《辞海》)其 实,“去”的基本意义在古代是“离幵”原来所在的地方或“舍 弃”原来所接近的人,而不是一般的“往”或“行”。
《硕鼠》 “逝将去女”,《岳阳楼记》中的“去国怀乡”,都是“离幵”
“舍弃”的意义。照字典硬套,就讲不通了。
有些作品中很讲究用字的细微差别,虽不是严格的近义词, 也应细心体会。如:《黔之驴》中用“荡、倚、冲、冒”四个字 描写老虎对驴子的试探逐步升级,“荡”是很轻很快地擦一下, “倚”则是靠一下,“冲”是较重地撞一下,“冒”则是正面戏弄 了。
有的书把“荡倚”解释为“动荡偎倚”,“冲冒”解释为 “冲撞冒犯”,就不能传出原文的神态,也不能理解柳宗元那种 简洁有力的文章风格。
关于区分近义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区分近义词的方法是一 致的,可从意义、用法、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差别入手,这里就不 细谈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