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2岁多,喜欢打小伙伴,特别是男孩子。 我儿子两岁一个月,喜欢打小朋友。特别是男孩子。原来只是争东西的时候打架。可是现在见到小男孩,就动手去打人家。不管怎么教育都不听。好心烦呀!
宝宝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宝宝,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也可以说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但是它并不能预测这个儿童未来的行为,比如早期爱打人的孩子,将来一定很凶残,暴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 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语言表达能力差。 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 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全部
宝宝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宝宝,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也可以说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但是它并不能预测这个儿童未来的行为,比如早期爱打人的孩子,将来一定很凶残,暴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
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语言表达能力差。
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 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情心。 看电影、电视上有大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父母娇惯。
开始打人的时候没有严厉制止,形成了习惯。 寻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 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烦躁,比如在饿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况下,大人就比较多。
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等。不知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是挥动手臂,无目的地乱打。 专家的建议:有了打人的毛病必须重视,一旦形成习惯改起来就困难了,而且还会伤人。
立规矩。这并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告诉他打人不好,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反复地讲,具体地讲,会有效果。 避免自己出重拳,不要给他模仿的“榜样”。 鼓励他说出打人的原因。
也许他说不清楚,大人要帮助他表达清楚,然后帮他分析。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积木,他要不回来,就打小朋友。这时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礼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请他还回来。 关心他的病痛,疲倦,饥饿,尽量替他解决好。
提高他的能力。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图拼不上、踢球踢不准等。这时可以帮助他做好这些事情。并在以后着意训练。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 提高自信。
经常注意表扬他好的行为,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到被爱,被注意,这就好了。 攻击性是一种稳定、持续的特性。研究证明,3岁时爱打架的宝宝,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攻击性的多少将预示着10~14岁时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
而且这种稳定性对男孩、女孩都适用。 对宝宝冷漠、经常拒绝他的要求、无视宝宝表现出的“暴力”冲动,这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带有攻击性的孩子。因为他们总是挫伤宝宝的需要,在幼小心灵中埋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种子; 同时,靠体罚来约束宝宝,更让他懂得了如何才能伤害他人;有的父母过分溺爱,甚至觉得被宝宝打不算大事,一味纵容宝宝,也会使宝宝变本加厉; 家庭成员间发生分歧时互相攻击、哭叫、打闹、吵架也会对宝宝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宝宝树立正确的榜样。 如何帮宝宝改掉打人的毛病?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能对宝宝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如果宝宝打人了,应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宝宝感到自己错了,等宝宝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
其次不要体罚宝宝。当宝宝打人时,父母千万不能用打宝宝的方式来惩罚他,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多说,更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
当宝宝情绪激动时,应避免出现越讲道理越僵,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况。 第三积极的鼓励不可少。父母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宝宝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平时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宝宝的父母,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
鼓励能够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使宝宝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父母应对宝宝充满信心。 第四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反应。当宝宝在家里打人时,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开心地享受宝宝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更不应主动逗宝宝发脾气、打人。
让宝宝感受到,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时间久了,宝宝明白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 最后为宝宝提供非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条件。
如果明知宝宝自尊心脆弱,就不要拿他的弱点与其他宝宝的长处相比;多了解宝宝的需要以及独到之处,从他能接受的角度尊重宝宝;让宝宝独立做事情,担负一定责任,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经常说“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再努力一下”、“妈妈为你骄傲”之类的话,以此打开宝宝的心扉,帮助他成长。收起