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前后的孩子中有咬人的,这不光限于托儿所的孩子,家里带养的孩子也有咬妈妈胳膊的。在一般情况下,妈妈会一面喊痛,一面斥责孩子。因此,由于孩子害怕,便再也不咬了。 在托儿所里也是如此,起初不得不吓唬他一下,使他害怕。
但是,在托儿所里,孩子咬了孩子以后,被咬的就要哭,而咬人的孩子会产生某种快感,还会咬旁边的孩子。 这样,所里就会流行互咬的现象。如果真是这样,一时就很难制止。因此,必须在流行之前加以杜绝。
将近1岁时,孩子会从床上爬到地上来玩,这是个咬人的危险的时期。咬人的孩子是想告诉对方,自己想要什么,但又说不出来,心中焦急才咬人的。就是到了1岁半,仍不能表达自己要求的孩子,有时还会咬人。 小孩咬人,是因为身边没有能听自己要求的人。
不管阿姨在不在孩子身旁,都要时时细心观察,弄清孩子想要什么,孩子有什么表现,只要能满足其要求,孩子就不会咬人了。 一个房间里有20多个不满3岁的孩子,阿姨一旦没有照顾到小的孩子,后者想要的东西没有拿到,就会开始咬人。
发现咬人,最初一定要严加斥责。 给他的印象是不能咬人,捏捏他的小嘴,告诉他不能发脾气。与其把这类孩子隔离开来,还不如了解他们的要求,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得到满足。 如果在房间里发生相互咬的现象,可以暂时在室外进行教育、玩耍或打秋千,以分散他们的精力。
儿童的嘴在发育发展过程中,是一件很重要的器官。 在婴儿期很软弱的时候,他们用嘴来进食,吮吸,使心理得到满足,同时也用嘴去感知世界,这就是为什么经常看到小年龄的婴儿总是把玩具往嘴里放的原因。
咬东西是婴儿探索世界的行为,是无意识的。 但随着他们的成长,嘴的主要功能变成进食,语言也得到发展,行为能力也随之而增强了,但有些儿童似乎还是喜欢用嘴作工具。 咬人这种行为则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攻击行为。
如果在孩子身上经常出现这种行为,就应当引起成人的注意了。对此我们不能迁就和视而不见,应该做出必要的反应,让孩子知道他的这个行为是不好的,父母是不喜欢的,其他的人也会不喜欢,只有改掉这样的行为才是好孩子。
咬人可能是他的一种情绪宣泄,父母可以教他借助于其他的情绪宣泄方法来替代这种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